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剛開始是同意光緒變法的,國家政體是得改變,她不是沒看到這一點,她喜歡由光緒出麵,辦好了她來摘果子,辦壞了她來收拾殘局兼收權。但她沒有想到光緒的行動如此激進,立刻敏感地覺察到這不是什麼政治改革,而是政治奪權,她立刻做出反應,開始要收回權力,動手收拾新黨。
急切之間,新黨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讓他發動兵變,囚禁慈禧。袁世凱是個老奸,一衡量新黨勝算太小,立馬轉而向榮祿告密。慈禧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慈禧下旨,以光緒重病為由,由自己再次“訓政”。她以“養病”為由,將光緒囚禁在瀛台之中,砍斷橋梁,不與外界通消息,珍妃則以“賣官”為罪名,被打入冷宮,囚於北三所。並選中端親王載漪十五歲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準備拿他來替換光緒。
都說慈禧是“守舊派”、“投降派”,但事實上,慈禧不但不守舊,思想還非常新,世界上出現的新玩意新變化,她全都有興趣,還派張之洞辦招商局,派李鴻章辦洋務,派王公子弟到歐洲留學,辦海軍,興女學,都是出自她的主意。她也不主降,正相反,她還是非常主戰的,鹹豐逃難到熱河,她不同意,還請求力戰到底,她撥提左宗棠等人進行對法作戰等。
她一直很謹慎,不敢輕易開戰,就算有戰事,她也是息事寧人,草草收場。她辦海軍搞洋務,也希望積蓄和洋人一戰的力量。
然而她也容易被多年來唯我獨尊的感覺衝昏頭,被一帆風順的權力之路衝昏頭,她一直都以為隻要她想幹,沒有什麼事幹不成,一切都可以在她的計劃之中。她聽說光緒變法得到了洋人的支持,她聽說洋人收留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更因為洋人反對廢光緒——慈禧已經打算在次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讓光緒禪位,改由溥儁登基為帝,連年號也要改為“保慶”。
列強不同意換皇帝,慈禧打從鹹豐開始數十年以來積蓄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端王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早做皇帝,建議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慈禧下令封義和團為“義民”,攻打各國使館。
八國聯軍正愁沒借口,各國戰船立刻開進來,由天津入口,直逼近北京城。慈禧打翻馬蜂窩,不可收拾,隻得倉皇改裝,帶著光緒出逃。
臨走前,她處死了珍妃。據說是因為她發現了珍妃寫給光緒的密信,讓光緒不要出逃;也有一種說法是慈禧臨走前要帶上珍妃,而珍妃則說皇上不能走,請讓皇上留下來收拾殘局。慈禧一聞就知道其中的味兒,唐朝“安史之亂”,李隆基倉皇出逃,太子李亨說讓兒子留下收拾殘局吧。結果殘局收拾完了,也沒李隆基什麼事兒了,李亨當了皇帝,李隆基被囚至死。怒不可遏的慈禧立刻下令,將珍妃扔到井中處死,這才放心出逃。
從珍妃種種所為來看,應該說珍妃頗有政治才能和手段,如果不是遇見了慈禧,將來很有可能成為當國的後妃,隻可惜,她遇上的是已經手握大權的慈禧,這就注定她隻能以悲劇收場。
庚子事變,慈禧出逃,她做夢也沒有想到,這輩子她也有坐牛車,吃窩頭,喝涼水的時候,盡管隻是短短十幾天,也夠她受的了。
她是苦澀的,當年鹹豐出逃熱河,她不以為然,直到今天她自己出逃得比鹹豐還狼狽,她這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東西,不是一個女人的心計手段算計,能夠解決得了的,人家亮出了武力,她就得落荒而逃。這一次的出逃,將她的自信心徹底打碎,讓她患上了“畏洋病”,讓她徹底明白,這個世界不由她說了算,她極度強悍的人生,從此急速走向下坡路,徹底墮向深淵。
出逃並沒有使她意識到民生之艱難,隻讓她恨不得早早逃離這一切,恢複原來的奢華享受。她吩咐留守的慶王等人,不惜一切代價,隻要仍然能夠保她平安,任何屈辱的條件都能夠答應。《辛醜條約》的簽訂,將中國送列強宰割,此條約共與十一國簽訂——向眾國賠償軍費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以海關和鹽稅作抵;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不準中國人入住,各國則可隨意派兵駐守;拆除北京至沿海途所有炮台,允許外國在山海關至北京之間十二地駐軍;永遠禁止中國人參加或成立任何反對列強的組織,違者處死;凡發生反列強之事的地方,文武各科考試停止五年;各地官員如不能保證當地外國人的安全,革職永不複用;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謝罪”;懲處同情附和過義和團運動的官員(共計各級官員百餘人);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專司與列強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