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要與各種各樣的玻璃製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燈管、玻璃窗戶等等。普通的玻璃,以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矽砂為原料,在高溫下熔化,經過成型、冷卻後便成為我們所需要的玻璃製品了。

然而,在很難找到花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發現了許多體積巨大的玻璃塊,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為了解開這個海底玻璃之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和研究。首先,這些玻璃塊不可能是人工製造以後扔到深海裏去的,因為它們的體積巨大,遠非人工所能製造。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壓後,同海水中的某些物質發生一種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種膠凝體,從而最終演變為玻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今後的玻璃生產就可以大大改觀了。現在我們製造一塊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的高溫,而熔化爐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溫玻璃熔液的劇烈侵蝕後,產生有害氣體,影響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壓代替高溫,將會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由於這個設想,有些化學家把發現海底玻璃地區的深海底的花崗岩放在實驗室的海水匣裏,加壓至4053兆帕斯卡,結果根本沒有形成什麼玻璃。那麼,奇怪的海底玻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迄今仍然是一個未能解開的自然之謎。海洋深處奇異生命之謎

真正的海洋奇觀不是別的,而是深海中繁衍的“超級生命”。科學家探險小組簇擁在一艘小型的深潛器上,直潛海底。透過舷窗,研究人員清晰地看到,從一個充滿熔岩的穀底聳出層層山脈,在一個山頂上竟然從深深裂縫中冒出黑煙。這不就是火山口嗎?!他們驚喜地叫喊起來。這艘名叫“阿爾文森”的潛水船經驗老到,大膽地直驅火山口,迅即使用機械臂將溫度計伸入洞口那煙霧騰騰的液體噴泉處。溫度顯示400℃以上,那蕩漾水汽與幾近結冰的海洋形成鮮明的對比,分明是兩個世界。此時,最令人震驚的場麵出現在人們麵前:火山口周圍群居著大量的生物,熱泉附近的岩石上黏附著無視力的管狀蠕蟲,一團又一團;海底無數的螃蟹忙碌地爬行著;蛇狀的帽貝則吞食著覆蓋在岩石上的小細菌。要知道,三年前的一次海底火山噴發曾吞噬了這裏的一切生命,這些生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重返家園繁衍生息,令人驚歎不已。

很難想象,這些深海生命在高出海麵幾百倍壓力的黑暗世界中生存,還要與有毒的火山氣體濃霧進行鬥爭,它們吃什麼?人們知道,火山氣體從大洋中脊下的熱點處山脈升騰,正是在這些熱點處群集著生物。火山噴發時,叫做岩漿的炎熱液體岩湧到表麵,岩漿堆集為洋脊,並產生熱泉。正是在這些海洋熱泉中含有十分豐富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是炎熱的液體經岩石瀝濾獲得,以此滋養著海底奇異的生命。在海底生命群落中,細菌可謂食物鏈的基礎。如何將火山口的重要化學物質硫化氫轉變成其他生物的營養,這個重任首先由硫化氫杆菌來承擔。細菌的不斷繁殖,又為其他生物提供了豐厚的食源。有些動物就直接以細菌為食,另一些動物則靠這些細菌在體內將化學物質轉化為營養物質,變成食物,就像人體的某些腸道細菌一樣。

人們在陸地追蹤一次次火山噴發前後的生物繁殖規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脊去探訪深海生物。人類首次拜訪海洋火山口是在1991年,科學家們冒險潛到遠離墨西哥海岸的一個太平洋的洋脊,那次他們到達時根本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找到了生命的遺跡:在一團團巨大的彌漫煙霧的黑水中,偶見似雪花的一縷縷白色死細菌;在熔岩淤泥中找到被灼燒的管狀死蠕蟲。不用說,這是剛發生的火山噴發毀滅了所有生命。從這次起,研究人員的興趣日濃,數次探訪這一火山口,試圖尋求生命的奧秘。令人驚奇的是,火山噴發後僅幾個月,他們就看到橫行霸道的螃蟹吞食著細菌和被灼燒的管狀蠕蟲屍體。細菌當然是捷足先登者。火山噴發後一年,幾種管狀蠕蟲便先後到達,並有長達25厘米的成年蠕蟲。到1993年,科學家們再次拜訪這個火山口時,發現了長達約15米的巨大紅白色管狀蠕蟲,加入這個隊伍的還有帽貝、蛤以及其他珍稀生物;1994年,海洋大魚也光顧這肥沃的區域,以小動物為食了。於是,一個奇妙的海底火山口生物群體便應運而生。

人們疑惑,這些海洋生物為何如此迅速地找到這塊寶地?是它們嗅到了硫化氫的化學氣味,趕上了海流而至,還是發現了其他線索?科學家們至今無法解釋。鯊魚群居之謎

以往人們總是認為,在無邊無際的海洋裏,鯊魚從來不過成群結隊的群棲生活。因為鯊魚生性殘忍,吞食同類。小鯊魚見到大鯊魚,一定會逃之夭夭;大鯊魚遇到小鯊魚,也會加以追殺,絕不會口下留情。

可是,1977年,在墨西哥灣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沿岸一帶,卻出現了海洋生物史上罕見的奇觀:2000多條大小不一的海上凶神——鯊魚,群集在24千米長的海域裏,不停地遊來遊去。它們既不凶殘地相互廝殺,也不貪婪地吞食弱小,而是和睦相處,顯得十分溫文爾雅。

為了解釋這種奇特的現象,美國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克拉依姆利於1977年夏天來到墨西哥灣,對得克薩斯州近海的3個鯊魚群觀察研究了一個月,得到了不少有趣的資料。

這些鯊魚群分別是由30~225條雌雄相雜的鯊魚組成,鯊魚體長為09~34米不等,平均體長為17米。群集的密度較高,一般在距水麵06~23米的深度活動,大部分鯊魚遊弋於10米深的水層中。雌鯊魚在魚群中占有絕對優勢,約為雄性的27倍。

鯊魚為什麼會結集成群,它們為什麼不互相殘殺而是和平共處?這些都是未解之謎。克拉依姆利提出了一係列假設,來說明鯊魚集結的原因:或為了交尾,繁殖後代;或為了集體抵禦更凶猛的敵害的襲擊;集群遊動可以減少前進阻力,節省能量;便於找到食物等等。但這些都隻是假設而已。假設並不等於事實。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仍然是一個謎。深海綠洲存在之謎

萬物生長靠太陽。陽光是生物的能量來源,假如沒有太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沒法生存下去。但是,這種看法現在似乎需要改變,因為在深海底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裏,目前已發現存在著生命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