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雞龍秘鑒展示(1 / 1)

似雞龍秘鑒展示

似雞龍的頭部

似雞龍腦袋較小,就像現在的鳥類;骨頭是空心的。一雙大眼睛長在頭部兩側,並且位置較高,便於發覺四周的危險。

它的頸部細長,並且能夠靈活運動。口鼻部呈狹長狀;嘴類似於鳥嘴,長有角質的喙,但是嘴裏沒有牙齒。

似雞龍的身軀

似雞龍其實是一種最大型的似鳥龍,它的體長4米至6米;臀部高2米;體重能達到400千克,模樣類似空彩龍。它身上被絨毛狀的羽毛覆蓋著。似雞龍跨步比較大,並且非常擅長奔跑。在一般情況下,它能逃脫大多數恐龍的追捕。它的尾巴細長僵直,這種長長的尾巴的主要作用是在奔跑的過程中保持身體的平衡。

似雞龍的四肢

似雞龍的前肢較短,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並且向內彎曲,其長而彎的指爪可能用來鉤住樹枝,或是抓住小型動物。

它的後肢強健有力。後肢腳掌長有3趾,並且每個腳趾上都長有銳利的爪子。似雞龍的腿部肌肉發達並且有彈性,非常有利於長途奔跑。

似雞龍的生活方式

似雞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中國、蒙古等國家。似雞龍和最大型的似鳥龍相似,它身材短小、輕盈,是奔跑迅速的一種恐龍。似雞龍看起來猶如一隻巨大的鴕鳥,長著長長的脖子和沒有牙齒的嘴。似雞龍的前肢較短,手上長著3個爪,爪非常鋒利,但它們並不能使似雞龍很好地抓取東西。似雞龍也不吃肉,因為它撕不開肉。

盡管如此,似雞龍的爪還是很有用處的,因為它可以用爪撥開泥土挖出蛋來作為食物。

多數情況下,它以植物為食,但也吃小昆蟲,它是用喙捉來食物的,它甚至還能捕食蜥蜴。

也就是說,似雞龍可能是雜食性的動物,它利用自己的嘴來吃植物或是捕捉小型動物。

似雞龍的化石

似雞龍的化石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蒙古被發現,並且由瑞欽.巴恩等古生物學家命名。

唯一已知的物種是風力似雞龍,第二個被提出的物種稱為蒙古似雞龍卻從未正式編入此屬中。古生物學家的一項針對接近完整的蒙古似雞龍骨骼的研究顯示,它並非屬於似雞龍,而是另一類未命名的似鳥龍科。

似雞龍的食性

研究發現,在其中一個似雞龍頭顱骨上有化石的喙,而喙上生長的棱脊,令人認為它像鴨子一樣是濾食性攝食的動物。

但是,相似的隆起物也在其他草食性海龜及食物似鳥龍科中可見,而在相對幹旱的季節,濾食性攝食似乎不太可行。似雞龍似乎更是雜食性恐龍,它利用自己的喙來獲取植物及捕捉小型動物為食。

自衛之謎

似雞龍棲居在沙漠的幹旱地區,是一種雜食性恐龍。它們身材高大,相當於現代人類的3倍。

但它們的這種身材,在白堊紀時期卻屬於弱小一族,也就是說,在大型掠食者暴龍、棘龍麵前,它們永遠隻是一盤可口、誘人的飯菜。好在似雞龍的後肢強健有力,其後肢骨骼包括股骨、脛骨、蹁骨和趾骨,腳掌的3個趾上都長著利爪,踝關節位置相當高,脛骨的長度相當於股骨的4/5,這種優勢的形體使其能夠在一瞬間爆發出強大的彈跳力,跑出最高的速度。

似雞龍的身體有很多適應性的特征顯示它是跑得非常快的,例如長四肢、長脛骨、長蹠骨及短趾,脛骨比股骨長,適合衝刺。

也就是說,當周圍有危險逼近似雞龍時,它能夠依靠腿部發達的骨肉和極好的彈跳力迅速逃離危險區,沒有任何自衛武器的似雞龍就是這樣逃脫掠食者的追逐的。

可以說,這種生理結構是似雞龍自保和活命的需要,也是它生存繁衍的需要。因為沒有這種本領,它們就難以抵抗那些龐大的肉食性恐龍的偷襲,就難以在白堊紀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生存。

在線小知識

似鵜鶘龍是似雞龍的近親,它是一種小型似鳥龍類恐龍,其身長2米至2.5米。似鵜鶘龍意為“鵜鶘模仿者”,是一種原始、基礎的似鳥龍下目恐龍,發現於早白堊紀時期的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