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空導彈
基本概況
艦空導彈是從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艦艇主要防空武器。它與艦艇上的指揮控製、探測跟蹤、水平穩定、發射係統等構成艦空導彈武器係統。按其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近程艦空導彈;按射高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低空艦空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艦艇編隊防空導彈和單艦艇防空導彈。艦空導彈的最大射程達100餘千米,最大射高20餘千米,飛行速度為數倍音速。其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衝壓噴氣發動機的。製導方式一般采用遙控製導或尋的製導,有的采用複合製導。戰鬥部多采用普通裝藥,由近炸或觸發組合式引信起爆。
射程從數千米至120千米,射高為數米至3萬米,飛行速度一般為1930~4550千米/小時,最大為7800千米/小時。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製導係統和電源等構成。戰鬥部多采用普通裝藥和複合引信起爆。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衝壓噴氣發動機的。製導係統,一般采用複合製導或半主動尋的製導。有的采用主動尋的、被動尋的、無線電指令和波束製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軍曾研製一種以超音速衝壓發動機為動力的艦空導彈;
1955年,美國首先在“波士頓”號巡洋艦上裝備“小獵犬”中程、中低空艦空導彈;1959年,製成“黃銅騎士”遠程、中高空艦空導彈,裝備在“加爾維斯頓”號等9艘巡洋艦上;
1961年,又製成“韃靼人”中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裝備在驅逐艦和巡洋艦上,與“小獵犬”、“黃銅騎士”形成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係列。為防禦超低空飛機和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襲擊,自6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拉姆”、英國的“海狼”、法國的“海響尾蛇”等超低空、快速反應的單艦防空艦空導彈武器係統,先後被研製成功。
1983年,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裝備的“宙斯盾”全天候、全空域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武器係統,采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裝備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海戰實例表明,艦空導彈是一種有效的艦艇防空武器。
1968年5月9日,美國“長灘”號巡洋艦發射“黃銅騎士”艦空導彈,在105千米距離上擊落越南“米格”-17飛機2架。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中,英國護衛艦發射“海標槍”、“海貓”艦空導彈擊落阿根廷飛機多架。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海標槍”艦空導彈擊落一枚伊拉克“蠶”式導彈。
基本類型
按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和近程艦空導彈;
遠程艦空導彈,裏夫“-M中、遠程艦空導彈係統”該係統是從1985年裝備的S-300PMU地空導彈係統發展而來的。作為“一架多彈”的範例,S-300PMU係統可使用的導彈代號分別為5V55K、5V55B、5V55BUD、48H6E、48H6E2、9M96E和9M96E2。“裏夫”-M中遠程艦空導彈係統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種導彈。48H6E和48H6E2這2種導彈具有對戰術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與“裏夫”-M艦空導彈係統標準型配套使用。與其他係統相比“裏夫”-M係統具有如下特點:
射程遠、作戰空域大。“裏夫”有效射程為90公裏,低界為25米,可攔截各種攜帶近程空艦導彈的載機和如“冥河”類大中型反艦導彈,具有遠程區域防空作戰能力。
對付多目標的能力較強。由於采用了垂直發射技術、相控陣製導技術,“裏夫”-M係統在90度方位角範圍內能同時發射12枚導彈攔截6個目標,因此該係統具有一定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抗幹擾能力較強。這主要是因為該係統采用TVM製導體製以及相控陣製導雷達技術,抗幹擾措施多。
可靠性好。導彈的貯存、運輸、發射都用同一個簡,使用維護方便,筒內導彈可10年不用檢測,導彈第10年時的發射飛行可靠度還大於075。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對付中程和遠程目標時,“裏夫”-M係統均可從容應對。
中程艦空導彈,美國的標準II型中程艦空導彈是美國海軍裝備的全天候、中遠程艦載防空導彈係統,分為中程和增程兩種,能有效地對付中高空飛機、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它是在“韃靼人”和“小獵犬”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標準I”型1969年開始服役,1972年開始研製“標準II”型導彈,1981年裝備部隊。“標準II”中程導彈的主要戰技指標為:射程74千米,最大高度24千米。彈長447米,彈徑340毫米,翼展107米,彈重610千克,最大速度3900千米/小時。采用慣性/無線電指令+半主動尋的製導方式。
近程艦空導彈,近程艦載防空係統的發展近年來表現出兩種趨勢,一是用高效能的近程艦空導彈取代近防炮,同時承擔近程防空和末端防禦兩項作戰任務。近防炮相對於近程艦空導彈擁有更小的最近射程和更強的抗幹擾能力,並且火炮相對於導彈沒有最低打擊高度的限製。因此近程艦空導彈在發展上主要以這三點為主要的方向。如美德聯合開發的“拉姆”近程艦空導彈,采用被動雷達和被動紅外複合製導方式,在打擊超低空目標時可以避免海麵反射雜波的影響;在作戰上並沒在像“紫菀”中遠程艦空導彈一樣采取垂直發射方式和弧形彈道,而是采用射界更近的傾斜發射方式和平直彈道,對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擁有極強的攔截能力。在研製過程中,“拉姆”艦空導彈共進行了15次掠海導彈攔截實驗,全部成功摧毀來襲導彈。
從性能上講,“拉姆”導彈基本上可以取代“密集陣”作為艦艇的新一代近程防空係統。但出於對新技術的瑾慎態度,各國海軍對近程艦空導彈取代近防炮仍持觀望態度。如韓國新型防空驅逐艦上采用了美製“拉姆”近程艦空導彈和荷蘭“守門員”多管近防炮兩種近程防空係統。
在一定的時期內,近程艦空導彈和多管近防炮仍將並存於海軍艦艇的裝備序列中,發揮各自的優勢承擔不同的作戰任務。這種並存的局麵導致了艦載近程防空係統的另一種發展趨勢:近程艦空導彈和近防炮走向“合成化”,即將近程艦空導彈和多管近防炮結合為“彈炮合一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