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標本送回地球

按照目前的航天計劃,火星的標本將分成四步才能送回地球:

首先是今年的“發現者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且放出一輛名為“漫遊者”的探測車。

第二步是2001年,一輛火星登陸車在火星表麵堆集火星岩,另一輛火星登陸車則在2004年隨同“火星勘察者號”火星飛船在火星表麵著陸,開始把第一輛登陸車所堆集的岩樣全都裝在容器裏。

第三是2008年,第三艘火星飛船在火星表麵著陸,搜集裝有標本的容器,然後回到火星的軌道上繞行。

第四步是第四艘火星飛船前去接應,然後帶著裝有標本的容器飛回地球。

火星標本的安全性

對這個重量隻有500克的火星標本,科學家們如臨大敵。美國航天總署火星探測計劃的設計者馬克·阿德勒說:“我們不得不像對付‘埃博拉’病毒一樣對付火星的標本。我們冒不起任何的風險。在得到確證前,我們就一直把它視為危險的物質。”

具體的安全措施包括:在火星表麵就把標本密封入兩個特殊的盒子裏,用爆炸性焊接法將其焊死。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時候,遙控火星登陸車這時才會把兩個容器放入返回的火箭內,並且始終對其進行監視。

阿德勒說:“如果有跡象表明這兩個容器哪怕隻有一點點不密封,那麼我們會毫不猶豫地讓整艘飛船改變航向飛向太陽。”

如果一切都能按計劃實施的話,那麼無人駕駛宇宙飛船就會降落在猶他州偏僻的航天實驗場上。這時,機器人就會被派去檢查標本,然後把它們送到一個專門設計的“火星生物消毒”實驗室裏。這時,強大的計算機將會對這些標本進行長達幾個月的分析,直至確保它們對人類無害為止。同時也會進行是否有火星生命的化學和物理分析。

閱讀點擊

●19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提出,微生物可能“搭乘”彗星或流星來到地球。

●火星探測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神舟飛船隻是飛上幾百千米的太空,“嫦娥”飛船則要飛384萬千米到月球,而“螢火1號”遙遠的火星之旅卻得走完整整35億千米的漫長路程,這是我國深度空間技術和航天器研製水平的飛躍。

科學家重視土衛六

土衛六衛星

以前衛星數的記錄被“旅行者1號”打破,土星衛星的數目由12個變成15個。必須提到的是,在土星的衛星家族中,天文學家最關注土衛六。

一直以來,土衛六被譽稱為衛星之王,是衛星中體積最大的,直徑為5800千米。跟太陽係中其他衛星不同,土衛六是唯一有大氣存在的衛星。過去認為它的大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地麵測量它的溫度也不是極低,因此人們推測它可能存在生命。

土衛六的構造

“旅行者1號”給我們發送回來許多出人意料的情報。

首先,發現土衛六並不是太陽係中最大的衛星,它的直徑隻有4828千米。因此,“衛星之王”的桂冠讓木星的衛星木衛三直徑5150千米奪得,土衛六隻好屈居第二位。

其次,“旅行者1號”發現,土衛六大氣的主要成分也不是甲烷,而是氮占98%,甲烷的含量還不到1%,還含有少量乙烷、乙烯、乙炔等氣體。

土衛六的大氣厚度約2700千米,大氣溫度為零下210度。在如此低的溫度下,大氣中的氮可能呈液體狀態,在衛星的表麵上形成了液氮的湖泊。還發現土衛六雲層頂端有氫氰酸分子,這是一種形成生命前的物質分子。

閱讀點擊

●1655年3月25日,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裏斯蒂安·惠更斯發現土衛六,土衛六也是在太陽係內繼木星伽利略衛星發現後發現的第一顆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