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4(1 / 3)

章節14

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

1900年8月6日,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正是在這屆意義非凡的大會上,希爾伯特應邀作了題為“數學問題”的報告,提出了20世紀數學領域中最活躍、最關鍵、最有影響的23個重大問題。

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德國數學家。大學期間,他與胡爾維茨(AHurwitz)和閡可夫斯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之間的經常交流對以後各自的數學研究產生了終生影響。

1899年,第二屆國際數學會議的籌備機構邀請希爾伯特在會上作重要發言,希爾伯特接受了邀請,並打算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作一個相稱的演說。在回顧了第一屆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胡爾維茨和龐加萊的演講之後,希爾伯特有兩種想法,要麼做一個為純粹數學辯護的演講,要麼討論一下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方向,指出數學家們應該集中力量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征求了閔可夫斯基和胡爾維茨的意見後,希爾伯特決然選擇了第二種想法,並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精心準備,在這期間閔可夫斯基和胡爾維茨還幫助希爾伯特修改了演講稿。

“我們當中有誰不想揭開未來的帷幕,看一看在今後的世紀裏我們這門科學發展的前景和奧秘呢?”1900年8月8日,大會召開的第二天,希爾伯特以此開始了他論述數學問題的曆史性演說。因時間關係,他隻論述了“連續統假設”、“算術公理的相容性”等10個問題,後來又刊出了剩餘的13個問題。

20世紀以來數學發展的曆史表明,希爾伯特提出的23個問題涉及現代數學的許多重要領域,引起了數學界持久的關注,它們的解決對20世紀的數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外科消毒之父利斯特發明“苯酚消毒法”

1867年8月12日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發明的“苯酚消毒法”,被譽為19世紀醫學史上的一次革命,他本人也獲得了“外科消毒之父”的美稱。

1827年,約瑟夫·利斯特(Joseph Lister)出生在英國。1848年在倫敦大學學習醫學,1861年他擔任格拉斯哥皇家醫院外科醫生時,對切斷術和麻醉術很感興趣。由於當時的消毒技術十分落後,即使手術本身很成功,最終病人仍不免由於感染而死亡。有統計資料表明,當時,因“醫院壞疽”引起複合骨折所進行的截肢手術,在英國多數醫院中死亡率達40%,歐洲其他國家有些醫院的死亡率高達60%。利斯特對這種狀況深感焦慮,便開始了對外科消毒法的研究。1865年巴斯德通過實驗,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利斯特受這個結論的啟發,設想感染是由於微生物引起的,開始研究防止創傷處的微生物繁殖,這標誌著消毒術的萌芽。

他用了許多方法進行嚐試,1867年8月12日他試用化學殺菌劑中的苯酚為外科醫生的手和外科器械消毒獲得了成功,使手術後病人感染死亡率大大減少。1865年到1869年間,他主管的病房中手術死亡率由45%降到15%以下。在普法戰爭中,他的消毒法得到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當時在英國和美國醫學界對此法仍表示懷疑,直至在國王學會醫院用他的消毒法進行骨科手術並獲得成功後,這一方法才真正被接受。此後,許多醫學科學家研究出應用於手術器械、衣物、敷料、手術室、病人皮膚等的多種消毒法,如加熱、化學消毒劑、紫外線照射、γ射線照射、超聲波滅菌法等。

瑞利等發現氬

日本化學史家山岡望先生說:“在懷著敬慕的心情沿著前人所開拓的學術道路,領悟前人的研究動機,學習他們的研究謀略,並以他們的勤奮精神為榜樣終於獲得了成功的事例,在近代化學史上沒有超過氬族元素的發現了。”氬元素的發現是從小數點後第三位的微小重量——00066克開始的。

1892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反複測定了從空氣(當時人們認為空氣由氧氣、二氧化碳、氮氣及水蒸氣組成)中得到的氦氣,在標準情況下每升重12572克,而從氦的化合物中取得的氮氣則每升重12506克,二者相差00066克。為了足夠精確,瑞利又重做此實驗,並用電火花通過兩種氮,把它們封閉起來,靜置8個月,結果,它們之間的重量差不變。瑞利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向其他化學家求援。

瑞利的朋友、化學家萊姆塞思路開闊。他認為從空氣中提取的氮較重的原因,也許是空氣中含有一種未知的較重氣體。事實上,80多年前卡文迪許早已發現,在氧、氮的放電實驗中,總有一部分氣體不能同氧化合而殘餘到最後,剩餘量為1/120。多麼縝密的觀察家!隻可惜百餘年來沒有任何化學家注意過這個1/120。瑞利與萊姆塞合作研究,繼續探索。1894年8月13日,他們將空氣中得到的氮通過加熱的鎂,除去生成的氧化鎂,還留有少量氣體,對其進行光譜分析,得到了有紅色和綠色的各組明亮光線的光譜。他們把這種比氮密度大、體積占大氣的093%的新元素叫做“氬”。

巴拉發現溴元素

在常溫狀態下,溴是一種溶解度不大的紅棕色液體。和其他鹵素一樣,溴在自然界中不以單質狀態存在。它為數不多的化合物常常和氯的化合物混在一起。一些礦泉水、鹽湖水和海水中含有少量的溴。

溴發現於1824年8月14日,發現者是法國人巴拉。他當時年僅17歲,是一個醫學專科學校的學生。

1824年,巴拉在他的家鄉蒙培利埃研究鹽湖水在提取結晶鹽後的母液,以便找到這些廢棄母液的新用途。當通入氯氣時,母液變成紅棕色。他又換用氯水和澱粉來處理這個母液,發現溶液分成了兩層,下層呈現藍色,上層呈現出這種紅棕色。藍色是由於氯取代了碘化物中的碘和澱粉結合形成的。這紅棕色的物質是什麼?最初,巴拉認為這是一種氯的碘化物,他采用了兩種方法來分解新物體,結果沒有成功。最後他斷定,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它和碘一樣被氯從它的化合物中取代出來。

巴拉用乙醚把它從母液中萃取出來,再用氫氧化鉀處理,得到這種新元素的鉀化合物,加入硫酸和二氧化錳共熱後,重新得到純淨的紅棕色液體。他把它命名為muride,來自拉丁文muria——鹽水。後來法國科學院委員會把它改名為——Bromine,即溴。

由於在此之前氯和碘已經被發現,溴在被製得後因它的性質與氯和碘相似,才迅速被確定為是一種新元素。

法國科學院展出世界上第一張光學照片

法國偉大的畫家安格爾在看到銀版法攝影家的作品時,不由得感歎:“攝影術真是巧奪天工,我很希望能畫到這樣逼真,然而任何畫家也不可能達到。”銀版攝影術發明於1837年,發明者是法國巴黎舞台美術師達蓋爾。銀版法被視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使用價值的照相方法。

銀版法攝影術是在小孔成像的發現、透鏡暗箱以及氯化銀等感光物的發現這一係列科技成果的基礎上誕生的。

1822年,法國石版印刷工匠尼埃普斯(NJNiepce)為了改進印刷方法,開始試驗如何將暗箱中所得的影像保存下來。1826年,他將朱迪亞瀝青(一種感光後能變硬的瀝青)融化在拉芬特油中,把他塗在金屬板上,然後放入暗箱,經過8個多小時的曝光、顯影後,終於成功地獲得了第一張記錄工作室外街景的照片。1829年,達蓋爾開始與其合作。1837年,達蓋爾終於發明了完善的攝影方法——達蓋爾攝影術(又稱銀版攝影法)。這種方法是一種顯現在銀銅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進行印放複製。

達蓋爾認為,發明的專利權,如歸個人私有,勢必影響造福社會,應支持國家收購並公布天下。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了這一發明的專利權,8月15日,在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院的聯合大會上,公開展示了達蓋爾的光學照片。8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公布了銀版攝影法的詳細內容,達蓋爾發表了一本79頁的說明書。正如達蓋爾所預料的,這以後,銀版攝影法很快便風靡世界。

達蓋爾攝影術在當時隻能用來拍攝靜物且相機粗糙笨重。1857年,英國人阿徹爾發明的濕版術逐漸取代了達蓋爾攝影術,成為現代攝影術的開端。

土耳其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