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常見花卉病蟲害及其防治2(1 / 3)

第九章常見花卉病蟲害及其防治2

16蟎蟲害的防治

蟎蟲又稱紅蜘蛛、火龍蟲,主要危害花卉葉片,使得葉片正麵產生大量失綠斑點,嚴重時葉片變黃變褐、脫落,影響長勢。葉背具大量蟲網、蟲糞、蟲皮。

大都為紅褐色,少數種類為黃綠色;個體較小,通常1毫米左右,橢圓形或瓜籽形雌蟲鈍圓,雄蟲瘦削,具4對足;卵扁圓形,產於葉背。常見的種類有二點葉蟎、朱砂葉蟎、山楂葉蟎、蘋果葉蟎等。

以卵或受精的雌成蟲在樹皮塊、石塊、土縫或雜草處越冬。保護地內為害的種類可不休眠,每年發生十幾代至幾十代。高溫、幹燥會使該蟲大量發生。

在早春花木未發芽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劑噴灑枝幹,可消滅越冬的蟎蟲冬卵;及時清除花園、苗圃內雜草,可以減少越冬蟲數量;發生期噴灑尼索朗、克蟎特、掃蟎淨、三唑錫、卡死克、天王星等可以防治蟎蟲。

17菊潛葉繩害的防治

菊潛葉蠅又名潛葉蟲、繪圖蟲、鬼畫符、夾葉蟲。它可危害菊花、瓜葉菊、絲石竹、大麗花等多種花卉。幼蟲在上下表皮間潛食葉肉,形成灰白色蛇形蟲道,隨蟲齡長大,蟲道漸寬。

菊潛葉蠅的成蟲外形似小蒼蠅。雌蟲體長2~3毫米,雄蟲較小。暗灰色,複眼大、紅褐至黑褐色,前翅半透明、有紫色閃光,後翅為平衡棒。卵長橢圓形,灰白色。幼蟲或老熟幼蟲呈圓筒形,體長約3毫米,蛆狀,黃白色。蛹呈長卵圓形,圍蛹,黃褐色。

菊潛葉蠅發生世代數隨地區而異,以蛹或幼蟲在葉片內越冬。雌成蟲以產卵器刺破葉片,每刺一孔,產孵一粒。一頭雌蟲在同一葉片上隻產1~2粒卵,一生可產50~100粒卵,一般卵產於葉背邊緣處。孵化後幼蟲潛於葉內,蛀食葉肉,形成灰白色彎曲蟲道。

菊潛葉蠅為害嚴重時,花期過後,將地上部分鏟除銷毀,以減少蟲源。

葉片上發現蟲道時,應及時用內吸性農藥噴灑或澆灌助治。可選擇的農藥有氧化樂果、甲胺磷、愛福丁等。

18棉鈴蟲害的防治

棉鈴蟲又稱棉鈴實夜蛾。初孵幼蟲先在心葉處取食嫩葉,後鑽蛀花蕾、棉鈴,造成孔洞。能危害多種花卉植物。

棉鈴蟲的成蟲體長18毫米,灰褐至青灰色。前翅環形紋為褐色,中央有褐點,腎形斑為黑褐色,明顯易見。後翅灰白色,外緣為灰褐色寬帶。

幼蟲體長約45毫米,有黃色網狀斑點。有2~4條背線,體側有白色橫線。卵半球形,表麵有網紋。

該蟲發生世代數隨地區不同而有差異,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山東每年發生4代,各代主要為害時間為:第一代幼蟲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幼蟲為7月份,第三代為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為10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

棉鈴蟲是近幾年發生危害較重、又難以防治的一類害蟲,必須采用綜合防治法。

在成蟲發生期,通過黑光燈、楊柳枝條誘殺蛾。

棉鈴蟲產卵高峰過後5天左右,連續噴灑B.T.兩次。抓住2齡幼蟲未鑽入花蕾前用藥防治,可選用棉鈴皇、棉鈴靈、滅殺斃、功夫、天天星、喹硫磷、樂斯本等。

19負蝗害的防治

負蝗又稱蚱蜢,分布廣,食性雜,主要危害一串紅、菊花、雞冠花、鳳仙花、唐菖蒲、美人蕉、金盞菊、百日草、鬆果菊等一、二年生及宿根草花。

負蝗的成蟲體瘦長,長30毫米左右。淡綠色,頭部尖,向前突出,後足為跳躍足,前翅為綠色,後翅基部為紅色。卵呈橢圓形、乳白色。若蟲淡綠色,似成蟲,具翅芽。

負蝗1年發生2代,以卵在土中過冬,翌年5~6月份卵孵化。初孵若蟲群集於葉部為害,將葉片咬成缺刻、孔洞,嚴重時將葉片吃光。雌雄成蟲常以背負狀態在背上交尾,故稱負蝗。

防治措施:

負蝗活動性弱,可采用人工捕捉法防治;使用敵殺死,功夫菊酯、辛硫磷、滅掃利等噴藥防治。

20蛞蝓害的防治

蛞蝓又稱鼻涕蟲,為軟體動物,在溫室、大棚中為害較重。主要危害瓜葉菊、朱頂紅、洋蘭等多種花卉,喜歡危害幼嫩組織,咬成缺刻、孔洞,爬行過後留下白色痕跡。

蛞蝓的成蟲長約25毫米,分頭、軀幹、足三部分。肉體外露,柔軟而無外殼,淡黃褐色。頭上有觸角兩對,後觸角頂端有眼。體表經常分泌許多粘液。足平滑,在體下方。雌雄同體,異體受精。

卵呈中珠相連,橢圓形,半透明,幼體長約2.5毫米,形狀與成體相似,無縱線,觸角為暗灰色。

蛞蝓1年發生2代,以幼體、成體在根部附近土內越冬,溫室、大棚栽培的情況下休眠。蛞蝓喜潮濕、畏光,白天隱於花盆底部及磚塊下,夜間活動尋食及繁殖。

防治措施:

結合栽培管理,翻動花盆時及時捕殺。夜間蛞蝓開始活動時,噴灑3%的石灰水及1%的氨水。在花盆底部及周圍撒石灰粉。利用3.3%蝸牛敵、3%砷酸鈣混合劑撒施,用藥量為1克/米2。

21刺蛾害的防治

刺蛾又稱刺毛蟲、癢辣子,其幼蟲對桂花、海棠、梅花、芍藥、月季等木本花卉危害嚴重。刺蛾的幼蟲吃食葉片,既影響花卉生長,又破壞花卉的觀賞效果。此外,刺蛾的幼蟲身上的毒毛觸及人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痛癢的症狀。因此,及時防治刺蛾對保護花卉和人類都很重要。

防治刺蛾可人工捕殺,但不可直接用手抓,應該用夾子。也可噴施90%敵百蟲1000倍液。

22蠐螬害的防治

蠐螬俗稱地蠶,它是金龜子的幼蟲,主要危害花卉根部,常造成盆花沒有長勢或死亡。由於蠐螬主要在土中活動,給判斷蟲情帶來了困難。如果發現所養盆花不缺水、光不太強的情況下發蔫,則很可能是生了蠐螬。可磕盆檢查,要是發現了蠐螬在活動,可澆灌80%的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即可將其幼蟲殺死。

23馬陸害的防治

馬陸為節肢動物,主要危害仙客來、瓜葉菊、洋蘭、鐵線蕨、海棠、吊鍾海棠、文竹等花卉植物。

馬陸最明顯的特征是每一體節有兩對行動足。體長25~30毫米,體茶褐色,每一體節有淺白色環帶,全體有光澤,呈圓形。頭部有1對觸角。初孵化的幼蟲體白色細長,經幾次蛻皮後,體色逐漸加深。幼蟲和成蟲能蜷縮成圓環狀。

馬陸一年繁殖1次,壽命可達1年以上。喜陰濕,在溫室內,一般生活在花盆下麵或盆底土表,也有時生活在溫室的盆架縫隙和磚塊底下。白天隱居,晚間活動,危害。身體受到觸碰時,會將身全蜷曲成圓環形,呈“假死狀態”,間隔一段時間後,複原活動。馬陸一般在盆底洞危害盆花及觀葉植物的幼根,也有的爬上花盆危害幼嫩小苗和嫩莖、嫩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