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眨眼(1 / 1)

人為什麼要眨眼

眨眼的原因

人們常把短促的時間稱為“一眨眼的工夫”。一個人一天平均眨眼15 000次,每次眨眼的持續時間不超過0.1秒。人通過眨眼可以保持眼球表麵的潔淨和明亮。但是,如此頻繁地眨眼僅僅是為了保護眼睛嗎?

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眨眼與心理密切相關。

探索眨眼之謎

世界上最早將眨眼與心理聯係在一起的是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龐德和肯尼迪。

他們確認,一個人不論在戈壁灘上跋涉,還是在熱帶雨林中穿行,其眨眼的速率不變。也就是說,眨眼與氣候條件無關,但與完成的不同任務和疲勞有關。

科學家們對從事視覺活動的人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那些在迷宮中尋找路線或在兩條平行直線之間畫另一條直線的人眨眼很少,而疲勞過度者、發怒者、興奮者的眨眼則十分頻繁。由此可以判斷,眨眼與思維存在著某種聯係。

後來,隨著心理學家和神經醫學家對眨眼的進一步探索,眨眼的奧秘逐漸被揭開。

研究者使用紅外線、照相機和電極測量了各種人眼睛周圍神經和肌肉的電脈衝,發現當一個人處於警覺、厭煩、焦慮、專心致誌等不同狀態時眨眼速率及持續時間明顯不同。有趣的是眨眼恰好發生在停止觀察和開始思考的瞬間。

生活中的眨眼

研究者證實,閱讀小說的人與談話的人相比,前者每分鍾平均眨眼6次,後者為12次。

在市區街道上開車的汽車司機的眨眼次數明顯少於行駛在城外高速公路上司機的眨眼次數。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如果司機意識到與一輛高速開來的車潛伏著相碰危險時,其眨眼次數幾乎為零。

其次,眨眼還是焦慮的“晴雨表”。初學駕駛直升機的飛行員比教練員眨眼次數多;心煩意亂的婦女比內心平靜的少女眨眼次數多;麵對聲色俱厲的律師提問的證人比麵對態度溫和的律師提問的證人眨眼次數多。這些都與焦慮有關。

眨眼還反映在神秘的人體記憶中。令人驚異的是眨眼恰好發生在大腦認為不再有新信息、記憶形成的時刻。

眨眼的有趣現象

在生活中如果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關於眨眼的有趣現象。比如,當你的目光看到一行字的末尾,或者你還沒有看懂而返回重讀前麵的句子時,你立刻會眨眼。

此時,大腦似乎命令你在各個重要“站台”暫歇,而眨眼則是這個停歇的重要標誌。於是,有人形象地稱這種眨眼為“思維標點”。他們把低空飛行的飛行員和城區汽車司機短暫而不太多的眨眼叫作“逗號”,而將持續時間長而頻繁的眨眼稱為“句號”。前者似乎把眼前移動的景物分成了可以處理的各個單元,後者則表示要對吸收的信息再進行貯存或思考。腦電波的測量也完全證實了這種假說。

眨眼的作用

人眨眼其實是一種生理需要。眨眼時,可以讓淚液均勻地濕潤角膜、結膜,使眼球不至於幹燥,保持角膜光澤。如果不眨眼,眼球上的淚膜會很快蒸發,我們就會覺得眼睛幹澀、刺痛、流淚。因此,眨眼實際上起一種保護作用。當風及異物入眼,由於異物的刺激,會產生反射性的眨眼,通過眨眼企圖用淚液將入眼的異物衝洗掉。不能眨眼或過於頻繁地眨眼都屬於不正常。有的人由於麵部神經麻痹而不能眨眼,因此眼球幹燥、疼痛,是很難受的。有的小孩子因模仿別人的眨眼動作,養成了頻繁眨眼的習慣,這種習慣往往一下子難以改掉,讓人看起來十分難受,是很不好的習慣,應當糾正。

在線小知識

眨眼是一種快速的閉眼動作,稱為瞬目反射。通常分為兩種:一種為不自主的眨眼運動;另一種為反射性閉眼運動。不自主的眨眼運動,除炎症及疼痛刺激外,通常沒有外界刺激因素,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據統計,正常人平均每分鍾要眨眼10多次,通常2秒至6秒就要眨眼一次,每次眨眼要用0.2秒至0.4秒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