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大鯢
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麵積14285公頃。1995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6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大鯢及其生態環境。
保護區由於太平洋東南季風受到武陵山脈的阻擋,形成當地的季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宜的氣候條件和發達的水係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鯢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使保護區成為我國大鯢的集中分布區之一。
保護區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7%。這裏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樸等16種。這裏生長的野生動物達400多種。
保護區還有一級保護動物豹、雲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
在武陵源動物世界中,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鯢,遍布於溪溝、泉眼和深潭之中。
大鯢,又名娃娃魚、海狗魚、狗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因它的叫聲像幼兒哭聲,因此得名“娃娃魚”,屬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遊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大鯢是兩棲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全長可達一米及以上,體重最重的可達上百千克,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隻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科學家研究發現,大鯢小時候用鰓呼吸,長大後用肺呼吸。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後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
大鯢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洞穴位於水麵以下。夜間靜守在灘口石堆中,一旦發現獵物經過時,便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後很難逃掉。
大鯢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蟹、蝦、蛙、蛇、鱉、鼠、鳥等為食。捕食方式為“守株待兔”。它的牙齒不能咀嚼,隻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
娃娃魚有很強的耐饑本領,飼養在清涼的水中兩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它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1/5。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卵充饑。
大鯢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黏液。
雌鯢每年七八月間產卵,卵產於岩石洞內,每尾產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撫育任務就交給了雄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