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是指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麵固定目標的戰略導彈。與潛艇的導彈射擊控製、檢測、發射係統和導航係統等構成潛地導彈武器係統。隱蔽性、機動性好,生存能力強,便於實施核突擊。主要用於襲擊敵方政治和經濟中心、交通樞紐、重要軍事設施等戰略目標。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性能指標

潛地彈道導彈,全長87~17米,直徑14~21米,射程650~11000千米,起飛重量10~60餘噸,投擲重量05~25噸,命中精度3700~130米。核彈頭有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多彈頭導彈有3~10個分彈頭,總爆炸威力為30~300餘萬噸梯恩梯當量。製導方式采用慣性製導或星光加慣性製導。動力裝置,大多采用2級或3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也有采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戰略導彈潛艇導彈艙有12~24具垂直發射筒。潛艇在水下機動時,導航係統能為導彈發射連續提供有關艦位、航向、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連同預先裝定的目標坐標,通過射擊指揮係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並將其裝定到導彈製導計算機內,迅速完成導彈發射準備。發射時,通常采用冷發射方式,一般用燃氣蒸汽作能源,以較大的推力將導彈從發射筒推出,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後導彈自身發動機點火,按預定彈道射向目標。

潛地巡航導彈裝備在攻擊潛艇上,是一種體積小、重量輕、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較強的戰略武器。其戰鬥部用常規裝藥或核裝藥;動力裝置通常采用渦輪風扇發動機;製導方式為慣性加地形匹配複合製導。借助潛艇內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垂直發射筒發射。當導彈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彈翼自動展開,火箭助推器脫落,渦輪風扇發動機工作,導彈轉為水平巡航飛行,進入陸地後,能隨地形起伏飛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部隊的“戰斧”BGM-109A型潛地巡航導彈,全長617米,直徑053米,翼展265米,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7~152米,命中精度30米。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用於實戰。蘇聯裝備部隊的SS-N-21潛地巡航導彈,直徑053米,射程約3 000千米,命中精度120米。

分類

潛地導彈分為潛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巡航導彈。潛地彈道導彈多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采用慣性製導或天文加慣性製導,攜帶核彈頭。核彈頭有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爆炸威力為數萬噸至百萬噸梯恩梯當量,射程為1000~10000餘千米。

導彈裝在潛艇中部的垂直發射筒內,每艘潛艇一般有12~14具發射筒,每具裝一枚導彈。潛艇在水下機動時,導航係統能為導彈發射連續提供有關艇位、航向、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通過射擊指揮係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並將其裝訂到導彈製導計算機內,迅速完成導彈發射準備。發射時,導彈靠燃氣蒸汽或壓縮空氣彈出艇外,導彈出筒後,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後導彈發動機點火,按預定彈道射向目標。

潛地巡航導彈通常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采用慣性加地形匹配複合製導,且攜帶的核彈頭的威力較高。它可借助潛艇內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發射筒發射,當導彈出水升到一定高度時,彈翼自動張開,火箭助推器脫落,空氣噴氣發動機工作,使導彈轉為水平巡航飛行。

原理

潛地導彈由彈頭、動力裝置、彈體和製導係統組成。彈頭多用核裝藥,可以是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或分導式多彈頭。潛地導彈的動力裝置常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潛射巡航導彈的動力裝置大多采用空氣噴氣發動機。彈體將各分係統連成一個整體。製導係統常用慣性或天文加慣性製導係統,主要由慣性平台和彈上計算機組成。潛射巡航導彈多用慣性加地形匹配等複合製導方式。潛地導彈通常裝在潛艇中部的垂直發射筒內,靠1~15兆帕的燃氣、蒸汽或壓縮空氣彈出艇外,獲得約45米每秒的彈射速度。潛射巡航導彈可由潛艇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發射筒發射。導彈在出水前或出水後點燃發動機,按預定的彈道飛向目標。潛地導彈的長度和直徑受到發射筒的嚴格限製。導彈在水下的運動比較複雜,除導彈本身的運動外,還有潛艇運動、海流、湧浪等因素的影響。潛地導彈的命中精度通常略低於地地導彈。導彈的水下發射技術比較複雜。潛艇在水下機動航行時,導航係統不間斷地為發射導彈提供艇位、航向、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射擊指揮係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將其裝定在彈上計算機內,並迅速完成發射準備工作。接到發射指令後,潛艇的發控係統開始按預定發射程序工作。發控係統的檢測設備自動檢查每枚導彈的發射準備狀態。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約需10分鍾,發射間隔為幾十秒。

發展狀況

蘇聯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並於1955年9月首次在常規動力潛艇上由水麵發射成功。此後,裝備潛艇的有SS-N-4、SS-N-5、SS-N-6、SS-N-8、SS-N-18、SS-N-23六種液體燃料的和SS-N-17、SS-N-20兩種固體燃料的潛地彈道導彈。SS-N-23導彈,射程8500千米,投擲重量為152噸,可攜帶6~8個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600米。美國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1961年在“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潛艇上首次水下發射成功。先後研製出“北極星”A1、A2、A3、“海神”、“三叉戟”-Ⅰ和“三叉戟”-Ⅱ六種型號潛地導彈,分別於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裝備潛艇;“三叉戟”-Ⅱ潛地導彈,射程11000千米,命中精度130~185米,裝有8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威力為475萬噸梯恩梯當量。法國於1965年開始研製M-1型潛地導彈,射程2500千米,1971年裝備潛艇;其後研製的還有M-2、M-4,分別於1974年、1976年和1985年裝備核動力潛艇。中國於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潛艇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標誌著中國潛地導彈已進入實用階段。

在現代條件下,潛地導彈是戰略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其發展方向是:減少品種型號,提高質量,增大射程,擴大打擊目標範圍和提高生存能力;進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和載荷能力,增大對硬目標的摧毀能力;完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發展機動彈頭和隱身技術,增大突防能力;改善發射和測控係統,縮短發射時間。潛地巡航導彈發展方向是:提高射程、速度、製導精度和目標識別能力。中國於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潛艇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標誌著中國潛地導彈已進入實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