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後記(5)(1 / 1)

在經濟發展的泥濘中,看不到希望的曙光的人,在壓抑、悲觀、絕望的情緒下選擇了從現實困境中解脫的最快的方式——自殺!在曆次的金融危機中,好像都有這樣的現象產生。“自殺主要集中在經濟天平上的兩個極端(尤其是地位較高的那一端),社會地位從高到低所導致的自殺,常常更甚於窮困本身。”①

人們首先被他們的自殺震驚了,接著對他們的自殺迷茫了:他們擁有大多數人不能擁有的好車、豪宅;他們更擁有大多數人不能達到的社會地位,即便是破產了,財富縮水了,可是相比大多數人而言,他們依然富有、依然衣食無憂,為何卻走上自殺的道路呢?

相比經濟受到的衝擊而言,這次的金融危機更是他們人生的危機:在金融危機中,因財富受損,而選擇放棄生命,放棄生存的意義,這樣的危機更可怕!

中國儒家文化大師孔子說過:“君子憂德,而不憂貧”,如果不為財富的多少擔憂,人生就會輕鬆很多,注重道德的培養,提高個人的修養,即便是在困境上,也能夠處理得當。如果這些金融大鱷,在處理絕望與無助上可以把心態放平和,他們依然是富有的人,而不至於走上絕路。

日本八佰萬創始人,68歲的和田一夫在經營八佰萬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八佰萬的破產。那一年,他從億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情況十分糟糕,和這次遭遇金融危機重創的金融大鱷情境十分相似。

但是,他自己反省說:“成功是最大的危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太愛聽好消息了。這位深悟中國傳統文化的老人明白,富貴如浮雲,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在遭遇重創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死亡,而是帶他夫人在上海重新創業。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人生路上,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而“錢財乃身外之物”,人們創造的財富不是為自己服務,更多的是為造福社會的,失去了,就放棄財富,而不是放棄生命。隻要有生命在,人生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做到的事情。

金融危機期間,全世界的各界人士都在積極地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人們總會度過金融危機的,而且人們總會憑借勤勞、智慧創造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