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範仲淹教子保持勤儉家風

範仲淹,蘇州吳縣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一生非常儉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後人所稱頌。

範仲淹小時候家境非常貧苦,10多歲他才上學。他讀書很專心,而且生活相當艱苦。他常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凍子以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這就是一天的主食。

後來他到應天府南都學舍求學,同窗好友看他生活很清苦,就從家拿來許多奇餐佳肴,幾天後好友發現這些好吃的他一點也沒動,就非常生氣。他卻說:“我多年吃粥已經成了習慣,如果驟然吃起這麼好的美味佳肴來,恐怕以後就再也不想喝粥了。”

就這樣,範仲淹曆經艱苦,刻苦學習,最後官至參知政事,但在他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勤儉的作風。

到了晚年,範仲淹官場不得誌,又和當時的隱士林逋有來往,當時人猜測他似有退隱之意。

不少人勸他二兒子範純仁“要給他老人家安排一個棲身之地”。

純仁就找到弟弟純禮商量要在河南府給父親建造一處宅第和花園,一來可以作為父親晚年歡愉之所;二來也算作兒子的一片孝心。

範仲淹聽了搖著頭說:“不成!不成!”

純禮說:“爹爹,河南府建了那麼多宅第,我們怎麼就不能營建呢?”

範仲淹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一個人假若有了道義上的快樂,即使是赤身露體地躺在漫天野地裏,心裏也是高興的。何況我還有房子住!我早就說過: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怎麼能無憂無慮地一個人去享清福呢!我現在擔憂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願從高位上退下來,不擔憂自己退下來以後沒有好的居住條件。關於建造宅第的事,你們永遠不要再提了。”

範仲淹一生儉樸,雖官居高位,也還是節衣縮食,清淡簡約。而且對孩子們要求得也非常嚴格。

八月中秋的一個晚上,晴朗的天空,懸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範仲淹家的院子裏,月光像水銀一樣鋪灑了一地。房前的竹叢旁邊,放著一張竹茶幾。茶幾上邊供著一爐香,擺列著幾碟瓜果和月餅。

這時,小兒子純粹仰著小臉問:“爹,今天過節,咱們家怎麼不吃好的呀。”

純仁對弟弟小聲說:“弟弟,爹爹有規矩,咱家不來重要客人,是不吃好的呀。”

範仲淹看著剛滿5周歲的小兒子範純粹,感慨地說:“哎,我小時候,你們的奶奶領著我逃難到了山東。後來上學,因為家裏窮,每天隻能喝兩頓稀粥。剛開始做官的年月裏,我的俸祿少,盡管我和你們的母親省吃儉用,也沒讓你奶奶吃過什麼好東西。後來我的俸祿多了,你們的奶奶又早早地離開了人間。你們的奶奶真是苦了一輩子呀!”

說到這裏,範仲淹的心裏很難過。他看著孩子們,除了純粹仰著小臉聽父親說話,純仁、純禮都低著頭,顯出十分悲痛的樣子。

“可是,你們兄弟幾個,從小就沒有吃過苦。現在我最擔心的是你們會不會丟掉咱範家勤儉的家風。”

到了純仁娶妻時,純仁心想: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絕不能辦得無聲無息的,況且父親又是個大官,不知有多少人要來賀喜呢!於是,他把打算購買的許多貴重物品,列了一張清單,請求父親批準。

範仲淹拿著清單,越看眉頭皺得越緊,他搖了搖頭,生氣地對兒子說:“太過分了!哪能為婚事這麼浪費?你這個清單,我得劃去多半!”純仁聽了,就像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心裏非常不高興。

範仲淹走到兒子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呀,不是爹舍不得為你花錢,如果你過慣了榮華富貴的日子,就吃不了一點兒苦了。”

經過爹爹的教誨,純仁終於冷靜下來了,讓爹爹為他修改了清單,比較簡樸地辦了婚事。

純仁結婚後,媳婦以羅綺為幔帳,範仲淹聽了非常生氣。他說:“我家向來清儉,用羅為幔,豈不是亂了我們的家法?如果他們敢這樣做,我一定要在院子裏把它燒掉。“純仁和純禮想起爹爹平時的教誨,急忙說:“爹爹,請您不要擔心,我們一定要保持住咱們的家風。”

“那很好!這樣我死以後也就瞑目了。”

純仁、純禮走了以後,範仲淹的心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他為子女能保持勤儉的家風而感到欣慰。同時他又感到自己年紀大了,而且身體也越來越差,但多年節儉而積蓄的那些俸祿又怎麼使用呢?範仲淹坐在那裏,反複地思考著……

這天,範仲淹把純仁、純禮叫來說:“我年紀大了,不過這些年來我還積存了不少錢財,你們看應該怎麼辦呢?”

純仁和純禮低頭思想,沒有吱聲。

“怎麼,留給你們幾個分掉?”

“不!不!我們不要。”

範純仁腦子裏一轉,馬上說:“爹爹,你在邊防時曾把錢財送給了窮苦的兵士;在應州和邠州時,又善施給了那裏的百姓。如果你還像過去那樣,把積存的俸祿用來周濟他人,不是很好嗎?”

範仲淹聽了純仁的話,心中暗暗高興。他說:“是啊!我是想這麼做的。我做官幾十年,雖然泛愛樂善,廣施於人,但對咱們老家的族人還沒有辦過什麼事情。我想把這些剩餘的俸祿在吳縣買上千畝良田,作為義莊,養濟族人,使範姓之民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都有些補貼。你們看怎麼樣?”

“爹爹說得極是,孩兒從命。”

範仲淹又說:“這件事我已考慮了很久,還準備在族人中收一名義子,代我管理義莊。”他停了一會兒,又告誡孩子們:“將來你們做了官,要保持好咱們的家風,千萬不能隻顧自己享樂,要先憂天下之人,要為國家和百姓多做些事情。”

1052年春,範仲淹又調往熲州,即今安徽阜陽。在往熲州上任的途中病逝,終年64歲。當時人們無不為這個盡國愛民的清官而悲哀,都讚歎範仲淹的高尚情操。

金世宗崇尚節儉

金世宗是我國曆史上有作為的帝王之一。在他統治時期,他極力崇尚節儉,並且身體力行。他從即位以來,穿的、用的,往往還是舊的。他吃的也比較儉省,從不鋪張擺闊。

一次他正在吃飯,他的女兒來了,他竟沒有多餘的飯菜給女兒吃。

還有一次,太子詹事劉仲海向金世宗請示增加東宮的收入和陳設。他不同意,並且說:“東宮收入已有規定,陳設也都有,為什麼還要增加呢?太子生於富貴,容易養成奢侈的習慣,你們應當引導他崇尚儉樸。”

平時,他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他對秘書監移剌子敬說:“亡遼的日子,殺了300隻羊來慶賀,哪裏用得了那麼多,這是白白地傷生呀!也是很大的浪費呀!我雖然處在至尊的地位,每次吃飯,常常想到天下那麼多的貧民還在忍饑挨餓,這種情景,仿佛就在麵前一樣。”

大臣們認為皇帝不同於常人,可以豪華一些。他不以為然地說:“天子也是人,浪費有什麼必要?”

當時,各地時常向朝廷進貢一些食品,他認為這樣就是浪費,於是幾次下詔罷止。

他聽說自己到各地住過的殿堂,都封閉起來,不讓別人住了。他認為這樣做太無聊,就讓臣下詔令,這些房子要開封,仍然可以住人。

他經常教育太子、親王,要他們注意節儉。並以自己所穿的衣服為例說:“我的這件衣服已經穿了3年多了,至今未曾更換,現在還是好好的。你們應當記住我的話。”

朱元璋稱帝不忘儉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傑出皇帝。他與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之處在於講究節儉。

他是濠州鍾離鄉人,即今安徽鳳陽。出身農家,放過牛,種過田,做過和尚,要過飯。在民間度過24年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生活。

投奔紅巾軍後,憑著自己的戰功,從小親兵一步步上升為控製半壁江山的吳王,在戰場上度過了16年出生入死的戎馬生活。明朝建立後,他用寬猛結合的手段,重建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國家。以休養生息為方針,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

他不喜歡飲酒,多次發布限製釀酒的命令。他不愛奢華,在營造宮殿時,工程設計者送來圖樣,他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去掉。

對中書省官員們說:“宮殿隻要堅固就行了,何必過分華麗。當初堯住的是十分簡陋的茅屋土階,卻是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後世競相奢侈,宮殿裏有無窮無盡的享樂,欲心一縱,就不可遏止,於是禍亂就產生了。假使做皇帝的能節儉,下麵的臣子就不會奢侈。要知珠玉不是寶,真正的寶是節儉。今後一切建築都要樸素,不準浪費民力。”

他命令太監在皇宮牆邊種菜,不要建造亭台樓閣。

有一次,司天監把元順帝親手製作的水晶自動宮漏,即計時器獻給朱元璋,卻被朱元璋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江西送來陳友諒的鏤金床,也遭到朱元璋的嚴厲訓斥。

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他規定諸子出城稍遠,騎馬7∕10,步行3∕10。

朱元璋還帶著太子朱標,到農民家去,並告誡太子說:“農民勤四體,務五穀,身不離田畝,手不離耒耜,終年勤勞。住的是茅屋,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糧,國家經費還要從他們身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