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埃特魯斯坎人
埃特魯斯坎人的發展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埃特魯斯坎人在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定居後,他們最初的活動區域是在現今意大利的北部。
公元前8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已度過艱難困苦的創業階段,開始進入繁榮時期。他們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伏拉特雷、塔爾奎尼、克盧蘇姆等12座城市,並開始通過海外貿易與希臘以及西亞和北非的一些國家建立聯係。
公元前6世紀時,埃特魯斯坎人所在地區的社會繁榮達到了高峰。他們以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納地區為中心,積極向半島的中部和西部擴張,不僅征服了羅馬城,而且占據了科西嘉島。在這個時期內,埃特魯斯坎人與希臘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之間的文化、經濟交往非常頻繁。而希臘文明的積極影響,無疑是促進埃特魯斯坎人社會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埃特魯斯坎人的文字
後世的人們當然想從埃特魯斯坎人遺留下的文字裏,直接領略這個民族在繁榮期所創造的文化奇觀。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文字僅存於一些碑文之中。可是,這些碑文經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考證,雖有一些字母與希臘字母相近,但基本語體卻不屬於印歐語係,並且沒有其他已知的古代語言能與之進行類比,因此無人能夠釋讀。唯一讓人感到慶幸的是,從埃特魯斯坎人遺留下的一些墓葬物中,可以窺見這個古代民族文明成就的光彩。
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
1831年和1836年,分別在科內托和塞爾維特裏發掘的兩處墓葬中,人們看到了一個可與古埃及和古希臘的奇珍異寶相媲美的藝術世界。
在大量工藝品當中,製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彩色陶瓶最令人稱絕。其顏色有紅、黃、藍、灰、褐、黑、白多種,色調凝重,配色和諧。畫麵線條的運用十分活潑自如,構圖的整體安排也很講究。
在表現的題材上更是不拘一格,從美麗端莊的女祭司、體魄強健的狩獵人、奔跑跳躍的青年男女,至各種樹木、花草、飛鳥和野獸,應有盡有。這些精美的工藝品,不僅說明埃特魯斯坎人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已在陶瓶製作方麵達到了極高水平,而且也展現出其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麵。如在科內托的一個墓穴中發現的一個兩耳細頸酒罐上,就以繪畫形式出色地表現了一次體育盛會的情景。
埃特魯斯坎人的社會生活十分豐富。他們喜愛體育、音樂、舞蹈、習武和狩獵等,還經常舉行盛宴和大規模的慶祝集會,具有豪爽、奔放、勇猛、熱情的民族性格。埃特魯斯坎人對婦女是十分尊重的,婦女與男人在社會地位上是平等的。
埃特魯斯坎人的衰落
埃特魯斯坎人經曆了長期的繁榮後是如何衰落的?多數史學家認為,公元前4世紀原居住在多瑙河上遊地區的克爾特人侵入意大利北部,致使埃特魯斯坎人失去了他們在意大利半島上的領地而趨於衰落。
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埃特魯斯坎人統治的區域範圍很大,但治理不善,他們對所征服地區居民的壓迫政策導致當地民眾起義,這是埃特魯斯坎人衰落的原因。
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哪裏
更讓史學家們感到困惑的是埃特魯斯坎人究竟從何處而來?這是一個多少年以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在他的著作《曆史》中提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一帶。他認為,這些小亞細亞的居民因遭到大饑荒而不得不出外謀生,後經地中海到達了意大利北部的翁布利亞,並在那裏定居下來。
1世紀,希臘另一位史學家狄奧尼斯奧斯提出了與希羅多德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不是從意大利半島以外的什麼地方遷移過來的,而是在意大利半島的本土成長而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埃特魯斯坎人就是意大利最早的土著居民。
18世紀,又有一部分學者提出了第三種意見。他們認為埃特魯斯坎人是從中歐地區向南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定居的。
以上這三種關於埃特魯斯坎人來源問題的觀點,時至今日也還是各有各的一批擁護者。但似乎較多的學者傾向於希羅多德的傳統解釋,即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小亞細亞半島。埃特魯斯坎人究竟來自哪裏?沒有人知道。
拓展閱讀
埃特魯斯坎人創造出了瑰麗的文化奇觀,但我們在他們留下的文字記載裏,已不能領略其中的風采。他們的文字僅存於一些墓誌銘的碑文中,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對這些墓誌銘上的碑文進行了考證,發現有些字母和希臘字母非常相近,但就整個文字係統而言,卻不屬於印歐語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