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的風土人情(1 / 2)

民族融合的風土人情

數千年來,武陵源地域的土家族、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於特殊的砂岩峰林及溶洞發育區,峰林及溶洞生活環境已融入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習俗。

修新屋被土家人看作是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被看得十分神聖。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場。無論誰家起新屋,遠親近鄰都來幫工,隻吃飯不要工錢,叫“打白工”。喜慶日是在堂屋上梁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叫“斟上梁酒”。

所謂梁,是指堂屋脊橫梁。在武陵源的當地的土家族,選擇梁木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須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盡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樹頭在前,尾在後,哪根無傷無疤,就選哪一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

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本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麵搭紅布,然後熱熱鬧鬧地請來8個後生抬回家,一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為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為人家子孫根基做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上梁前,木匠師傅要在梁木正中畫太極圖,左右書“美輪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穀豐登”之類的吉祥對聯。

上梁時,主人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讚梁。讚梁有一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一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上架好後,讚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壺,一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糍粑。

提酒壺者讚道: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讚主梁。

端茶盤的接著讚道: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

讚畢,兩人開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讚詞,其內容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

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崗。

上十步,十全十美,張郎魯班下凡間;

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

讚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時,兩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邊飲酒,邊互問互答,用長篇的讚詞讚揚主東的屋,如仙境瓊樓,龍王宮殿,必發子發孫,福壽綿長等詞。

讚梁後,向下拋梁粑粑。先把兩個象征富貴的大粑粑拿在手,問下麵的屋主:“要富還是要貴?”

主人答道:“富貴都要!”

兩個粑粑拋下時,主人家接在懷中。然後讚梁的再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梁粑粑,四麵八方一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

這時屋場上人如潮湧,爭搶粑粑,熱鬧非凡。拋過粑粑後,親友們將一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這時,鞭炮震耳,讚梁者又一步一讚,下到地麵。就這樣,一棟新屋就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立起來了。

到了武陵源,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曆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致使他們的生存條件十分惡劣。

《舊唐書》記載:“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幹欄。”又因武陵源當地少田少地,土家人隻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建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隻許益杉皮、茅草,叫“隻許買馬,不準蓋瓦”。直至1735年 “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

土家吊腳樓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曆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等。富足人家雕梁畫棟,簷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為伴,也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篾絲細膩,圖案別致,是娘家家境的標誌,也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

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娘背簍。“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

武陵源土家族摘苞穀、粟穀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60多厘米,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柴、扯豬草則用柴背簍,它篾粗肚大,經得住摔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