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部分

“塑料王”的來曆

1938年的夏天,美國化學家普倫基特正在研究用四氟乙烯與其他化學物質反應,合成新的化合物。

有一天,他在助手的配合下進行實驗。可實驗不一會兒,發現鋼瓶裏的四氟乙烯不流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普倫基特分析著,“那滿滿一瓶的四氟乙烯哪裏去了?”

他把鋼瓶使勁地晃了晃,似乎有一些固體在響動。“怎麼會有固體呢?”他就把鋼瓶的閥門拆了下來,結果倒出了一些白色固體。他最後把鋼瓶鋸開了,裏麵全是白色粉末。

“哦,原來四氟乙烯由液體變成了固體聚四氟乙烯。”就這樣,普倫基特發現了“塑料王”——聚四氟乙烯。他立即進行鑒定。1941年,普倫基特獲得專利,首次把“塑料王”公布於世。

煙灰掉進坩堝裏所帶來的

早先的化學電池有銅、銀兩個電極,電解質有腐蝕性,電流小,也不穩定。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發明家亞當斯決心改進這種電池,他試用鎂作陽極,用氯化銅作陰極,使用水作介質就可產生電流。經過他多次試驗和改進,電流還是太小。可是亞當斯仍然沒有放棄努力。他的煙癮很大,常常一邊吸煙一邊進行試驗。

有一天,又一鍋的氯化銅要煉好了。可就在這時,亞當斯手裏長長的煙卷灰掉進了坩堝裏。“糟了,髒了!”亞當斯後悔不迭,但也無可奈何,隻好抱著僥幸的心理同往常一樣做好電極,並把氯化銅裝在一個罐頭盒裏,加上水。接通電路,串聯上電流表後,突然電流表的指針大幅度跳了起來,期盼已久的大電流終於出現了。“哈哈!得到了!”他高興極了!

事後,他分析是煙灰中的碳起的作用。於是,他在水介質中加了木炭、硬煤,甚至食用糖等物質。經過反複試驗,最後終於發明了一種新電池,大約在1940年申請了美國專利。

另辟蹊徑與諾貝爾獎

20世紀30年代,有許多科學家致力於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研究,但都跳不出蛋白質以螺旋形式存在、每一螺旋圈中的氨基酸為整數的思維定勢,因而沒有取得多少進展。

美國結構化學家鮑林在經過了11年研究之後突然領悟到:“要跳出人們傳統觀念的束縛,再也不能鑽這條死胡同。”於是,他敢字當頭,另辟蹊徑,突破思維的框框,換一個全新的立場來考慮,提出了每一螺旋圈的氨基酸有小數點的模式,通過研究從而取得了重大突破,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金質獎章曆險記

1943年,丹麥處於德國法西斯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一天黃昏,舉世聞名的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正在埋頭實驗。突然,一個警官破門進入,急促地說:“玻爾大教授,您被蓋世太保列入黑名單,上級命令您今夜必須離開丹麥。”

玻爾一想到要離開祖國,就從提包裏把諾貝爾化學獎金質獎章取了出來,說:“我要把這枚獎章留下,以表示我返回祖國的決心!”

“教授,難道您不擔心狡猾的蓋世太保會找到您的獎章嗎?”警官擔憂地說。

玻爾思考了一會兒,說:“這些愚蠢的家夥,絕不會找到的!”說完,他嫻熟地先後把濃硝酸和濃鹽酸倒入燒杯,然後把金質獎章放進了燒杯的溶液中。警官驚愕了!

“我剛才用1體積的濃硝酸和3體積濃鹽酸配製成‘王水’,待獎章溶解後,在眼皮底下他們也是看不到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玻爾從美國歸來,用銅把液體中的金置換了出來,又重新鑄成一枚與原來一樣的諾貝爾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