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破譯
通過研究破譯,人們陸續掌握了利莫裏亞文明、克裏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赫梯文明等史前文明的線索,但這還遠遠不夠,地球上還有更多的史前文明遺跡等著我們去破譯、去研究。
失落的利莫裏亞文明
利莫裏亞是傳說還是事實
傳說中失落的利莫裏亞文明是一個幾乎與亞特蘭蒂斯相齊名、與之共存甚至出現更早的遠古文明。據考證利莫裏亞存在於南太平洋,在北美洲與亞洲、澳洲之間。
在文明的頂峰時期,利莫裏亞人精神文明高度發展。也許具體的大陸遺跡很難尋找,許多人明白他們和這塊大陸有著深刻的淵源。
傳說利莫裏亞人能夠冶煉高純度的金屬;能夠不受距離和障礙物限製進行通訊聯係,他們掌握的通訊手段甚至比無線電通訊還要先進。因而人們把這個神秘國家當作人類的起源地。然而利莫裏亞這個國家是否真實存在呢?
19世紀中期,有些生物學家根據馬達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亞的狐猴種群分布情況,認為在這兩者之間存在過一個大陸,並且把這個大陸命名為利莫裏亞,認為它就是80萬年前沉入印度洋底的那個神秘國家。
許多專家學者為這個學說感到歡欣鼓舞,因為他們原本就相信利莫裏亞真的存在。然而有些人認為僅靠狐猴種群分布就斷定利莫裏亞的存在未免太輕率了。按曆史發展常識,很難想象幾十萬年前會出現如此高度文明的國家。
尋找利莫裏亞存在的證據
科學家列舉印度洋群島大量古代遺跡和民間傳說,力證利莫裏亞大陸的確存在過。比如柏那貝島上有一處巨大的遺跡,叫作南瑪多爾,它是由98座人工島及其他建築物組成。
科學家認為南瑪多爾遺跡所表現出的文明和利莫裏亞很相近,因為組成南瑪多爾的每個小島均有用玄武岩建造的城壁、正宮、神殿和住宅,島與島之間還有運河相連,顯示出過去的南瑪多爾應是像現在威尼斯那樣的水上城市,並且可以想象出當時的南瑪多爾很繁榮。
更令人信服的證據還有土亞摩土群島上與瑪雅金字塔極為相似的祭壇、塔普島上奇妙的石門、迪安尼島上的石柱、雅布島上巨大的石幣和努克喜巴島石像等,所有這些都代表著一種古老的文明,而且這些小島都有著明顯的相似點,都有關於大陸沉淪的傳說。既然與利莫裏亞相距不遠的小島都出現了高度發展的文明跡象,因而一大部分科學家執著地相信,利莫裏亞確實存在,並且同樣有著相當程度的文明。
若利莫裏亞哪裏去了
若利莫裏亞確實存在,那它為什麼會在距今8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呢?
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被同時襲來的幾次大災難毀滅的。當時降臨的災難可能是覆蓋地球大片陸地的冰雪融化了,形成了特大洪水,使得大洪水把陸地衝走了。與此同時,大洪水又帶來了大地震。恰巧這時候,又有一顆小行星不偏不倚地撞到利莫裏亞上。這一連串致命的打擊加在一起就把利莫裏亞徹底毀滅了。
1926年,詹姆斯.邱奇爾德,一個住在印度的英國人,在《神奇的穆符號》一書中描述了利莫裏亞沉沒的情況,盡管文中描述多半可能是出於作者的想象,但仍然引起了後輩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書中如此描述:“整個陸塊就像海洋裏的波浪一般震動翻滾著。繼而,像打了個晴天霹靂一樣,整個陸塊就沉下去了。下沉,下沉,下沉,它沉到了地獄——熔岩中。幸存者來到了沒有沉沒的島嶼上,沒有食物,沒有衣服,他們需要為生存而鬥爭。但是,沒有大陸的支持,小島很快就消失了。”
利莫裏亞就這樣消失了,沉沒到了印度洋底。如果是這樣,探險家就可以在印度洋底發現利莫裏亞曾存在的蛛絲馬跡,然而到目前為止,令人信服的發現屈指可數。是探險家沒有發現呢,還是沉沒之際,利莫裏亞人及時躲了起來?如果是躲起來,又會躲在哪裏呢?
20世紀以來,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利莫裏亞所在地盡管沉沒到印度洋底,但利莫裏亞人並沒有毀滅,而是存活下來了,目前正居住在沙斯塔山上,而且是山裏麵的地下隧道。
此種說法令人匪夷所思,難道利莫裏亞人是遁地一族,可以生活在地底下。而沙斯塔山是一座死火山,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海拔4316米,呈圓錐形,山頂部終年積雪,有冰川。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還想知道
依據太平洋一些島嶼的傳說故事,利莫裏亞文明是在太平洋上類似“伊甸園”的熱帶島嶼。島上生活著許多美麗的動物,數千年以前,它帶著未解之謎沉入印度洋海底。
複活節島文明之謎
巨石文明
複活節島文明是一種史前文明。簡易論對史前文明的劃分,根據石器的特點,將巨石文明全部列入史前文明當中。
複活節島文明是一種巨石文明。複活節島位於東南太平洋海上,是世界上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西距波利尼西亞地區皮特肯島1900千米,東距智利西岸3540千米,麵積近百平方千米。
複活島上的奇跡
島上居民屬於波利尼西亞人。島上聳立著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遺跡,它們背靠大海,麵對陸地。複活節島上還有大石台遺跡,朝陸地方向有露天庭院,建築巧妙。每個石像形態不同,大小也不一樣。
塔海,維納普和阿納克納的大石台,碳定年法測定約在700年至800年,阿納克納石台的牆在1987年挖掘出以前,一直埋在地下。有一個雕像裸露著肋骨,具備南美洲蒂瓦納庫的各種特點。碳-14測定在1050年至1680年,大石台內建造了墓室。大石像約10米高,由重約8.2萬千克的一塊石頭雕成,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萬多千克。
在島上,人們發現了許多丟棄的用鈍了的石器工具。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並不了解這些石像的來曆,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告訴子孫後代這些石像是誰雕刻的。傳統考古學認為,居民是在大約400年漂流至複活節島的一批波利尼西亞人的後代。
島上人的生活
魚類是波利尼西亞人的主要食物,魚骨頭一般會占垃圾的90%以上。從900年至1300年,魚骨頭在垃圾中的含量少於1/4,1/3是海豚骨頭。在古代垃圾中還發現了至少6種陸地鳥類的骨頭。此外,垃圾中還有一些海豹骨頭。複活節島上沒有大型的動物,連家養的豬和狗也沒有。
複活島的發現
1722年4月5日,荷蘭航海家雅克布.羅格賓發現的這個島,因為那天正好是複活節,所以就把它叫成了複活節島。羅格賓登上南太平洋上的這個小島,讓他萬分驚訝的是島上那整整397座背朝大海的巨大石刻人像。
不管島民用何種方式豎起這些雕像,他們都得用繩索,可羅格賓卻發現,這座小島是一塊不毛之地,島上沒有一棵樹,隻有一些灌木和雜草,根本就沒有做繩索所需要的木料和堅韌樹皮。如果是從外邊運過來的,似乎也不可能,因為離它最近的陸地皮特凱恩島,距離也在是2000千米以外。這不僅讓羅格賓困惑不已,也讓後來到過複活節島的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議。
令人不寒而栗的謎底
巨大石像就像謎一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往一探究竟。原來,在10世紀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亞移民乘著木筏來到複活節島定居。此後,小島上的人口逐漸增多,最多時達到上萬人。
這些人分成12個氏族,把小島劃分為12塊,這些氏族都有自己的酋長,各自有不同的階層。起初,這些氏族還能和平相處,直至有一天,酋長們決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小島開始走向毀滅。
其實,複活節島上原來是有樹木的。科學家通過孢粉測試證明,複活節島上曾有過高20多米、直徑1米的智利酒鬆。
然而,為了建造大石像,島上的森林遭到滅頂之災。因為要用巨大的木材作為輔助,巨石才能被搬動。酋長們競逐誰的石像更巨大更壯觀,就要砍伐樹木當搬運、吊裝的工具,同時還要伐林造田以養活大量勞動力。於是,幾百年間,島上的石像一代比一代高大,砍伐樹木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終於,高大的智利酒鬆在1440年左右絕跡了,而到了1640年前後,島上已經見不到樹林了。
文明的滅絕
沒有了巨木,人們也就無法造船,也就無法漁獵。但是人總要吃東西,於是隻好把同胞作為食物來源,最慘烈的事情發生了。至今,島民的口口相傳的傳說中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
考古的發現也證明了傳說的真實性:在複活節島後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而有些骨頭被敲碎了,這是為了便於吸取骨髓。在世界各個已經滅絕的古代文明中,複活節島文明的滅絕或許是最為觸目驚心的。
我還想知道
據航海家雅克布.羅格賓等的回憶錄介紹,當他們登上複活節島時,曾在石人像附近發現大量刻滿奇異象形文字的木板。這種象形文字的確非常奇怪,它不同於我國古代的象形文字。
子虛烏有的古希臘文明
古希臘文明時期
古希臘文明,主要是指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23年間,被稱為希臘人的人們“創造”的文明。此前的幾個世紀,稱為荷馬時期,又稱“英雄時期”;此後數百年,甚至整個古羅馬,據說是希臘文明傳遍世界、影響世界的時期,故稱之為“希臘化”時期。專家們說到古希臘文明,往往包含“希臘化”時期。
希臘人主要生活在愛琴海兩岸的諸“半島”或者島嶼上,分成大大小小若幹個獨立的“城邦”,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沒有國家概念,更談不上國家意識。
這些“城邦”是一個村莊或幾個村莊的聯合體,人口一般有萬八千的。大家或農耕或漁獵或商貿,多以農業為主。為了利益,相互間的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
發現浮雕大理石
1954年8月,格魯吉亞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首都蘇呼米療養院的一位工作人員,在黑海岸邊的淺水口中發現了一塊淺灰色帶斑點的大理石,長約1.5米,寬0.5米左右,其中一個角己被折斷。
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大理石,而是一塊雕刻精美的浮雕。上麵的圖案是一個年輕婦女端坐在安樂椅中,身邊躬身站著一個小男孩和一個手拿小匣的女仆。畫麵雕刻手法細膩,構圖嚴謹。人物麵部沉思的表情帶給觀看者一種文靜、憂鬱的感覺。
科學家發現,這塊浮雕與俄羅斯的約翰大教堂裏麵珍藏的許多珍貴的希臘墓碑有很多共同特征,無論從人物造型、畫麵結構以及筆法等都驚人的相似。科學工作者從而推斷這是一塊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的墓碑。科學家不禁要問:難道在黑海沿岸的蘇呼米也有古希臘城池的遺址?
發現古羅馬城市
經過一番努力,1956年奇跡終於發生了,學者們發現了一座大部陷於海底的1世紀的古羅馬城市。
考古工作者潛入蘇呼米灣海底。在那裏,一座巨大的雄偉的城市廢墟展現在人們麵前。這座正方形的城市廣場海岸是由一條用鵝卵石和石灰磚石鋪砌的街道相連接的。廣場四周還有高大的城牆遺址。
在海底還發現了許多黑漆陶器碎片,數不清的葡萄核,一個大石臼,一個手搖磨的磨盤。而在下一層中則發現了古代雙耳瓶、瓦罐、古希臘的尖底大缸以及茶炊具等碎片。這些物品上均有“狄奧斯庫裏亞”的標記。這就是人們尋找多年的羅馬和拜占庭的狄奧斯庫裏亞和謝巴斯托波利斯最燦爛的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底兩座燦爛古城是哪裏
遠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一個名叫狄奧斯庫裏亞的城市由希臘人在黑海東岸建立起來。在當時,這裏是希臘人一個巨大的商業中心,極為昌盛。後來在大自然的浩劫中變為一片廢墟。
大約公元前6世紀,羅馬人又在這裏重新建了謝巴斯托波利斯城。該城雄偉的城牆、各種先進的防禦設施,堪稱黑海邊的第一大城。可是令眾人感到遺憾的是,從此以後這座城市的曆史中斷了,史書上再也沒有提到這個城市,直至2000多年後,人們才在海底重新發現這兩座燦爛的文明古城。
隨著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研究者描繪出了黑海沿岸古城毀滅時的情景。古代一批勇敢的航海家曆盡千難萬險乘船橫越黑海在美麗的海岸定居下來,成為這裏最早的移民。他們在這裏建造房屋、倉庫,還修建了城堡、城牆和高塔,使這裏發展成一定規模的城市,發展了自己的文明,並且成為生活在該地區北部及近處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貿易中心。
可是他們在建造城市時忽略了腳下土地的穩定性,海水逐漸逼過來,不斷衝蝕著土壤,而他們拯救自己的措施也是在把自己推向大海。城市居民為了阻擋海水的侵蝕,於是建了護岸牆和其他的一些保護性建築。
於是水分便滲入地下,下墊層遭到浸蝕,土地變得越來越沉重了。膨脹了的土塊的重量大大超過暫時維持它們平衡的摩擦力,整個城市的土層開始滑動起來。城市的街區漸漸滑向海內,街道向下塌陷,海水滲入了住宅。陡峭的海岸塌向了海內,住宅、宮殿的石砌山牆倒塌了,城市一步步滑向大海的中心,從此沉睡了兩千年。
由於被海岸衝積土層層覆蓋著,在沙礫之下還有許多古人創造的燦爛文明還沒能重現昔日輝煌。
古希臘沉船之謎
在希臘政府的協助下,一批專業潛水員在希臘附近的海底打撈起了一艘沉沒的古船。為了保存船上物品的完整,他們的打撈工作一直持續了9個月。這些物品被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精心收藏。經考古學家鑒定,它們均出自古希臘時期。可就在這批古物裏,人們發現了一個鶴立雞群的東西,那是一個差動齒輪機械裝置。讓人疑惑的是,它所顯示的機械工藝之精良,絕對可以跟現代技藝相媲美。古人製作它做什麼用?又是誰製造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