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部分
硬件+軟件
科學家們在克服語言障礙的同時,采用的不僅是新型的設備,還要依靠專門的軟件來控製機器的運行。
過去,傳統的翻譯機隻能用來對有限的、特殊的話題進行現場翻譯,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種翻譯機內的軟件必須在說話開始時才開始,結束時就結束,而編寫這樣的程序是一個高勞動強度的工作。
而且語言是具有靈活多變的性質,有時候一個詞出現在不同的談話內容中,會有不同的含義。為此,科學家們借助了目前技術的優勢,設計出了一個不再受話題限製的精確係統。例如:英語單詞“bank”,它有“銀行”和“河岸”的雙重含義,當翻譯這個詞的時候,係統就會按照統計學的方法,根據上下文考慮這個詞的含義,或是分析這個詞在用做“銀行”和“河岸”時,不同的使用頻率,最後做出最準確的翻譯。
該電腦程序還能從這些翻譯中“自動學習、積累經驗”,然後根據精確的預算進行判斷,在翻譯時需要如何添加適當的詞語和句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說外語就會和說母語一樣輕鬆自如了。
納米時代的機器人
你想像中的未來機器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全身穿著金屬做的“華麗外衣”、頭上頂著帶有兩根衛星天線的“頭盔”、腳上蹬著“四排輪的滾軸溜冰鞋”、會用四國語言回答問題;還是表麵上擁有和人類一樣的外貌、身體內部的構造卻是“鋼筋鐵骨”,有著敏捷的身手和超高的智商呢?
納米正在流行時
20世紀末,納米技術迅速流行了起來,“納米”又是什麼呢?是一種新型材料還是什麼別的東西?
簡單地說,納米和我們熟悉的米、分米、毫米一樣都是長度計量單位。1納米大約是3到4個原子排列在一起的長度,是頭發直徑的萬分之一。
其實,早在1959年,著名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恩曼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出過這個概念,那時候他就預言:人類可以用微小的機器製作更小的部件,最後將根據人的意願,將這些部件逐個組合,製造成原子大小的相關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用納米技術製作出來的機器,由於體積很小,它就可以“鑽”到物體的內部,把物體內的分子一個個地進行重新組合。比如:利用納米機器將獲取的碳原子逐個重新組織起來,就可以把普通的炭條變成精美的金剛石。如果將來納米機器能夠把草地上剪下來的草變成麵包,是不是更不可思議呢?因為世上任何一個物體,無論是電腦還是奶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隻要用一部納米機器把它們的分子重新組合,那麼它們就會變成另一樣東西了。
理論+實際=成功
理論上來說,納米機器是可以重新構建所有物體的。不過我們都知道理論用在現實上不一定全都合適,但研究納米機械的專家已經明確表示,實現納米技術的應用是可行的。在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納米機械專家已經能夠將獨立的原子,重新安排成自然界從未有過的結構。
納米技術學家期望在25年內,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這些想法,創造出真正的、可以有效工作的納米機器人。這些納米機器人有微小的“手指”可以精巧地處理各種分子;還有更微小的“電腦”來指揮“手指”的運動。“手指”可能由碳納米管製造,它的強度是鋼的100倍,細度是頭發絲的五萬分之一。“電腦”也同樣由碳納米管製造,這些碳納米管還能做成連接它們之間的導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