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5

蛇島為何隻有蝮蛇

在我國遼寧省旅順西北的渤海中距老鐵山角約30公裏處,有一個麵積約1平方公裏,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組成的島嶼。這裏地勢險峻,從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海拔215.5米,有很多海蝕洞穴和灌木叢草。由於在這個島上有許許多多的蝮蛇,因而,人們把它稱為蛇島,也稱小龍島。

蛇島以蝮蛇的數量眾多而馳名中外。當你踏上蛇島,你就會發現,無論在樹幹上或草叢中,也不論在岩洞裏或石縫內,處處都有蛇。它們有的盤踞在那裏,有的正在爬行,還有的張口吐舌,好像要吃人似的,露出一副凶相。這些蛇會利用各種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當它們倒掛在樹幹時就像枯枝,趴在岩石上時又好像岩石的裂紋,蜷伏在草叢間時活像一堆牛糞。

這種蝮蛇別稱“草上飛”、“土公蛇”,是爬行綱蝮蛇科的一種毒蛇,長60~70厘米,大的可達94厘米。頭呈三角形,脖頸細;背上是灰褐色,兩側各有一處黑褐色圓斑;腹部為灰褐色,上麵有黑白斑點。多生活在平原較低的山區,以鼠、鳥、蛙、蜥蜴等為食。我國除雲南、廣東、廣西沿海未發現外,其他各地也都有少數的蝮蛇,而惟獨蛇島數目極大。目前據統計,蛇島上的蝮蛇有14000多條,並且每年增加1000多左右,人們不禁要問,在這小小的孤島上為什麼棲息著這麼多的蝮蛇?為什麼它們的種類隻有一種呢?

我國科學工作者經過考察研究後認為,蛇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蝮蛇的生存和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蛇島麵積雖小,但和台灣島、海南島等島嶼的形成基本一樣,都是第四紀時從大陸分離出去的“大陸島”。在地質構造、岩石性質、植物種類等方麵,蛇島和旅順、大連地區的情況都差不多。島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砂礫岩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裂縫,這些裂縫既能積蓄雨水,又為蝮蛇提供了良好的住所。

其次,蛇島位於暖溫帶海洋中,氣候溫和濕潤,是東北最暖和的地方,對植物生長的昆蟲、鳥類繁殖極為有利。更重要的是該島處於候鳥南北遷徙的路線上,同山東榮城、江蘇鹽城、上海崇明島等候鳥棲息地連成一線。每當春秋兩季,過往的候鳥有幾百萬隻,樹木茂密的蛇島便是它們“歇腳”的好地方。由於蝮蛇有一套守株“逮鳥”的本領,它鼻孔兩側的頰窩是靈敏度極高的熱測位器,能測出0.001℃的溫差,因此隻要鳥停留在距離蝮蛇1米左右的枝頭,他們就一定能準確無誤地把它逮住,成為一頓美餐。“植物——昆蟲——鳥雀——蝮蛇”,構成了蛇島的生物鏈。

另外,島上土壤相當深厚,土質結構疏鬆,水分適中,宜於植物生長和蝮蛇“打洞”安居。蝮蛇天生怕冷,洞穴為它們提供了過冬的條件。同時,島上人跡罕至,也沒有刺蝟等蛇類的“天敵”,對蝮蛇的生存很有利。蝮蛇是一種卵胎生的爬行動物,繁殖能力較強,母蛇每次可產10多條小蛇。在生的多、死的少的情況下,蝮蛇的數目日益增加。

如果說上述分析何以解釋蛇島為什麼有這麼多蛇的話,那麼,這些蛇竟是清一色的蝮蛇該作何解釋呢?

有人認為,蛇島的麵積很小,可供蛇類吞食的東西有限,捕食鳥類也並不容易,往往還會遭到老鷹的襲擊,對於那些食性狹窄、自衛能力又很弱的一般蛇類來說,難以在島上生存,而蝮蛇的食性相當廣,獵食和自衛能力也很強,在長期的自然演化中,蛇島上隻留下單一的蝮蛇。

但也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反駁,蛇島周圍海域共有5個小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又差不多,為何其它4個島上沒有蝮蛇,而隻有蛇島上有這樣多的蝮蛇呢?看來,這個謎還有待於科學工作者的進一步探尋。

美國死穀的走石

美國加州的死穀是全美國最低、最熱、最幹燥的地方,然而它的名勝區卻是個異常奇特的地方:山上長滿鬆樹和野花,山頂白雪皚皚,山下沙漠一望無際,其中有鹽堿地和不斷移動的沙丘。

在死穀眾多自然奇觀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會走路的石頭”。這些石頭分散在龜裂的幹鹽湖地麵上,幹鹽湖長達4.8公裏,被稱為“跑道”。

石頭大小不一,外觀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塊都可以在幹鹽湖地麵上自行移動,並在地麵上留下長長的凹痕,有的筆直,有的略有彎曲或呈之字形,長的可達數百米。

石頭怎麼會移動呢?眾說不一,有人說是超自然力量在作怪,有人說與不明飛行物體有關,有人則認為是自然現象。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夏普用整整七年時間進行研究,自信已經找出其中奧妙。他選了30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石頭,逐一取了名字,貼上標簽,並在原來的位置旁邊打下金屬樁作為記號,看看這些石頭會不會移動。

除了兩塊外,其餘的都改變了原來的位置。不到一年時間,有一塊已移動多次,共“走”了258米,另一塊九盎斯重的石頭,則創造了一次行程最遠的紀錄:207米。夏普研究了石頭的“足跡”,並查核當時的天氣情況,發現石頭移動與風雨有關;移動方向與盛行風方向一致,這是有力的證據。幹鹽湖每年平均雨量很少超過六厘米,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會形成潮濕的薄膜,使堅硬的黏土變得滑溜。這時,隻要附近山間吹來一陣強風,就足以使石頭沿著濕滑的泥麵滑動,速度可高達每秒0.9米。

在美國加裏福尼亞州死穀的一個幹鹽湖地麵上,許多石頭留下了數百尺長的滑動痕跡,有的筆直,有的拐彎,有的繞圈子。

石頭能走路的謎底雖然已經揭開,但這種奇景卻依然令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因此到這兒來旅遊的人接連不斷。

青海“魔鬼穀”

該“魔鬼穀”位於中國西北部青海省的一個山區,它長約100公裏,寬約30公裏,穀地平均海拔約3200米。這個穀地南有昆侖山,北有阿爾金山,兩山夾峙,雨量充沛,氣候濕潤,雖然地處內陸,但林木繁茂,牧草秀美。然而,這個看似理想的天然優良牧場,一遇天氣變化,便會變成陰森恐怖的地獄,平地生風,電閃雷鳴。尤其是滾滾炸雷,震得山搖地動,成片的樹林被燒得身焦枝殘。附近以遊牧為生的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均將此穀視為禁地。偶然有誤入其中者,往往遭雷擊而絕少生還。

為了揭開“魔鬼穀”的奧秘。青海省地質科學工作者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對這一穀地進行實地科學探查,終於獲得了重大突破。地質勘察證實,這一穀地地層中,除有大麵積三疊紀火山噴發的強磁性玄武岩體外,還伴生分布有30多個鐵礦及石英閃長岩體,正是由於這裏的地下岩體和鐵礦帶所形成的強大磁場的電磁效應,引來了雷電雲層中的電荷,因而產生了空氣放電,形成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