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宮殿庭院裏每年仍然舉行一次祭祀先王的隆重典禮,並持續數個晚上。每天晚上,在現任國王的主持下,那些在阿波美曾經輝煌過的名人後裔歡聚一堂。祭祀典禮盛況空前,鼓聲激越,歌聲嘹亮。身穿白色衣衫的舞蹈家舞姿輕盈,時隱時現。麵對此情此景,人們,比若看到了早已仙逝的國王們飄然而至,並和著音樂的節拍與眾人一起翩翩起舞。在先王們返回人間之前,人們先舉行斬牛祭祖的儀式。從前,是用活人做祭品;現在,當地人用公牛取代了活人。“因為這些公牛和人一樣”,他們向外來參觀者解釋說,“人們把活牛拴在廣場上,然後麵對牛群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最後全部斬殺掉。當它們的靈魂遁入天堂後,又會重新複活,並向先王們票報,人間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美味佳肴,正期待著他們的光臨。”
保護王宮
由於1984年的颶風的襲擊,以及環境惡化引發的侵蝕,使阿波美皇宮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波爾蒂科宮、格萊萊皇帝的陵墓等建築損失慘重。
刻有浮雕的陶牆裸露在惡劣的天氣下,遭受著白蟻的吞噬,以至於變得十分脆弱,在雨季則更容易損壞。為了更好地保護阿波美皇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自1984年以來,幾項修複工程取得了有效進展。1993年意大利、法國和美國有關人員參觀了阿波美皇宮之後,蓋蒂保護組織的一個委員會開始對皇宮的浮雕進行修複。此項工程曆時四年,原來裝飾格萊萊宮的56幅浮雕中的50幅被重新定位。1994年,因對遺址的保護遇到了種種障礙,世界遺產委員會呼籲其他國家和組織提供幫助。當年,一項工程在非洲博物館保護組織的啟動下得以進行。貝寧政府與其合作,召集了一大批研究建築史料和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在意大利外交部和國際遺產中心的資助下,曆經三年的研究,彙集成長達2500頁的自1731年至今的文獻資料。文獻已彙編成冊,付諸印刷,並由貝寧的圖書館保存。
阿克蘇姆的曆史
阿克蘇姆位於提格萊高原,是埃塞俄比亞的曆史名城,其海拔高度為2100米。大約在公元1世紀,阿克蘇姆王國在此建立,並定都於此。公元4世紀~6世紀是王國的鼎盛時期,成為當時非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因為很多王國屢屢以此地為都,因而這裏一度被稱為埃塞俄比亞的“基石”、“城市之母”和“古代文明的搖籃”。
阿克蘇姆的建築
眾多的教堂寺院,石刻和塔柱成為阿克蘇姆的一大特色,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高高聳立的花崗岩方尖石塔和巨大無比的石柱。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約建於公元306年,均由整塊岩石鑿成,成為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現存的石柱中,有一座石柱高1.35米、柱基長2.6米、寬1.2米,其雕刻頗具特色。石柱被雕刻成具有橫粱、地板和門窗的十層樓的形狀,恰似一座直指天空的“摩天大廈“;另有一座石柱由於是建在阿克蘇姆的風口處,被當地人稱為“清風吹來的地方”;還有一座石柱在意大利人入侵時期被搬走,如今依然立在羅馬靠近君士坦丁拱門附近的地方。據說,這些巨型石柱很可能是為了紀念早期一些阿克蘇姆的國王而建立起來的。因為附近就有公元535年阿克蘇姆國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頂部和牆壁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岩石雕砌而成的,墓壁上刻著埃塞俄比亞最為古老的吉斯文。阿克蘇姆中還有聞名遐邇的恩達·馬裏安姆·西翁大教堂,其中珍藏著許多國王的王冠和禦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的經書,古代曾經有好幾個國王在這個教堂裏舉行加冕大典。根據當地教會的傳說,《聖經》中記載的裝有摩西十戒的櫃子不知去向,後來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一個後裔將櫃子運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