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2 / 3)

瘋牛病又名牛類海綿狀腦炎症,又稱為克-雅氏症。這種疾病最早是由兩位名叫克羅伊菲爾德和雅可布的科學家於1957年在非洲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個原始部落裏發現的。

他們當時發現該部落流行一種奇怪的傳染病,卻又無法找到有關的細菌和病毒。最後他們發現,這種病是由於該部落在祭奠死者時吃掉死者屍體後感染的。為了紀念這兩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該流行病被後人命名為“克羅伊菲爾德-雅可布氏症”。

克-雅氏症是由一種俗稱普裏昂的朊病毒引起的,該朊病毒隻具備蛋白質,而沒有普通病毒通常必需的核酸,這種異常的蛋白質已被美國生物學家普魯西內爾發現,普魯西內爾因此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金。這種蛋白質存在於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體內。普通的普裏昂蛋白質不會引起疾病,但變異的蛋白質會經過生物體內部的循環逐漸聚集在大腦和脊髓裏,破壞神經細胞,並在大腦裏產生大量空洞,最終導致人和動物死亡。對這些生物解剖後發現,其腦組織已經被破壞成海綿狀,因此這種病又被稱為海綿狀腦病。最為可怕的是,變異的普裏昂蛋白質不會引起人體內的免疫反應,故患者發病前無異常症狀,很難做早期診斷。正因為它具有抗免疫力,所以患者抵抗疾病的免疫係統對它不起作用,一旦發病,隻能向死神投降。

引發瘋牛病的原因

瘋牛病又是由什麼引起的呢?科學家認為,瘋牛病的引發和傳播是因英國1981年製定的牛飼料加工工藝,允許使用牛羊等動物的肉和內髒作飼料,使得異常的普裏昂蛋白質進入牛體內。

從1986年發現第一例瘋牛病到1996年3月20日政府正式承認之前的整整10年間,英國政府並未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反而多次公開說吃牛肉不會導致瘋牛病,以穩定民心。

英國政府1995年才采取了一些相應的解決措施,停止使用牛羊內髒作飼料和增加肉類安全檢查等措施,但為時已晚。悲劇的種子早已埋下,瘋牛病帶來的恐慌已不亞於艾滋病。

瘋牛病又給人類提出了新的挑戰。英國科學家估計,英國有可能感染上克-雅氏症的人高達200萬之多!由於這種病有10年至30年的潛伏期,專家估計還要再過10年才會出現大流行。

英國路透社援引權威醫學人士的預言說,如果今後幾年內每年都發現幾十個新型克-雅氏症的話,那麼僅2015年一年,英國就會有5000至20萬克-雅氏症患者發病。

醫學家研究證實,牛患瘋牛病,是癢病傳到牛身上所致。癢病是綿羊所患的一種致命的慢性神經性機能病。其實癢病的發生已有200餘年的曆史。不過,醫學界至今未能找到導致癢病的根源,因此,瘋牛病的病原也就難以確定。

小知識大視野

瘋牛病於1986年最早發現於英國,隨後由於英國瘋牛病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將該病傳給其他國家。至2001年1月,已有英國、愛爾蘭、葡萄牙、瑞士、法國、比利時、丹麥、德國、盧森堡、荷蘭、西班牙、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15個國家發生過瘋牛病。易感動物為牛科動物,包括家牛、非洲林羚、大羚羊以及瞪羚、白羚、金牛羚、彎月角羚和美歐野牛等。

發酵的主角是微生物嗎

微生物在發酵中的作用

“發酵工程”是個新詞,但用發酵方法來釀酒、製醬、做醋、做奶酪,卻是幾千年前人類就掌握了的生物技術。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繼續做這些事。但傳統方法的發酵過程非常繁瑣,費時費力。比如用小麥、大豆等原料做醬油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而且還要準備好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容器。

現代“發酵工程”的做法可就大不一樣了。以日本的一家製醬油的公司為例,他們的做法是,將一種耐乳酸細菌和一種酵母菌一起固定在海藻酸鈣凝膠上,再裝入製造醬油的發酵罐。將各種營養物和水從罐頂慢慢地注入,產品醬油就不停地從罐底流出來,形成一個連續生產的過程。從原料到成品的周期不到3天。

這裏提到的發酵罐是現代發酵工程的重要標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酵罐高度超過100米,容量可達4000立方米。

發酵工程的主角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種通稱,它包括了所有形狀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

一提到微生物,有些人就會皺起眉頭,感到憎惡。因為他們想到的是微生物帶來了人類的疾病,帶來了植物的病害和食物的變質。其實,這種感情是不太公正的。

對人類而言,大多數微生物是有益無害的,會造成損害的微生物隻是少數。就總體來說,微生物是功大於過的,而且是功遠遠大於過。近年來迅速崛起的發酵工程,正是這些微生物在忙忙碌碌,工作不息,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才使得五光十色的產品能一一麵世。從“樂百氏奶”等乳酸菌飲料,到比黃金還貴的幹擾毒等藥品,都是微生物對人類的無私奉獻。微生物在發酵過程裏充當著生產者的角色,這與它的特性是分不開的。它們具有孫悟空式的生存本領、豬八戒式的好胃口,還組成了天下第一的“超生遊擊隊”。

孫悟空是怎麼折騰也不會死的英雄。微生物的生存本領也好生了得。它們對周圍環境的溫度、壓強、酸堿度、幹濕條件都有極強的適應力,在10千米深的海底,人會被壓成一張紙,而有些細菌仍逍遙自在地生活。在零下250℃的超低溫下,有些微生物仍不死去,隻是處於“冬眠”狀態而已。

如果條件適宜,微生物會不斷繁衍生長,從沒有見過它們自行死亡。而這幫不死的小家夥還極為貪吃,甚至饑不擇食。好吃的食品自不必說,連石油、塑料、金屬氧化物、工業垃圾和DDT、砒霜等毒藥,都會成為某些微生物競相吞吃的美味。

吃得多,長得快,繁殖速度自然十分驚人。如果一個大腸杆菌能順利無阻地繁殖,兩天後其重量等於地球重量的4倍。

現代發酵罐的巨大功能

正是微生物的這些特點使它們成為發酵工程中的主將和功臣。發酵罐是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生長、繁殖和形成產品的外部環境裝置。它取代了傳統的發酵容器——形形色色的培養瓶、醬缸和酒窖。與傳統的容器相比,發酵罐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它能進行嚴格的滅菌,能使空氣按需要流通,從而提供良好的發酵環境;它能實施攪拌、震蕩以促進微生物生長;它能對溫度、壓力、空氣流量實行自動控製;它能通過各種生物傳感器測定發酵罐內菌體濃度、營養成分、產品濃度等,並用電腦隨時調節發酵進程。所以,發酵罐能實現大規模連續生產,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和設備,獲得高產量和高效率。這樣,人們就可以充分利用發酵方法來生產所需的食品或其他產品。可以簡單地說,發酵工程就是通過研究改造發酵作用的菌種,並應用現代技術手段控製發酵過程來大規模工業化地生產發酵產品。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材料,也是地球上十分缺乏的食品。用發酵工程來大量快速地生產單細胞蛋白,就補充了自然產品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