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護珠塔為何斜而不倒
比薩斜塔以斜而不倒聞名於世,但我國的護珠塔也是這樣的。它位於上海市“鬆郡九峰”的最高峰天馬山上,建於1079年,是一座七層八角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高約30多米。底層三分之一的磚已沒有了,整個斜塔僅靠不到三分之二的底層磚牆支撐著。現在護珠塔向東南傾斜近7°,有人認為它比世界著名的比薩斜塔傾斜得更厲害,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
塔雖傾斜,但曆經狂風暴雨、台風地震,卻始終屹立於天馬山巔,斜而不倒。但其斜而不倒的原因卻眾說不一。
第一種是當地傳說,塔是向東南傾側的,而在塔的東南麵有一株銀杏樹是一位仙人在五百年前種的,樹雖枯死,但它依靠神力,對護珠塔遙相支撐,使塔不倒。但這隻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當地的氣候,護珠塔建在沉陷不勻的地基上,東南方向土質較軟,西北方向土質較硬,塔於是向東南方向傾斜。但浙江一帶多東南風,塔的傾斜力與風力相平衡,使護珠塔迎風挺立,斜而不倒。
第三種意見認為與建築材料有關,古代用糯米汁拌以桐油石灰來粘合磚塊。據說用這種粘合劑來建築,時間愈久愈堅固。加上古代建築技藝的精湛,使護珠塔能夠渾然一體,塔磚不致於一塊塊塌落下來。
1984年5月,為了搶救這一座珍貴的千年古塔,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積極組織力量,對斜塔進行全麵搶修,組織專家製訂方案,貫徹“外貌不變,斜而不倒”的原則。在搶修時,發現塔身上部雖傾斜,但埋入地下的塔基卻沒有動,所以形成了塔斜而不倒的獨特現象。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塔不倒呢?
護珠塔斜而不倒的原因到底是哪一種,還不能確定。不斷長高的喜馬拉雅山
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及擁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喜馬拉雅山地區,早在距今1.5億年前的三疊紀,還是煙波浩淼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萬年前的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由於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衝撞,使古地中海東部的海底發生強烈的擠壓,才導致了喜馬拉雅山從海洋中升起。
經地質學家們的測量,喜馬拉雅山目前的高度為8848.12米。它在第四紀的300萬年中約上升了3000米,平均1萬年上升10米;而最近1萬年,它卻上升了500米,即一年上升5厘米;至今,它還在以不易被人察覺的速度緩慢上升。
那麼,喜馬拉雅山將如此無限製地不斷增高嗎?如果不是,它又於何時停止呢?它的最終限度又是多少呢?
有科學家認為,喜馬拉雅山的增高是以岩石和泥土的“疊羅法”形成的。當層層加碼時,下麵的岩石承受上麵的壓力逐漸加大,這必然存在一個極限,一旦達到這一極限,底下的岩石就要“粉身碎骨”,高山也將土崩瓦解,毀於一旦。那麼這一極限究竟是多少呢?一些研究者通過計算得出,地球上山脈的高度極限為1萬米。
由於地球上所有的山脈,包括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都沒能達到這一極限,因此,它們都將平安無事地屹立在地球表麵的各個地方。
喜馬拉雅山究竟能長多高?一方麵,它自身在“日長夜高”,而且增長的速度在緩慢上升;另一方麵,科學家給它定下了一條最高界限。喜馬拉雅山能承受這一最高界限嗎?最終要解開這個謎,還需要研究者深入地探討。為何黃河拐九十九道彎
黃河以母親河居稱的同時也以它誇張的曲折度而聞名於世,因此它有“黃河九十九道彎”之說。
它在青藏高原上,就繞著積石山,做了一個180度的大回環。到了甘肅以後,它沒有按照通常的習慣向東流,而是舍近求遠,繼續北上,流到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兩側,先向北,後向東,而後向南,又來了個180度大回環,在陝西的潼關拐了一個90度直角,向東奔入大海,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
黃河河道的走向有兩處令人不解。一處在陝西與甘肅的交界處,這裏,黃河本來可以自西向東流進渭河,卻被一座不高的山嶺——鳥鼠山分隔開來。另一處在內蒙古托克托(即河口鎮)以東到涼城一線,這裏黃河本來可以順直地向東流入永定河上遊的洋河,再流往天津入海,卻偏偏南下,繞了一個很大的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