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植物在開花結實時,需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隻有高大的植株才能滿足這種需要,所以大型植株都為雌性。同樣原因,小型植株多為雄株了。前一年為雌株(大體型)的,由於結實消耗了大量營養,第二年便變成了雄株(小體型)。雄株變雌株的道理相同。中性植株的存在也是由營養條件決定的,當它不能變成雌株時,就暫時以中性株存在。
不久前,美國波士頓大學植物學家發現,北美洲的一種最普通的樹木——紅楓樹,有異乎尋常的性變情況。根據傳統的情況,紅楓樹有時呈雌性,有時呈雄性,有時卻雌雄同株。他們在7年中共考察了麻省的79株紅楓樹,記錄了每年每株樹的性別與開花的數量。
考察結果表明,大多數紅楓樹(55株)一直為雄性。有4株雄性紅楓樹會開出一些雌性的花序。另外18株雌性紅楓樹中的6株卻會開出少量雄性的花序。還有幾株紅楓卻是雌雄難辨,它們每年在雌性與雄性之間發生撲朔迷離的變化。
紅楓這種性轉變意味著什麼呢?波士頓大學植物學家認為,紅楓性變的機製如果同前麵說的三葉天南星那樣,這種雌雄同株植物的個體應該大於性別正常的植物,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產生性變。可是,事情卻不是這樣,雌雄同株紅楓樹的個體並非很大,一般情況下反而小於其他植物。他們推測,這種性別上自相矛盾的樹木,可能經曆了一個不正常的性發展過程。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有待今後進一步的探索。難以解釋的奇異水柱
1960年12月4日,“馬爾模”號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船長和船員們看到一個奇異的、好像白色積雲的柱狀體從海麵垂直升起,但幾秒種後就消失了。幾秒種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是船員們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它是一個有著很規則的周期間隔的升入空中的水柱,每次噴射的時間約持續7秒種左右,然後消失;大約2分20秒後又重新出現。用六分儀測得水柱高度為150.6米。
這股奇異的水柱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海龍卷”。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經過海麵上空時,會從海洋中吸起一股水柱,形成所謂的“海龍卷”。
但“海龍卷”應成漏鬥狀,這與船員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而且從有關的氣象資料來看,當時似乎無形成“海龍卷”的條件。於是,有人提出水柱的產生是火山噴氣作用的結果。
其理由是地中海是一個有著眾多的現代活火山的地區,但在水柱產生的海域卻又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記錄。而且“馬爾模”號的船員們在看到水柱時,也沒聽到任何爆炸的聲音。再者,如果確是水下火山噴發,周圍的海域也不會如些平靜。
因此,有人推測,這是一次人為的水下爆炸所造成的。但水柱周期性間歇噴發的特征和當時沒有爆炸聲,也似乎排斥了這種可能。
因此“馬爾模”船員的發現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岩石的形成之謎
地球上的岩石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自古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這一奧秘。科學界還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持不同觀點的科學家互不相讓,有人稱這場爭論為“水火之爭”。
1775年德國的地質學家魏格納,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花崗岩和各種金屬礦物都是從原始海水中沉澱而成的。人們稱他的觀點為“水成派”。後來,以英國的地質學家詹姆士·赫頓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針鋒相對地提出相反意見。他們認為花崗岩等不可能是在水裏產生的,而是岩漿冷卻後形成的。人們稱這種觀點為“火成派”。
“水成派”與“火成派”一直爭論了幾十年,兩派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現在看來,由於受當時科學水平的限製,這兩派觀點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片麵性。不過,他們的爭論使地質學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現在,科學家們借助於先進的設備,已摸清了岩石的來龍去脈。
如果按質量計算,在地殼中約有3/4的岩石是由地球內部的岩漿冷卻後凝結而成的,人們稱它為“岩漿岩”或者“火成岩”。花崗岩就是屬於岩漿岩。在地球上,目前還可以看到火山爆發後噴出的溫度高達1000℃以上的液態的岩漿,經過冷卻後形成的堅硬岩石。岩漿岩在地下形成,因此,它分布於地表的不多,一般都埋藏在比較深的地下。
有少數的岩石是泥沙、礦物質和生物遺體等長期沉積在江湖和海洋底下,經過長期緊壓膠結,以及在地球內部熱力的作用下,變成了岩石,人們稱它為“沉積岩”,如砂岩、頁岩和石灰岩等。沉積岩盡管所占的比例不多,可它多數分布在地表麵,因此,我們平時容易見到。
岩漿岩和沉積岩形成之後,受地殼內部的高溫高壓的作用,改變了性質和結構,就形成了另一種岩石——變質岩,如石英岩、大理石岩等。
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這3種岩石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埋在地下的變質岩可以被地殼運動推到地表麵,在地表麵再形成新的沉積岩。因此,著名生物學家林奈說過:“堅硬的岩石不是原始的,而是時間的女兒。”
的確,岩石正是經過長期的各種條件的作用,由其他物質轉變而成的。月亮與地震有關嗎
月亮對地球的引力,會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起潮伏。大海有規律地起伏著,就像在進行著一呼一吸的生命運動。然而人們並不清楚在海水漲落起伏之時,固體的陸地也會受月亮的影響,做著相應的起伏運動。
1933年,美國海軍觀察站的測量員,發現聖地亞哥和首都華盛頓之間的距離與7年前測定的數據相差了15米。這在講究分毫不差的大地測量學上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後來研究者才發現,月球把40萬千米下麵的“固體”地球拉起來了,地麵就形成了凸起,因此,兩端距離縮短。這一定會對已經積累了巨大壓力的地殼中某個部位起到導火索的作用,從而使地球上發生地震。
美國科學家發現,在南加裏福尼亞州的一個狹窄的地區內,地震的發生與12小時、半月和18.6年的月球周期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國自1966年以來,在河北平原發生了4次6級以上的大地震,全部發生在初一或十五的前後,並且與附近塘沽港海潮的高潮時刻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