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華活頁文選》,也有些文章,發表時看著不錯,後來就覺得平庸了。但無論怎樣,這些文章總歸是表達了一點思想和看法,留下了一點時代印記和曆史信息,有的文章還多少有一點學術味道。所以,把它們收集起來出一下也還是有點意義的。
自序是我對自己這二十年來寫作隨筆的思想脈絡和方法所做的一點回望、梳理和再思考。其中總結了多年來我寫文章的一貫立意。但這個立意,我平時寫文章時並沒有刻意地去想它,也許這已經成了我的一種頑強的潛意識了。要民主與科學,不要專製與愚昧,要社會主義,不要封建主義,我的愛憎和取舍是很分明的。這應該與我愛看魯迅先生的書有關。上中學時,我讀過一本《魯迅語錄》,算是讀魯迅的發蒙。上大學時,李文海教授說,無論如何要讀兩種書,一個是《紅樓夢》,一個是《魯迅全集》。我就真的認真讀了《魯迅全集》,盡管不少文章半懂不懂。我覺得從魯迅先生那裏獲益極大,特別是先生反封建反奴性反愚昧的態度和見解對我有深刻的感召和影響。
翻看這幾十篇隨筆的清樣,我又想到一個關於文體的問題。現在報刊上,大多數的議論性文字,都是新聞評論和時評性雜文,這類文章往往能夠幹預和影響現實,有的甚至能促使國家的某項政策和法規的改變,作用是很大的。我佩服能寫這類文字的寫家,覺得他們腦子快,有捷才,自如地驅遣文字從鍵盤下汩汩流出,真不可及也。我雖是個報人,卻不擅長寫這類文字。我寫的隨筆,大多不是專門談現實中的某一個問題的,而是從現實考慮出發,談古今皆有的某一類現象;常常是對現實問題有了一點看法之後,再向縱深看,往古遠看,鳥瞰著看,抽象著看,用一些材料作談資,並用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統馭這些材料,進而寫成文章。我覺得這樣寫,文章可能會更耐讀一些,影響也會稍久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