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5
北極的奧秘
過去,北極曾經是個神秘莫測的地方。
人們這樣描繪過它:“長年不化的冰和雪……永遠是寒冷、霧、風……極晝和極夜,驚人的北極光……所謂白晝啊,太陽就像落山的時候那樣,24小時在地平線上打轉,冷冷的,是個無力的太陽。勇敢的冒險家一個接一個地企圖進入這個地球上的‘空白點’……但是,他們中間很少有人回來過。”
在通往北極的道路上,曾經埋葬了挪威、意大利、奧地利、美國、英國和德國等許多國家探險家的屍骨。
1897年7月11日,瑞典人安德烈萊、斯特林伯克和富林格3人從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乘“飛鷹號”氣球前往北極探險。氣球吊籃裏裝有當年最好的儀表、武器和食物以及雪橇。氣球以每小時25千米速度向北飄去,消失在茫茫冰原之中,音訊全無。事隔33年,才被挪威獵人發現那些當年的飛行記錄和日記。原來,他們在氣球飛行了60多個小時後就撞冰山失事,在冰上堅持了3個多月,最後在凍餓中死亡。
直到20世紀初,人類才到達北極點,至於誰最早到達北極,一開始就發生了爭論,涉及了兩個美國人詹姆斯·柯克和羅伯特·皮爾裏。
美國探險家柯克說,1908年3月21日,他在當地的兩個愛斯基摩人陪同下,帶著26隻狗,乘兩架雪橇,從加拿大的斯瓦提渥格出發,於4月21日到達北極。
直到1909年,柯克用了12個月的時間,才回到格陵蘭島,在土拉附近收藏好導航儀和日記。柯克乘雪橇途經1200千米來到烏彼爾尼克,然後乘船到達丹麥。1909年9月1日,他在設得蘭群島的一家電報局向《紐約先驅報》編輯部發出自己到達北極的電報。
當另一個探險家皮爾裏得知他的同行柯克比他早一年到達北極後,憤慨地向許多報紙發電報,指責柯克在說謊,認為他從未去過北極。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皮爾裏從事北極探險工作已有25年,前後曾組織8次北極考察隊,在那裏度過了9個冬天。他研究了冰雪覆蓋的格陵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從印德晶斯峽灣出發,通過格陵蘭直達最北端,最後證明格陵蘭是個島嶼。
皮爾裏懷著雄心壯誌,向北極點挺進,去奪取地球頂點王冠上的明珠。他打破過去航海家利用短促的夏季航行的傳統,而憑借冬季的堅冰,乘雪橇闖進北極。
1906年,皮爾裏曾到達北緯87°8′,的地方,離北極隻有270多千米了,沒有能到達北極。1908年7月,他乘“羅斯福號”到達埃爾斯米爾島,帶領隊員和愛斯基摩人,乘狗拉雪橇向北極進發,一路上陸續撤回支援隊。1909年4月1日,皮爾裏帶著6個同伴,繼續挺進,露宿冰原,每天疾行40千米,於4月6日到了北緯87°57′地方。路途實在太勞累了,北極近在咫尺,也無法邁步,隻好躺下睡覺。幾小時以後,他們繼續向北挺進,終於到達了地球的頂點——北極。
1909年9月5日,皮爾裏等人順利地返回“羅斯福號”船上,船行駛到拉布拉多半島的印第安——哈爾波爾。皮爾裏從那裏發出了一份電報:“星條旗已在北極升起!”
皮爾裏回到美國後,看到了全國一片狂熱的激動情景,卻很快發現慶賀這次人類奪取地球頂端這頂王冠的輝煌勝利,榮譽不屬於他,而是他過去的同事柯克。
這事很快引起議論,“北極皮爾裏俱樂部”成員要求柯克拿出證明。而柯克惟一能夠作證的日記、用具偏偏留在格陵蘭島上,後來去找卻怎麼也找不到了。科學家們認為所應用的材料不充分,不能證明最先到達北極的資格。輿論、社會各界也不理睬柯克,他的希望幻滅了,終於憤然離開了美國。
皮爾裏向國家地理協會出示了自己的筆記和用具,因此,皮爾裏替代了柯克,奪得了這頂王冠。國會通過一項專門法案,證實皮爾裏確實到達了北極。有12個國家向他頒發榮譽勳章。從此,全世界公認皮爾裏是北極的最早發現者。
近年來,人們對北極冰川的考察以及飛機、衛星拍攝的照片,發現同柯克在1908年作的關於極地探險中第一次描述的一些現象相似。例如,柯克曾描述和拍攝了極地冰原層範圍的冰的高層物質。他自己並不知道他發現了在瀕臨埃爾斯米爾島的陸架上已形成的其中的一個“冰群島”。空中攝影表明,這些冰群島正緩慢漂流,正好在柯克向極地出發途中穿越過的地區按時鍾方向運動。而柯克當年描繪的北極,根本不是一塊大陸,而是浮冰群。現在,已證實了柯克簡單而大膽的描述是符合事實的。
科學家們為了判明科學真理,消除對柯克的不公正,在紐約州成立了詹姆斯·柯克協會,主張確認柯克的功績,並在一個曆史博物館內設立了一個紀念柯克的陳列館。現在,支持柯克的人越來越多了,同時批評皮爾裏的人日益增多了。甚至有人懷疑皮爾裏沒有真正到達北極點。理由是,他確定了去極地的道路和返回經過漂流的浮冰群道路,並沒有計算磁偏離,為了確定緯度,未進行天文觀測,應該說計算是極不正確的。而皮爾裏往返極地每天行程,不會有那麼長的距離,因為迄今還沒有一個極地探險隊能超過這個路程。爭論還在繼續。
隨著飛機、飛艇的出現,使探險家們能更好地來征服北極了。
1925年5月21日,挪威探險家阿蒙森率領的北極探險隊,乘兩架多尼爾水上飛機,向北極飛去。飛機飛行了近8小時,離北極已近,可飛機油箱裏的燃料已耗去一半,隻得在冰上著陸進行考察。一架飛機發動機被震壞沉沒了;另一架險些同冰山相撞。他們曾被圍在冰上20多天,最後在冰上用冰刀、木鏟削平冰山,修築冰上跑道,駕駛一架修好的飛機才飛離冰原。這次飛行雖然遭到失敗,卻首次探測了30萬平方千米的北極區,第一次知道北冰洋海深3600米以上,並且肯定了那裏沒有大陸。
1926年5月9日,美國人拜爾德和白納特駕駛一架單翼三發動機飛機,從斯匹次卑爾根出發,首次飛達北極上空。
1926年5月12日,“挪威號”飛艇從金斯灣出發飛抵北極上空。飛艇下降到距冰麵100米處,投下了挪威、美國和意大利國旗。最後,“挪威號”飛艇穿過北極飛往北美洲,在阿拉斯加的小城泰勒著陸,行程3200千米,從此打開了從歐洲越過北極到北美洲的最短航線。
1928年4月15日,澳大利亞探險家維爾金斯,駕駛一架單翼單發動機飛機由加拿大北部冰海出發,經過20小時20分鍾飛抵斯匹次卑爾根的一個無人島,從美洲到達歐洲。
1937年5月21日,前蘇聯巴巴寧探險隊4人,在北極的大塊浮冰上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站”。他們在浮冰上漂流了274天,經曆2600千米的路程,測到北冰洋的真正深度是4290米,並發現深海裏的海藻等生物,還看到海鷗、海豹和北極熊。
北極探險家們的活動,再次排除了那裏“有陸地而沒有生命”的假說。1937年6月18日~20日,前蘇聯飛行員齊卡洛夫駕駛遠程運輸機“斯大林空路號”,從莫斯科飛越北極,直接飛抵美國華盛頓州,在溫克溫機場著陸,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航程9650千米,飛行時間63小時17分。
1954年,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開辟了跨越北極的歐美定期航線。從此,北極的空中禁區被打破,美、英、日本也相繼設立航班,大大縮短了航程,節約了運費。例如從東京到倫敦,北極航線比莫斯科航線縮短航程1100千米。大洋洲的發現
古代,人們一直以為世界的南麵有塊陸地,連接著南非和東南亞。托勒玫還特地把這塊地方畫在地圖上。
自從火地島和新幾內亞相繼發現後,使人們更加相信:那南麵的地方是確實存在的了。17世紀初,西班牙人已全部征服了秘魯,開銀行、辦農場,進行殘酷剝削,印第安人受盡虐待而大批死亡。西班牙、葡萄牙人為尋找新的奴隸和黃金,就千方百計地去探索這個“南麵的地方”。
第一個踏上澳大利亞土地的是一位荷蘭航海家威廉·揚茨。
1605年11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杜夫根”號船長揚茨率船從班達東航,到新幾內亞海域去尋找黃金,進行貿易。他先沿新幾內亞南部海岸航行,抵達今托雷斯海峽西段,然後朝東南方向行駛。1606年3月,他在澳大利亞約克角半島西部海岸登陸。當時,他不知道自己腳下正是“未知的南方陸地”,而誤以為是新幾內亞海岸,覺得“沒有什麼有益的事”可做,就按照原路線返航,從而失去了澳大利亞第一位發現者的榮譽。同一年,由葡萄牙人貴羅斯率領的一支西班牙船隊從秘魯出發,遠航在南太平洋上,經過土阿莫土群島,一直航行到新赫布裏底群島的一個大島。貴羅斯斷定自己是哥倫布第二,發現了另一個”新大陸”。為了個人的名利,貴羅斯竟然拋下同伴不顧,徑自返航,趕回西班牙去報告偉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