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吳大帝——孫權(7)(3 / 3)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就是不愛讀書學習。別人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認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它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原文這麼說: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翻譯過來的故事應該是這麼講: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重要事務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成為研究儒家經典傳授的學官嗎?隻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曆史罷了。你說你的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非常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讀書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評議,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一段時間後,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理這麼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分別了。

我們可以看到,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他又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身為帝王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自此,呂蒙和蔣欽二人利用業餘時間專心學習,鑽研經書,事隔多年,在某些方麵,其專業水平之高甚至連那些自命不凡的老儒士都望塵莫及。

孫權常常在眾人麵前感歎,越是身居高職,越是富貴榮顯,就越要勤奮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作所為可供群眾效法,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最後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麵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從另一方麵,我們有不難看出一點——為什麼在呂蒙“非複吳下阿蒙”的時候,魯肅才和呂蒙“結友”,這裏麵難道沒有一層社會原因嗎?當呂蒙有了才華,有了見識,魯肅看出來,這小子,以後肯定有大作為,現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後大家相互之間有個照應。看來,一個人有沒有很多朋友,你有沒有“利用價值”還是很重要的!

在孫權勸學中,魯肅、呂蒙的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麵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也是《孫權勸學》全文的最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