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其它6(1 / 3)

第三章其它6

第一個金屬脊柱

年僅33歲的美國婦女傑西·托馬斯,脊柱上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骨腫瘤。根據治療的需要,醫生將患腫瘤的脊柱切除了。手術後的傑西·托馬斯隻好日夜呆在特製的架子上,無法自由活動。為了使傑西·托馬斯重新恢複行動的能力,於1979年7月17民醫生把人造的金屬脊柱植到傑西·托馬斯的身上,代替脊柱骨架,使她恢複了站立和行走的功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帶金屬脊柱的人。

其實,我國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和上海瑞金醫院傷骨科早在1970年6月在為一位年僅27歲的患脊椎巨細胞瘤的男病人施行了腫瘤切除術以後,成功地作了脊椎移植手術。這一手術是以醫用不鏽鋼人工椎體替代的手術,術後兩個月,病人下肢癱瘓就消失了,6個月後已能起床,迄今已恢複工作多年。

從1970年以來,該研究所和該院已施行了4例這樣的手術,均取得了成功。可惜這一臨床成果未能在國際上及時交流,如按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取得脊椎移植手術成功顯然比國外的要早。

對於金屬在人體內的應用問題,不少學者進行過研究。研究表明,當人體的某些構造受到破壞時,有些金屬能替代人體的這些構造。例如,用金屬鉭棒可替代骨胳,肌肉能夠在鉭棒上生長;用金屬鈦片和鈦螺絲可以修複骨折,而且骨頭還會生長在鈦片的小孔和螺絲的螺紋裏。這種可以替代人體某些構造的金屬,被稱為“親生物金屬”。

最深的鑽井

從古至今,人們在地麵上鑽了無數孔井,大部分是為了尋找資源——開礦、找水、探石油,也有的是為了收集地質資料,了解地殼構造的秘密。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深的鑽井是蘇聯地質學家於1979年7月開始在蘇聯北部境內的科拉半島鑽挖的一口地質勘探井,深度為12公裏,比最深的海溝馬裏亞納海溝(11034米)還要深。在此之前,蘇聯曾於1976年5月開始在阿塞拜疆開始探井,原計劃鑽深16公裏,後因故中止。

1986年,聯邦德國計劃在黑森或巴伐利亞東北的上巴拉丁涅地區鑽挖一口14公裏深的地質探井。鑽挖工程計劃於1988年開始,1995年完成,估計費用為45億馬克。完成之後,它將是世界上最深、花費最多的鑽井。

世界上最深的工業鑽井則數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貝莎羅傑1號油田的32#天然氣井。該井由羅夫蘭兄弟鑽探公司於1974年4月3日鑽成,井深9583公裏,費時503天。

第一個太陽能源理論

太陽上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

隨著1932年中子的發現,物理學家貝特提出了第一個科學的太陽及一般恒星能量生成的理論:氫是太陽的燃料,太陽上所進行的反應不是一般的化學反應,而是在高溫下麵進行的熱核反應。

太陽中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度。在這麼高的溫度下,原子幾乎失去全部的核外電子,氫原子亦是如此,赤裸裸地隻剩下原子核——質子。這些粒子在1500萬度的高溫下作高速運動,具有足夠的能量,有資格去轟擊其他的原子核,發生熱核反應。經過實驗和計算,貝特認為,目前太陽能量主要由4個氫核(質子)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所產生。4個氫核聚變為1個氦核後,質量虧損了00276原子質量單位。虧損的質量轉化為能量。據計算,1克氫聚變成氦,質量虧損00069克,相應放出的能量為6270億焦耳。太陽上麵氫的含量極為豐富,相應產生的能量自然是十分巨大。應當指出,太陽在放出能量的同時,氫核質量的虧損是極微小的。即使按目前太陽的輻射功率計算,100億年之後,它的質量僅損失006%,實在微乎其微!因此,一切後顧之憂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