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夏五月辛未朔,餘甫自京師還唐山大營。初,餘與峴帥約:戰則留,和則歸。至是,和議成,賠款二萬萬,割遼東、割台灣,皆從來所無。餘墨絰從戎,誌在殉母;今時局如此,不入山披發何時!因峴帥挽留,不得已,約再緩月餘,即回湘奉父。已而聞台灣署撫唐薇卿中丞率台民死守;屢卻強敵,忠義奮發;此事關係中國大局,不容忽視。請於峴帥,謀以隻身入虎口,幸則為弦高之犒師,不幸則為魯連之蹈海;亦平生誌也。峴帥仍未允;旋以手書致餘雲:『台灣之行,似可作為罷論。世兄若念舊好,不以坤為齷齪物,尚可列在朋友一倫;即請訂忘年之交,始終不相背負。台從去留遲速,以坤之出處為斷,不以一月、兩月為期。坤於居停之誼,往往闕如;以後幸勿客氣!是禱』。詞意鄭重,未忍再請。
明日壬申(初二日),峴帥接唐署撫電信,持以示餘;則台灣已自立為民主國,推署撫為總統矣。餘乃決意請往,帥弟希陶丈及營務處曾經郛諸君並讚成之。
甲戌(初四日),峴帥將遣餘渡台,先電唐署撫雲:『非常之事,非常人為之。況勢處萬難,而理歸一是;天心助順,必有成功。欲達苦衷,另遣介使』。又電督辦軍務處王大臣請緩交償款雲:『日內接唐景崧電:台民自立一國,守境拒倭;將來成敗雖不可知,目前土地斷非敵有。所許巨款,決不可交!我留之以買炮購船,可資補救;彼失之則財屈民散,立見覆亡。語曰:「要盟無信」;祈熟計之』!兩電,皆峴帥手筆也。
五日乙亥,為峴帥作書致唐署撫,大意勸其委任賢將、商結外援,當生死以之,勿進退失據。稿凡千餘言。希陶丈以粵扇相贈。
丁醜(初七日),峴帥送委劄並薪夫銀五百兩來。劄文即出餘手;文雲:『欽差大臣、頭品頂戴、辦理南洋通商事務兩江總督部堂、碩勇巴圖魯劉,為劄委事。照得本大臣現準署台灣撫部院唐電開:台灣民心不肯從倭,有協力拒守之說。事關重大,自應派員前往偵探。查有委派總辦行營文案處之丁憂河南候補易道,堪以派往。其薪水、夫馬銀兩,仍準照舊支給;由行營支應局預發三個月之數,以便迅速起程。除分飭外,合亟劄委。劄到,該道即便遵照,刻日前往妥慎偵探,隨時稟報!勿違!此劄』。是日,幕府諸君俱賦詩贈行。
己卯(初九日),乘輪車抵天津;見夔帥及陳右丈,晤毛實君、徐進齋、徐仲虎、歐陽重諸君。詢台灣電信,有言相持三晝夜、廣勇殺倭甚多者,有言倭已由三貂登岸者。
庚辰(初十日)晚,登輪船。
辛巳(十一日),出大沽口。
壬午(十二日),入煙台;有英法艦數艘、俄艦十餘艘泊此。
癸未(十三日),過黑水洋,舟甚平。入綠水洋,轉傾側;舟人多嘔吐,餘亦困莫能興。
乙酉(十五日),抵上海。晤劉康侯,伊接廈門電信,言基隆已失、署撫已逃;為之愕然,未肯遽借。時於晦若、文道義、梁節庵俱在上海。晦若已辭合肥相國館席;道義以翰林學士爭和議不得,請假南歸;節庵則主講鍾山書院,自南京來,將返粵東,不期而遇。異鄉羈旅,憂患中轉獲友朋聚首之樂。
庚寅(二十日),「保定」輪船往廈,登焉。自上海至廈門水程三千餘裏,船價番錢七元有奇;餘包房艙一間,加番錢十二元。從舅陳粒堂主政本與偕行,登岸購書而輪船遽發,餘遂孑然獨往;一身以外,惟從者三人而已。有生以來,初涉南洋;對此茫茫,不勝家國身世之感。
癸巳(二十三日)早,抵廈門;石山奇聳、風水蒼涼,儼然丁醜歲在古州所蔓遊地。乘小舟抵岸,已見台北潰兵塞滿街巷,旅舍幾無投足處。良久,始得萬安棧,鬥室一間。聞有朱太守上泮同寓,即台北走回者;急訪詢之。朱裹創出見,言本月初七日倭兵數百由澳底襲奪三貂,十一日奪基隆,數十營皆潰走;十二日三更時,唐署撫微服遁,握總統印、建黃虎旗僅十日耳。唐走後,台北遂為倭有;然林朝棟、邱逢甲尚守台中,劉永福尚守台南,倭欲取全台亦不易也。至唐蹤跡,則或稱其退保新竹,或稱其走回粵省,或稱〔其〕潛往金陵。果能退保新竹,事尚可為;然似以往金陵者為確。蓋唐係湘帥門人,台北餉械多出自湘帥所助,不能不往見之耳。餘此行急於渡台,故未及往見湘帥;在上海時,曾電告行蹤。今聞唐走南京,若湘帥能責令潛返台中收拾餘燼,台北死灰尚有再燃之望;因亟電湘帥雲:『請責唐蔑歸垂沙』。按「荀子」、「淮南子」諸書,並言唐蔑死於垂沙。唐蔑乃楚將,垂沙乃楚地。餘以唐蔑指唐署撫、以垂沙指台灣,意謂唐署撫去台灣一步即無死所;欲湘帥責以大義,使還台灣。特用僻書以代密碼,惟湘帥始能知也。
甲午(二十四日),接湘帥回電稱:『來電「潛歸」下二字有誤。唐此時確在何處?即複』雲雲。始知唐未返金陵,而昨日之電竟被電局誤譯「唐蔑」為「唐潛」,致湘帥不得「垂沙」二字之解。然「責唐潛歸」四字大意了然,雖誤而不為誤矣。時聞劉永福在鯤身、鹿耳門,海角孤懸,與中國聲息隔絕;遺民感其忠義而不肯散,強敵懾其威名而不敢攻。餘心異其為人,欲親往台南,一相存問。由廈門往台南,海程竟日夜可達;然祗有美國公司輪船一艘來往。其船名曰「爹利士」,每次由台南至廈門,由廈門往汕頭、香港諸處,又還至廈門而後再往台南,以故每月赴台南不過兩、三次。此外尚有一船間往台南,不能定也。且中途須過澎湖,時有倭船遊弋阻截;倘遭盤詰,即陷不測之禍。台北已為倭有,台南獨與倭敵;倭不畏人往台北,惟畏人往台南。自三月初二日倭踞澎湖以來,由廈門往台南者幾絕跡焉。
丙申(二十六日),以赴台南意電稟峴帥並湘帥;湘帥不報,峴帥則覆電促餘回營。同年秦子質太守時在廈門,尤力阻餘。皆不顧。
戊戌(二十八日),攜兩仆附「爹利士」輪船;束裝登舟時,死生安危已付之度外矣。台洋水色深碧,與綠水洋相似;風浪顛簸,過於閩洋。船價番錢七元有奇;船大人少,天氣酷熱,乃另加番錢數元,包大艙一間。船中皆泰西及粵東人,言語不通;見餘素服少言,均不甚措意。
己亥(二十九日)曉,過澎湖,餘尚高臥未起;所泊倭艦甚多,竟未遭阻截,私心默自慶幸。從船窗中望見全台南北數千裏,實一大山綿亙而成;山高際天,火雲如蓋,籠罩其上。山前為台灣一省,山後則生番所居。少時,已入安平海口;魚龍島國、雞犬人家,儼然別有天地矣。安平口即鹿耳門;所謂七鯤身者屈曲環之,皆沙岸也。水淺浪高,輪船向來不能入口;距口兩、三裏,即下椗焉。乘小舟入口,抵海關登岸;又步行九裏,始至台南府城。城中兵民見行李一肩岸然而至,驚為天外飛來;爭相問訊,尚不知台北失守消息。蓋台北、台南相距七、八百裏,倥傯擾攘之際,彼此不複相聞;劉又鎮靜,不許人傳說故也。然偵諜之疏,亦可概見。餘至寓,遣仆持名片先往致意。其巡捕官粵東人,倨傲殊甚,意將拒客。餘恐劉不識字,乃作書告其幕府,責其夜郎自大、將死不知。劉見書,即約明日往晤。既而,持柬書「教弟劉永福頓首拜」來請;入署時已初更矣。劉字淵亭,廣西上思州人。本以南澳總兵,奉旨幫辦台灣防務。割台後,文武內渡,台灣總兵萬國本亦去;劉乃並署台灣總兵,由旗後海口移駐台南。所居,即台灣鎮署。因其奉旨幫辦,皆以「欽帥」稱之。餘葛衫布履,對坐榻上。劉本短衣帕頭,因見客,著長衫;健兒十餘人皆赤足短衣,夾立。餘指榻前環臥小犬,笑曰:『人言淵翁所畜狗皆能助戰,有是事否』?劉長身黑麵,鼻露顴高;樸陋無文,而沈毅有度。惟煙癮甚重,日則假寐吸煙,夜則精神百倍;治軍旅、見僚屬,皆就榻上辦之。與餘初見,即忘形跡,吐衷曲不作一寒暄語;蓋簡略真率,其天性然也。為言唐署撫排擠傾陷狀,幾痛哭流涕。餘考劉之功名,實成於唐;唐之功名,亦成於劉。劉一介武夫,事唐甚謹;唐則疑劉有異誌,頗相猜忌,不肯假以事權。劉之聲威著於天下,尤為外夷所畏。唐欲舉大事,正宜引為臂助;乃不能推心置腹,以至如此!有一良將不能用,而所用將佐專擇逢迎巧滑、貪鄙嗜利之小人,欲不敗,其可得乎?憶本月二日峴帥以唐電示餘時,餘竊疑唐與劉同在台灣而唐電無一字及劉,殊不可解;恐兩人不甚相洽。言於峴帥,頗以為然;屬餘複書,引藺相如廉頗、王猛鄧羗及近代袁崇煥毛文龍事相監戒。豈知不幸而中耶!
閏五月辛醜朔,劉遣幕府吳季籛(名彭年,紹興人)來拜;言劉已灑掃署旁之白龍庵,請餘暫居。午間,移寓庵中;老樹荒園,地頗幽潔。劉饋土物,設供張甚備,且屬官吏、紳士、將領次第來見;皆言劉有請餘權理台灣道篆之意。
壬寅(初二日),吳季籛來書雲:『日來淵帥屢屬彭年向閣下啟齒,謂觀察一席務求權理,移孝作忠,匡彼不逮;已飭轉電潤帥。彭年前探情形,未敢造次。昨夕淵帥又問;求閣下俯念時艱,順其所請』雲雲。餘以未終母喪、未奉朝命,辭之;而聞倭氛已逼台中,願統一軍往援,兼謀恢複台北。時守台中之道員林朝棟、楊汝翼、主事邱逢甲皆擁巨資,棄師潛逃;惟記名提督吳光亮帶廣勇數營、署知府黎景嵩帶楚勇數營,尚未去。然吳已老,黎亦非任重才。且所部多新集潰卒,無餉械,連日黎飛書告急求餉求援,劉方無以應之;見餘欲往,意甚欣然。議定先撥數營歸餘統領,而以季籛為營務處,襄助一切。
丙午(初六日),劉送關防並照會來。照會雲:『欽命幫辦台灣防務、統領福軍、閩粵南澳總鎮、依博德恩巴圖魯劉,為照會事。為照台北、基隆已被倭人占踞,亟應前往收複。本幫辦鎮守台南,地方緊要,不能分身。茲適有貴道奉差來南,自願馳往中路,督率各營相機進剿;應撥鎮海中軍副營、福軍先鋒左營、道標衛隊營兵三營先歸統領,並照送關防一顆,文曰「統領福軍先鋒左營鎮海中軍副營道衛隊營關防」,相應備文照送。為此照會貴道,請煩查照施行。須至照會者』。餘接照會後,與季籛商酌,擬刻日開往彰化會合黎、吳兩軍及台中義勇,先扼大甲溪南,然後傳檄台北,共圖收複。約計三營月餉共須七、八千金,劉允先發萬金;請餘到台中就地勸捐,自行籌給。於是鄉人之在台者以餘辭道篆而領孤軍為非計,爭相諫阻。餘亦私念地方不歸節製、餉源毫無把握、兵將不相熟習,三者皆危險之道;危險固不足畏,然如危險而無濟何!又接黎守電信,極言台中富民盡去,無餉可籌;尚欲望台南接濟雲雲。殊不知台南正苦餉絀,彼方自顧不暇,何能顧人。此次所發萬金,乃為餘破格之舉;台南數十營皆祗有一月之餉,一月以後即不可問矣。窺劉意,欲餘為籌餉而不欲餘為治兵。餘乃變計,請往南京、閩、粵見湘帥、潤帥、文帥,為伊作秦庭之哭;劉大喜過望。先是,餘抵台南日,適廈門委員蔡嘉榖寄到綢文一件,消息頗佳。其文雲:『駐廈辦理台灣轉運局務、前委台灣府知府蔡嘉榖,為遵電轉呈事。現奉上海轉運局賴道鶴年轉奉江督憲張轉準駐俄許公使電開:「俄國已認台自主,問黑旗尚在否?究竟能支持兩月否」?似此外援已結,速宜將此事遍諭軍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仰即派人將此電告知劉幫辦並中路林、邱、吳三統領遵照等因。奉此,合即鈔電轉呈。為此備具綢文,密縫衣內,派差弁五品軍功林廷輝賫送前來,申乞憲台察奪!並乞將五月十二日以後至近日全台軍情戰狀詳賜覆文,以憑轉電南洋大臣酌奪。望切!盼切!須至申者』。劉見俄國認台自主、湘帥又許發救兵,誌氣益壯。
丁未(初七日)夜,設壇幄,祭告天地神隻;台南文武百餘人並集,歃血同盟,劉與餘為首。季籛作誓文及條約,讀畢焚之;別具一底冊,各簽名、鈐印於其上。
明日(初八日),以湘帥許發救兵布告,萬眾歡聲如雷。「爹利士」船計日可至,餘將先往南京,而台南紳民皆懇留餘權理道篆。晚間,劉送紳士公稟來。其稟雲:『台南團練局紳士等謹稟欽憲大人麾下!敬稟者:竊惟議棄珠崖,賈捐之未為上策;保全河隴,竇太傅亦賴群才。割地之舉,台民誓同死守,不肯事仇。幸欽憲駐節南郡,布置周密;威聲所播,妖氛為摧:是以鋒鏑不驚,閭閻無恙。奈官斯土者紛紛內渡,一切地方公事治理需人,臬道憲之任,素號煩劇;況時艱待濟,讚襄軍務、籌備餉械,胥關緊要。陳前憲解組言旋已半月有餘矣,印綬久懸;紳等擬請行權以濟變。觀察易,沅湘望族,戎馬書生;儒將家風,孝廉舊業。昨奉劉峴帥之命,不辭險阻,遠涉滄溟;視委靡退縮者相去霄壤。倘權道篆,措之裕如。雖現丁內艱、服猶未闋,敢援古人「金革不避」之義,墨絰視事,共維危局。夫歲寒知鬆柏,不遇困屯,不足以覘才節。值茲事變非常,枕戈待旦、擊楫渡江,挽既倒之狂瀾、植中流之砥柱,本我欽憲所深期,亦易觀察所不得辭也。紳等愚昧之見,越分籲請;伏乞憲裁批示祗遵,實為公便』!餘覽之,媿無以塞台人之厚望。與劉約:俟籌餉有效,方踐此言。
己酉(初九日),「爹利士」到。餘將登舟,劉以粵桂番布、椰扇各物贈行。比出城,風浪大作,船已避去;季籛請暫居海關以待。果樹甚多,皆荔支、龍眼之類;丹實遍地,綠陰滿庭。坐鬥室中,聞潮聲如霹靂爭鳴,遠聞數十裏。出門望之,雪山萬重、翻天倒海,何止十二銀山也。台人呼此為「湧」,每歲自四、五月至八、九月皆然;輪舟不能出入,即駁船、竹筏亦須乘其稍平時始敢行。台南稱為天險以此。然康熙中王師取台灣,即由鹿耳乘潮而入;天險又安可盡恃耶!
大雨兩日,辛亥(十一日)雨止,海湧略平。聞「爹利士」船已回泊海口外,有乘竹筏出入者。竹筏之製,裁容四、五人。用巨竹十餘,貫以巨釘、貫以巨繩;置以木桶,以貯行李。一人坐於桶上,餘人則蹲伏桶旁。操筏者或五人、或六人,人持一巨橈,皆裸身出沒浪中;俗呼為「水鬼」,即古之「弄潮兒」也。從海岸出海口至輪船泊處,約五、六裏,銀濤雪浪,壁立萬重。竹筏亦不敢行者兩日矣,是日有一筏冒險出口。餘雖知其險而未知其險絕,急欲登舟,乃以洋趺六元雇一筏,操筏者六人;餘主仆三人,餘坐桶上,兩仆坐桶旁。甫近海口,則向所望見之銀濤雪浪變為十丈黑山,從天而下,直壓筏上;餘默謂性命休矣。乃浪從筏上飛過而不落筏上,且一浪末過、一浪又來,惟見無數黑山爭來相壓,不知如何過去;又默謂性命休矣。乃每一浪來,竟不知是浪從筏上行、是筏從浪上行;餘主仆三人之衣並未沾濕,略有浪痕數點,亦不知浪歸何處去。如此者數刻之久,餘惟閉目堅坐,聽其自然;以手牢握桶繩,如在虛空中作秋千戲:時而登天則與之九天,時而墜淵則與之九淵。輪船漸近,浪始漸平;操筏者之力將竭,而餘之力亦竭。若再有數刻,不能勝矣。此生平所曆第一險,亦天下第一險也。登舟後,風浪愈作,貨物仍不能上;在舟中坐候數日,悶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