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活化石海豆芽之謎
當海水退潮,在海邊沙灘上經常能找到一種形似黃豆芽的小動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活化石”——舌形貝。它是世界上現存生物中最長壽的一個屬,至今已有45億年的曆史了。
舌形貝體形奇特,上部是橢圓形的貝體,像一顆黃豆,下部是一根可以伸縮的、半透明的肉莖,宛若一根剛長出來的豆芽,所以舌形貝又有“海豆芽”的俗稱。
海豆芽有雙殼,但卻不屬於貝類,而被歸入腕足類。它的肉莖粗大,能在海底鑽孔穴居,肉莖還能在孔穴內自由伸縮。海豆芽大多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一般水深不超過20~30米。它們賴以棲身的潮間帶,是一個波湧浪大、環境變化劇烈、海生物眾多的世界,區區海豆芽能躋身於此,是和它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分不開的。
海豆芽主要棲生在海底,它們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洞穴中隱居,僅靠外套膜上方的三根管子與外界接觸:呼吸空氣,攝取食物。它們非常膽小,隻在萬無一失時,才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一有風吹草動,便十分敏捷地躲進洞中,緊閉雙殼,一動不動。海豆芽在不會移動而又無堅固外殼保護的情況下,運用這種穴居方式保存自己,無疑是它們在生存競爭中的一個成功。
世界生物學界普遍認為,一個物種從起源到滅絕,平均生存不到300萬年;一個屬從起源到滅絕,平均生存800萬~8000萬年。可是海豆芽卻生存了45億年!在地球的滄桑之變中,許多龐大而強悍的動物都滅絕了,而小小的海豆芽卻生存至今。這種情況在生物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是什麼原因造就了生物界這位“老壽星”?除了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外,在生理生化方麵它們有什麼特殊性?至今還是一個謎。
生物界有一個最基本的進化規律,即任何物種都是由其祖型物種,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演化而來。而海豆芽又是一個例外。它們的形體及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曆史中,居然沒有發生什麼顯著的變化。因此,近幾十年來,歐美一些學者提出,海豆芽顯然是違反了進化原則,使這個原則成了問題,向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了挑戰。目前有一點可以肯定:海豆芽的體形與大小在45億年中基本上沒有變化。為什麼會這樣?這又是一個難解的謎。
大多數動物的形體,在進化過程中總是由小變大,大到一定程度後,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於是漸漸滅亡。而海豆芽經曆了45億年,一直是那麼小,沒有變大,這是否也是它們長壽的原因之一呢?由於海豆芽45億年沒有變大之謎未能揭開,這個問題也就無法回答了。冰藻防護紫外線之謎
自1986年以來,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洞。為此,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臭氧洞的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是研究臭氧洞的紫外線給南極海洋的穿透能力及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人們知道,強烈的紫外線對地麵生物具有明顯的殺傷力。在醫院和實驗室裏,人們用紫外燈消毒,以殺死病菌,就是這個道理。在陽光下曝曬,人的皮膚會變黑,也是這個道理。不過,從陽光來的紫外線通常是比較弱的,不像有臭氧洞那樣強烈,否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強烈的紫外線會使人得皮膚癌,這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實。紫外線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實驗結果表明,南極臭氧洞能使海洋浮遊植物的生產力降低4倍。強烈的紫外光還會影響生物細胞的結構和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使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發生畸變,從而導致植物的遺傳病和產生突變體。
令人感興趣的是,生活在南極海域中的冰藻,卻對紫外光有著明顯的“自衛”能力,並能對其他海洋生物起“屏蔽”保護作用。
冰藻是棲居於海冰中的一大類海洋浮遊植物,主要為矽藻,分布在海冰的底層或中間層。它以獨特的生活方式,頑強地生長繁殖,在南極海洋生態係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冰藻對紫外光的吸收和“屏蔽”作用,過去無人知曉。芬蘭科學家首次發現了冰藻對紫外線輻射的“自衛”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冰藻的吸收光譜與一般浮遊植物不同,冰藻在波長330納米處的紫外光吸收峰比一般浮遊植物高,冰藻還能吸收波長270納米的紫外光。這兩種波長的紫外光正是臭氧洞中透過的紫外線的波長範圍之一。冰藻的這種特異功能十分重要,不但能“自衛”,而且能起“屏蔽”作用,使紫外光不能穿透海冰,從而保護了冰下海水中的海洋生物。
冰藻“自衛”功能的機理涉及到防紫外線的酶類,可能是氧化酶和催化酶類。其確切機製,有待揭示。
令人奇怪的是,冰藻也是海洋浮遊植物,它隻不過是在海冰中生活了一段時間而已,它能有這種防護紫外線的“自衛”能力,而海水中的一般浮遊植物卻沒有這種能力,這是什麼緣故?是否冰藻的生理生化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總之,這是一個待解之謎。海底人之謎
海底有“人”嗎?當代有些科學家認為,在海洋深處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著一些智力高度發達的生命體——“海底人”。
近幾十年來,地球各大洋水域都曾出現過不明潛水物,它們為“海底人”的假想提供了識秘的線索。
最早發現不明潛水物是在1902年。一艘英國貨船在非洲西岸的幾內亞海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浮動怪物,外形很像一艘宇宙飛船,直徑10米,長70米。當船員們試圖靠近它時,這一怪物竟不聲不響地沉入水下銷聲匿跡了。
1963年,在波多黎各島東南部的海水下發現了一個不明潛水物,美國海軍先後派了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水艇追趕此物,他們在百慕大三角區追趕了500海裏,美國其他13個海軍機構也看到了這個怪物。人們發現,這個怪物隻有一個螺旋槳。他們前後一共追趕了4天,仍未追到。有時候,它能鑽到水下8000米深處,看來它不像是地球人製造的一種新式武器。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於1973年在大西洋上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時,有艘主力艦發現了不明潛水物。當時,這個半浮海麵的巨大物體,被艦隊指揮官當成是不明國籍的間諜潛艇,於是一聲令下,炮彈、魚雷紛紛向它飛來。但不明潛水物毫無損傷,當它悄悄地下潛海底時,整個艦隊的所有無線電通信設備統統失靈。直到10分鍾後那個不明潛水物完全匿跡時,艦隊的無線電通信聯係才恢複正常。
1973年4月,一個名叫丹·德爾莫尼奧的船長,在百慕大三角區附近的斯特裏姆灣的明澈的海水裏,看到了一個形如兩頭圓粗的大雪茄煙似的怪物,它長約40~60米,行速60~70海裏。它兩次都是在下午4點左右出現在比未尼島北部和邁阿密之間,並且都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刻。這位船長非常害怕船與它相撞,竭力想躲開,可是往往是它先主動地消失在船體的龍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