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取暖的書
在伊拉克古城尼尼微的遺址,人們發現了一種8000多年前的古書。這批古書是用泥土燒製成的,每冊25厘米~30厘米見方。考古學家們發現,在寒冷的夜晚,人們可以將它燒熱後帶上床,一麵讀書,一麵取暖。
用黃金寶石裝飾的書
在倫敦圖書館裏,珍藏著一本用黃金寶石裝飾的書。這本書的封麵用銅、金、寶石做成,全書重100餘公斤,書中有551個金字。1964年,有個日本人出400萬法郎的高價想將它買走,但遭到了拒絕。
帽子書
秘魯歌德伯澤人所讀的書,看上去像一頂頂帽子。這種帽子書是用10多層布圍成帽圈,然後每層布上都粘著書頁,這樣一頂帽子就相當於一本書。這種書的產生是由於當地人認為書是文明的象征,而且是至高無上的,所以把書當成帽子來表示對知識崇敬。
比針眼還小的書
日本印刷公司利用最新電子技術,出版了一本叫《花語》的書,重量隻有0.0076克,而全書有100多頁,與平常人的指甲厚度相等。另外,日本還出版了一本能從針眼中穿過的書。當然,這些書都是用肉眼無法閱讀的。
木頭圖書館
西德卡塞爾市的動植物博物館裏,有個“木頭圖書館”,它總共收藏了546本書。這些書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乍一看像普通的大百科全書,實際上是由不同的灌木製作的。書背是樹皮,上麵釘有一塊金色的標簽,用拉丁文和德文注明了這種灌木的名稱。這些書是18世紀德國藝術大師席爾德巴赫製作的。
沒有書的書店
在剛果東北部亞米開齊人居住的地方,有一種店鋪叫做“掌書店”,這種書店沒有一本書。書店主人隻雇傭了幾名在當地被公認為有“才學”的人。想買書的人,隻需說明要哪些內容的“書”,就會有了解這方麵書的人走過來拉起你的手,用一種紫藍色的草汁在你手上寫下你所需要的內容,這就算你買到了這本書,最長的“書”可以從兩個手掌一直寫到臂的正麵。這種“書”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如果不需要了,就到“書店”去,用一種褪色劑將原“書”抹去,再換新“書”。會講話的書
有人發明了一種會講話的書,它是一個圓形的裝置,大小就像一張唱片,在書的裝訂線底部裝了一個視聽器。這個視聽器上有一隻紅外線燈,這隻燈能放射出一道細小的光線,任何反射都能投影到帶有電池的照片上來。
“讀”這種書也很容易,你隻要將視聽器從左到右地移動就可以了。一條條黑色和白色的密碼會隨著視聽器的移動交叉出現,這時在視聽器裏產生一種活躍的跳動,一隻小型的擴音器來就會發出千奇百怪的聲音,它把單詞、句型和複雜的語言都通過擴音器告訴讀者。
能流動的圖書館
波斯首相阿布魯·加西姆·伊斯梅爾(938年~995年)是波斯著名的政治家、軍人。他對圖書的嗜愛堪稱天下第一。據說他藏書竟達11.7萬冊。
1000年前,圖書的數量、種類都很少,在那樣的時代裏,收集近12萬冊的圖書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伊斯梅爾為此花費的時間和錢財就可想而知了。
伊斯梅爾首相因職務在身,經常到各地巡視,每到一個地方,讓隨從們把他的藏書按字母順序排好,放在駱駝背上,同他一起旅行。這就是所謂的流動圖書館。據說每次要用400頭駱駝才能馱得動他這個流動圖書館。
在旅行途中,首相一旦說他想看某某書,或者說他想看有關某方麵的書時,看管這些駱駝的人就立即可以從駱駝背上找出這些書交給首相。
多國共用的國歌
1645年9月28日,倫敦的一家大劇院首次演唱了稱頌國王喬治二世的歌《上帝保佑國王》。這首歌既通俗易唱又莊嚴雄壯,深受國民的喜愛。到1825年,它已經成為英國的國歌。現在世界其它國家的國歌都源於此。這首名為《上帝保佑國王》的國歌,自維多利亞王朝以後,如果是女性繼承王位,歌詞就改為《上帝保佑女王》。
現在世界上約有20多個國家把這首曲子作為本國的國歌或準國歌。列支敦士登完全采用了英國國歌的旋律,瑞士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使用這首曲子,直到1961年才另選國歌。像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英聯邦國家,雖然也有自己的國歌,但均以英國國歌作為本國的正式國歌。
聾人的劇院
德國的聾人協會創建了一個奇特的聾人劇院。這個劇院有35名專業演員,他們都受過表演學校的專門培訓,並且他們都非常喜愛戲劇,總是千方百計地演好“啞劇”。“啞劇”演出時,沒有樂隊伴奏,也沒有對話,台上台下鴉雀無聲。他們的演出深受觀眾的歡迎。
隧道裏演電影
世界上的鐵路隧道越來越多,有的還相當長,人們乘車通過隧道時往往會產生壓抑、厭煩的感覺。為了使客人旅途愉快,西德有人發明了一種新穎的隧道電影。他們在隧道兩側壁上畫一些連續的動作畫,這些動作畫像電影拷貝一樣。列車前進時,乘客向外望去,仿佛在觀看動畫片一樣。這是根據電影放映原理設計的。
會演奏唱歌的洞
在秘魯普諾省貝利斯塔村,有一個既能奏樂又能唱歌的洞穴,並且洞內發出的樂音因時間和氣候的不同而變化。清晨,洞內會發出陣陣悅耳的風琴聲;中午,洞內又傳出陣陣鑼鼓聲;傍晚,洞內又會傳出悠揚的笛聲。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洞穴中就會傳出女聲獨唱般的聲音,而且十分悅耳。因此,這裏每天都有許多遊人來這裏欣賞奇妙的洞穴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