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地球的一部分

今天,“會不會有隕星將和地球相撞”成了更多人討論的話題。隕星和真正的星體相比要小許多,而其中也有體積相當大的,大到足以毀滅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們因此得出結論:一些小的星體其實就是大星球的碎片。因此,有可能隕星是其他星球的一部分。

俄羅斯科學家阿那托裏車恩亞夫認為,這種說法也可以解釋月亮的由來。按照他的理論,由於某種原因地球的一個巨大部分和地球分離,但是它無法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最後成為地球的衛星,即月亮。當然這種理論目前還無法證實。

說不清的證據

當然更可能的情況是,月亮上沒有生命。如果有的話,月亮就差不多相當於一個空間站了。不過,當年登月的宇航員在月球上倒是看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東西,比如坦克的痕跡和玻璃碎片。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為這些物體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證明月球決不是一個荒涼、寒冷的星球。這些照片表明,月球上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建築,如橋梁、塔、房子,以及巨大的拱頂。所有這些都證明,月亮過去可能是地球的一部分。

人類現在可能會在月球上居住嗎?它過去真的是地球的一部分嗎?它現在的情況怎麼樣?這些謎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閱讀點擊

●著名天文學家阿爾芬認為,月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行星,月球被地球俘獲時,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26個地球半徑,與地球的平麵的交角為149度。

●46億年以前,月球就開始與地球相依為伴,當時,地球還隻是一個“蠻荒”的星球,毫無生命的氣息。經過多少億年的漫長演變,地球才變成太陽係唯一的生命樂園。這其中,月球功不可沒。

●月球對地球的重要影響是引起潮汐。日複一日的潮起潮落,包括聞名遐邇的錢塘潮,其主導演就是月球的起潮力。

月亮變幻的奧秘

月亮的盈虧圓缺

月亮有時像一個大圓盤,有時像半個圓,有時卻像一把彎彎的鐮刀。它看起來像魔術師一樣不停地變化著它的形狀。這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

原來,月亮的表層是由岩石和塵土構成的,它和地球一樣本身不會發光。可它卻能從太陽那裏借光,它可以把照在它那裏的太陽光反射出來。

夜晚,人們看到的月光,就是這種反射光。由於月亮是一圓球,它隻有一半能受到太陽光的照射,能照到光的這一半就是亮的;有另一半,太陽光照不到,這一半就是暗的。

在地球上看來,月球有時光明部分較多,有時黑暗部分較多;有時光明部分在擴大,有時黑暗部分在擴大。月球明暗兩部分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月相的不同,與觀測月球的方向有關係。

盈虧圓缺的變化

月亮在不斷地圍繞地球轉,因此,月亮、地球、太陽的相對位置都在不斷地改變著。

農曆每月初一,月亮處在太陽和地球之間。這時,月亮對著人們的那一麵太陽光照不到;而受到太陽光照射的那一麵人們見不到。因此,人們看不到月亮,即此時為新月或朔月。

過了兩三天,月亮改變了位置,太陽光逐漸照亮向著地球的這半球的邊緣部分,人們也就開始看到月亮被照亮的一小部分。它好像彎彎的蛾眉,人們稱它為“蛾眉月”。這以後,月亮向著地球的這半球照到的太陽光一天比一天多了,於是彎彎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豐滿起來,直至農曆初七、初八前後,月亮麵對人們這半球,有一半可以照到太陽光。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即為上弦月。

月亮逐漸越變越豐滿,直至農曆十五、十六,地球處於月亮和太陽的中間,這時月亮對著地球的那一麵完全被太陽光照亮。人們就可以看到一個滾圓的月亮,這就是滿月,也叫望月。

滿月之後,月亮一天天地“瘦”下去。農曆二十二三,又隻能看到半個月亮,為下弦月;又過四五日,又隻能看到蛾眉月;直至農曆月份的最後一二天,月亮又消失了。再過三四天,月亮又開始出現,於是開始新的循環。

月亮的盈虧圓缺就是這樣變化的。

閱讀點擊

●月相的變化,就是由新月逐漸變成滿月,又由滿月逐漸變成新月的過程。

●上弦月隻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月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