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日食的現象還作了種種有趣的解釋。比如:我國大多數地區傳說是“天狗”吃掉了太陽。有的地區還傳說是青蛙或豹子吃了太陽。因此,每當發生日食的時候,人們都要敲鑼打鼓,鳴盆響罐,以嚇跑天狗,營救太陽。這些當然隻是人們天真的猜想。

日食產生的原因

現在,科學家已弄清了日食產生的原因。我們知道,月球本身不會發光,因此,在太陽的照射下,在它的背麵會有一條長長的影子。當月球繞地球公轉轉到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時,這時太陽、月球和地球恰好處在一條直線上,從而使月球擋住了部分照到地球上的光線,或者說,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麵上。這樣,在月影掃過的地區,人們就會看到日全食。

日食在一年裏一般會發生兩次,有時也會發生三次,最多會發生五次,不過這是針對全地球而言,在地球上某個具體地方就很難碰到多次觀日食的機會。

閱讀點擊

●日食時,月球追上太陽。月球東邊緣剛剛同太陽西邊緣相接觸時叫做初虧,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開始。

●生光後大約一小時,月球西邊緣和太陽東邊緣相接觸時叫做複圓,從這時起月球完全脫離太陽,日食結束。

●發生日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日食總是發生在朔日,即農曆初一;其二,在朔日,太陽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黃道的交點附近,太陽離交點處有一定的角度。

月球起源的說法

月球起源的爭論

在科學的概念裏,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圍繞著地球奔騰回旋不息,它誕生40多億年來,從未離開過地球的身旁,是地球最忠實的伴侶。

任何天體都有它形成、發展與衰老的演化過程。月球起源與演化的研究,對了解太陽星雲的成分、分餾、凝聚與吸積過程、類地行星的形成與演化、地月係統的形成與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月球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人類十分關注的自然科學的基本問題之一。100多年來曾有過多種有關月球起源與演化的假說,但至今仍眾說紛紜,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

這些月球成因學說爭論的焦點在於,月球是與地球一樣,在太陽星雲中通過星雲物質的凝聚、吸積而獨立形成,還是在後期的演化中被地球俘獲而成為地球衛星的?那麼,月球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

月球起源的撞擊說

有科學家曾斷言,月亮是地球早期與另一個天體發生猛烈的宇宙碰撞時產生的。也就是說,月亮是在一次大撞擊之後,由從地球母體中分裂出來的部分物質形成的。

1984年,探索月球的科學家們就以碰撞學說舉行了首次嚴肅的學術討論會,大家的看法已逐步趨於一致。計算機模擬使撞擊鏡頭變得更加活靈活現。

大約45億年以前,一顆巨大的星體,或許與火星的大小差不多,在一次空前的宇宙大碰撞中猛擊了地球。兩個天體的球殼都很薄,撞擊時破裂開來。

撞擊物艱難地破開地幔,全麵進入地核,在那裏留下了大部分軀體。來自兩個天體地幔中含矽非常多的岩石揮發掉了,殘片便形成一團環繞地球運轉的雲霧。氣體冷卻之後,雲霧顆粒冷凝成一個薄薄的光環。在那裏,通過反複碰撞,粒子開始聚合增大,經過數千萬年之後,月亮就逐漸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