第1章 總序(1)(1 / 2)

改革開放剛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青年的信仰問題、生存與發展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進而激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出現了一波蔚為壯觀的青年研究熱潮。今天活躍在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研究和教學一線的許多著名學者,都曾在那個火熱的年代開展過青年研究,留下過關於青年問題的研究成果。也是在那個時候,人們提出了建立“兒童學”、“少年學”、“青年學”的目標和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但是這些熱情,這些蓬勃的場景,在90年代之後逐漸冷卻、退場。今天,還在堅持為青年研究的學科建設執著努力的學人似乎在減少,國內高校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中專門從事青年研究的機構也出現減少的趨勢。

另一方麵,現實中人們對青少年生存與發展的關注、爭議,甚至誤解並沒有減少。成人社會對一代又一代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傾注了心血,又充滿了擔憂。但是,成年人所有關於70後、80後、90後,乃至00後的這些擔憂以及因為這些擔憂製定和實施的各類社會政策,並沒有得到年輕世代的認同。在這個變動著的社會中,年輕人的價值、心理、行為及其社會生活,值得我們從理論上予以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因此,撇除青年研究學科化發展這個純學術理想不說,青少年生存與發展的實際本身也值得我們投入更有質量的研究努力。所謂更有質量的青年研究,大抵需要有更有解釋力的理論工具,需要有更有效的研究方法,還需要有更嚴格的學術規範。

在過去一個世紀裏,國外青年研究者出版了許多傑出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著作,有的已經被翻譯成中文,成為我國青年研究者和對青年發展感興趣的讀者的必讀書目。但從我們掌握的資料看,已有的關於國外青少年研究著作的翻譯引介工作還存在兩個不足:第一,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係統地翻譯國外青少年研究經典著作的譯叢,相關的翻譯比較零散化;第二,目前已經翻譯引進的書籍大部分是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的成果,關於兒童與青年的社會研究的成果較少被介紹給國內讀者。基於這種認識,從不斷提升我國青年研究的專業化與科學化水平的基本立場出發,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投入專門力量,組織相關研究人員係統地翻譯國外青少年研究的經典著作,特別是翻譯那些尚未引入國內的青年社會研究方麵的著作。我們希望以此推進我國青年研究的發展,深化我們對青少年的認識和理解。

青少年研究經典譯叢的翻譯和出版工作是一個係統工程,它的推進得到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來自不同學術機構同仁的大力支持,我們的翻譯工作,也得到了一批從事青年研究的同事的熱情支持,對他們之於青少年研究和翻譯工作的熱情、專業和努力,我一並表示感謝!

為了更好地做好未來的翻譯出版工作,熱誠歡迎讀者朋友對本叢書的翻譯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楊雄(博士、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

譯者序

自社會學出現以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童年研究都處於相對被忽略的地位,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改變。伴隨當代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的變遷,各種關乎兒童的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促使兒童及童年受到的關注大幅提升,並一躍成為社會學研究的新興主題。在這股研究熱潮中,一些歐美國家的學者聚集在“新童年社會學”的旗幟下,掀起了一場童年研究觀念和方法上的重大革命。他們從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文化學、地理學等不同學術視角切入,嚐試打破傳統的童年觀和兒童理論框架,重新將兒童定義為研究主體,理解童年如何被成人社會所建構及如何參與建構。本書正是一部細致介紹“新童年社會學”研究的著作,作者通過對大量研究的梳理與分析,係統地展示了新童年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