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前186)字子房,漢族,城父人(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雲:“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潁川也。【正義】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裏,韓也。”)。漢初三傑之一,偉大的謀略家、政治家。
張良是韓國人,秦國滅韓的時候,他還隻是一個官宦之家的公子,沒有成為韓王的臣子。但是張良的祖輩有5位曾經做過韓王的丞相。特殊的經曆使張家與韓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張良,自然就把忠於韓王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過,那時的張良血氣方剛,勇武任俠,完全不像後來那樣老謀深算,運籌帷幄之中便可以決勝於千裏之外。除了那位傳說中倚老賣老、非要張良替他下橋取履的老漢以外,大概也沒有什麼人看出這位青年人還有封侯拜相、成為漢王朝開國元勳的前程。
博浪沙的聞名於世與張良的名字聯係在一起。博浪沙位於河南原陽。秦漢時期,博浪沙不能算作是一個繁榮的地方。但是當年這裏發生的一件大事,卻使這個小地方名垂後世,至今仍有人去憑吊這座連斷壁殘垣都已經無影無蹤的博浪城。
秦王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貨幣與度量衡也變得整齊劃一。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秦始皇下令收繳六國遺民的兵器,鑄成12個巨大的銅人,擺放在秦宮宮門兩側。不過製度上的一致並不能消除六國遺民心中的積怨,矗立的銅人也並不意味著幹戈已經化為玉帛。更何況民間的兵器不可能收繳得一幹二淨。其實當人們不得不鋌而走險的時候,什麼不可以用來作為兵器呢?
韓國亡國之時,張良悲憤交加,下決心為韓國報仇。他傾家蕩產,出重金收買壯勇之士,要他們刺殺秦王,甚至到了弟弟死了也無錢埋葬的地步。但是張良散盡千金,秦王卻沒有損失一根毫毛,而且不久以後,居然變天下為一家,做了大秦帝國的始皇帝。於是張良離家遠遊,尋求高手。
這一時期中,張良遊曆了許多地方,拜訪了許多名賢大俠。最後他來到東夷一帶,見到了當地的君長滄海君,得到了一位力士。張良非常高興,便與此人一起回到中原。並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現在60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所以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在原陽縣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36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麵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滾滾而來。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麵,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兵器閃著耀眼的光芒,裝飾華麗的車隊在衛士的簇擁下十分醒目。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高篷大馬,威風凜凜,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隻看到車隊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張良認準了這輛車,指給力士,要他動手。隻見力士舉起鐵椎,用力一擲,頃刻之間,這輛車便化為一堆碎片。護駕衛士一陣混亂,一些人圍住車子,救助車裏的死傷者,另一些人則四處搜尋刺客。此刻,張良與力士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不知去向。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者的車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於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凶手,但十多天也沒搜查到。
後來,惱怒萬分的秦始皇查出指使行刺的人是張良,便下令在全國搜捕,畫影圖形,封鎖關津。張良便換了一個名字,躲進江蘇一個名叫下邳的城鎮。在那裏,張良遇到了那位倚老賣老的老漢,得到了一部《太公兵法》。於是他認真誦讀,終於成為文武全才,輔佐劉邦滅亡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