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流行哭嫁(1 / 1)

為什麼會流行哭嫁

出嫁為何要大哭

人喜則笑,遇悲則哭,此乃宣泄情感的常態。然而,在閩南鄉間,女孩兒遇到出嫁這一終身大喜事時,卻要長哭當笑,直至男方家門口時才強行斂哭。那如泣如訴,獨具濃鬱色彩和鄉土氣息的哭嫁歌,深情委婉,感人肺腑。

姑娘出嫁本是大喜大慶的事情,為何要大哭大唱呢?原來,舊時婦女無婚姻自由可言,由於“三從四德”的束縛,自己的終身大事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擺布,姑娘對夫君的容貌、為人、家況一無所知,未免傷心落淚。

在封建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的桎梏中,姑娘對婚事不如意,隻有通過哭嫁才能宣泄心中的苦楚和憤懣,這也是人之常情。於是哭嫁便成了婦女發泄內心情感的獨特表達形式,相沿成習,演化成有一定調式和韻律的哭調,成為一種婚俗。

罵媒的發泄機會

罵媒是舊時哭嫁中難得的發泄機會,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詞。姑娘每當遇到不情願的婚姻,自然要通過哭嫁歌把媒人的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罵個痛快,說她如何尖嘴利舌、詐騙錢財等。

有一首閩南語哭嫁歌唱道:“夭壽媒人想得利,害死別人為自己。樹上的鳥兒哄得來,山中的猴兒你哄得去……”

有的則是唱出自己對婚事的不滿:“雍菜開花甌仔範,嫁給老翁不情願。嘴須長長好趕蚊,一夜咳嗽氣死人……”

借哭抒發感情

姑娘出嫁時,因要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悲傷哭泣也是難免的,她們借哭來抒發離別親人的痛苦心情。

在閩南東山島有這樣一段哭嫁歌:“夭壽鑼,短命鑼,打得我心肝亂紛紛。腳白,即舊時裹足用布,找不見,鞋子也找無。娘啊我不嫁,做人媳婦真受氣,離父母,別兄離嫂,離小弟哎……”

每當聽到這種惜別的傷感哭詞,母親往往會唱起《勸嫁歌》慰藉女兒:“金囡命囡你應嫁,苦工飼你大,紅包錢銀要來娶,新枕頭,無油垢,新蚊帳,無蚊吼,新被無膠蚤(跳蚤),新桌櫃,拖著啦啦走。”

還有這樣一首傳統的自問自答式的《勸嫁歌》:“孩兒孩兒你幾歲?我還少歲。少歲真快大,新郎大轎要來娶。阿姨阿姨我不嫁,金囡命囡你應嫁,去久會熟識,豬心炒韭菜,吃了溜溜愛。”

如此者,母女、姐妹、姑嫂輪番哭唱,歌由情發,情由歌起,淚隨歌湧,歌哭同聲的藝術。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哭聲有女子哭嫁的哭聲這麼富有感情。

哭嫁成了衡量標準

閩南人竟把是否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誰家女子不善哭嫁或哭調不好聽,就會被老輩人視為才低德劣。在閩南一個縣城,這裏猶存古老的哭嫁遺風,這種哭嫁歌有獨具韻味的腔調,比流行歌曲要難學得多。

因此,姑娘出嫁前,要暗暗地向已婚的大姐大嬸們討教經驗,有的趁家裏人外出時,獨自在閨房悄悄學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內容因人而異,而且運用靈活且隨機應變。

隨著時代的進步,婚姻自主,婦女地位大大提高,也沒有什麼傷心事,姑娘出嫁照說應該不哭,但是,作為閩南傳統婚俗,做長輩的仍然喜歡姑娘哭上一陣子。因此,哭嫁這種淳厚樸素的古老遺風依然在閩南盛行。

拓展閱讀

按土家族習俗,女子嫁出去後就是男方的人了,一般是非重要的事或節日就很少回娘家,所以女子出嫁後就不能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土家族阿妹就在出嫁的時候通過哭的形式表達對父母的養育和感激之恩,感謝親戚朋友的關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