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海洋探秘篇2

大洋中尺度渦之謎

1958年,英國海洋學家斯羅華為了研究海流,研製了一種自由漂浮監測係統——“中性浮子”。利用這套係統對大西洋百慕大海域的底層海流進行測量。按照平常觀測到的資料分析,灣流區域內的海流,應該是一支比較穩定而且是流速較為緩慢的海流。可是利用這套新係統獲得的資料令科學家們大吃一驚,這裏的海流比預想的快了10多倍,而且發現有的海流出現反向流動。同時,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海流還顯示出相當大的時間變化。這一發現,震驚了海洋科學界。前蘇聯和美國的學者對此大惑不解,先後派出考察隊進行調查,結果完全一樣。顯然,用傳統的風海流理論無法解釋這種反常現象。到了1973年,美國成功地發射了載人“天空實驗室”航天器。利用這座航天器,宇航員們拍攝到了大西洋西部熱帶海域內的大渦旋。這個大渦旋縱橫60~80千米。同時還發現,在大渦流海域,有較強的上升流,冷的海水從百米深處不斷向上湧升。由於海底的營養物質被上升流帶到海麵,使得大渦流海域形成了一個絕好的漁場。“天空實驗室”還在其他大洋中發現類似的中尺度渦流。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一帶海域、非洲東海岸、印度洋西北海域和南中國海海域等,都能看到這種渦流存在。這許多渦流,小的直徑僅幾十千米,大的直徑達數百千米;存在的時間有長有短,時間短的十幾天,長的達半年之久。這些渦流與大洋中的環流相比,雖然隻是個局部,並不顯著,但它與人們在近海能見到的小旋渦相比,就非常之大了。所以,海洋科學家們稱這種渦流為“中尺度渦”。大洋中尺度渦流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海流形成機理的傳統看法。它是近二三十年來人們對大洋環境的突破性認識。

大洋中尺度渦的旋轉速度一般都很大,而且一麵旋轉,一麵向前移動。它的移動方式,很像台風(氣旋或反氣旋)。科學家估計,中尺度渦有巨大的動能,約占整個海洋流動能的80%以上。這個數字實在大得驚人。台風帶來的氣候變化和災難,盡人皆知。那麼,大洋中尺度渦的出現,將給海洋帶來哪些變化呢?它對海洋中的動物、植物是福是禍?這些問題有待於科學家們去繼續研究。

中尺度渦的發現,使傳統的大洋海流理論受到挑戰。由於海洋中中尺度渦的出現,大洋環流的動力結構完全改變了。假如中尺度渦也像大氣中的氣旋或反氣旋那樣,是由氣壓不穩定的因素所引起的,那麼,大洋環流的動力有可能是由中尺度渦來維持的。這就從根本上修正了風生環流的觀點。

阿特蘭蒂斯古陸之謎

關於阿特蘭蒂斯古王國的傳說,最早出現於柏拉圖筆下。他是這樣描述的:“這個島上植物茂盛,物產豐富,它的首都有十分漂亮的城牆和房子。高高的城樓上鍍著銅和錫,廟宇的神像上鍍著黃金和白銀。它同周邊國家進行頻繁的海上貿易。為獲得更多的財富,統治者派出軍隊去征服直布羅陀海峽以東的國家。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它的軍隊在雅典城下慘遭失敗。緊接著,發生一場強烈地震,阿特蘭蒂斯便沉沒於大海的深淵……”在柏拉圖死後的900年間,人們曾對現實世界是否存在過阿特蘭蒂斯古陸的說法,進行過爭論。但後來漸漸被人遺忘了。進入16世紀,一位意大利醫生弗拉卡斯特羅,又舊話重提。從那個時候起,許多國家的學者都開始熱衷於尋找所謂的阿特蘭蒂斯古陸,於是出現了後來的“阿特蘭蒂斯國學”、“科學阿特蘭蒂斯大陸學”等等。歸納起來,關於阿特蘭蒂斯在哪裏有以下幾種推斷:

一、阿特蘭蒂斯原來位於高加索的西部海域,後來沉沒於黑海海底。其理由是:傳說古希臘人曾前往高加索尋覓過金羊毛,而且這兩地的神廟也有某些相似地方。第二種說法是,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從洪水中救活了阿克農和製納,而阿克農的父親是“盜火種者”普羅米修斯。他與宙斯可能都是阿特蘭蒂斯人,而且宙斯很可能是阿特蘭蒂斯的國王。第三種說法是,1896年俄國人在黑海邊發現了古碑和古墓誌銘。

二、阿特蘭蒂斯王國曾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古王國,後來沉沒於海底。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地區有可能就是阿特蘭蒂斯王國沉沒的海域。許多考古探險家都聲稱自己在這一地區發現了“海底古城”、“水下古城牆”、“海底金字塔”等等。

三、阿特蘭蒂斯在愛琴海的桑托林島附近的海域。其理由是,在公元前1470年,這裏曾發生過一次破壞性很大的火山噴發。許多村鎮被掩埋於地下和海底。阿特蘭蒂斯就是在這次大地震中沉入愛琴海的。

對於阿特蘭蒂斯的沉沒,直到今天,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顯然,要獲得足夠的科學根據,並非一日兩日的事。要使阿特蘭蒂斯的原貌大白於天下,科學家們還要付出更艱辛的勞動。

紅海能成為未來的大洋嗎

海洋地質學家普遍認為,紅海可能是地球上最年輕的海域之一。在印度洋洋底,洋中脊穿過整個印度洋,一直向北伸展,到查戈斯群島附近,再向西轉,並以索科特拉大斷裂的形式拐入亞丁灣;而另外的一個大斷裂穀,則直達紅海的中部。這個斷裂帶以直角向東延伸,並且一直延伸到約旦河穀,直到死海。人們有充分證據推斷,這是以坦噶尼喀湖為最終點的非洲斷裂穀的延伸部分。當這個大斷裂穀在進入紅海中部時,它的最大深度是2300米。在沿斷裂帶上,有廣泛的火山和岩漿活動。來自地殼深處的玄武岩——超基性熔岩漿,通過這條通道,不斷向上湧,把斷裂帶的兩側大陸塊,向兩邊推去,使裂穀不斷擴大。因此,科學家們斷言,紅海可能是一個未發育成熟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