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人民群眾的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我國大多數人對於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而且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麵更是欠缺。人民群眾科學素質水平的低下,嚴重製約了我國創新型人才的產生和成長,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第一推動力,而科學知識的普及則是實現這一推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時代,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抓住這個契機,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是我們全社會的重要課題。
科學教育則是提高廣大群眾素質的重要因素,是現代教育的核心,這不僅能使廣大讀者獲得生活和未來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廣大讀者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及科學方法的熏陶和培養。
在新的世紀,隨著高科技領域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們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縱觀人類文明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隨著科學技術日益滲透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最活躍因素,並且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點、現代化的戰爭、通訊傳媒事業的日益發達,處處都體現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時也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使得人們對於科學知識充滿了強烈渴求。
對迅猛發展的高新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不僅可以使廣大讀者了解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而且可以使我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學好科學知識,為人類文明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為此,我們特別編輯了這套《科學知識遊覽車》,包括《走在科學最前沿》、《天文館的穹幕電影》、《小地球大迷宮》、《氣象在玩變魔術》、《動物世界的全報告》、《植物園的大影展》、《自然世界的真麵目》、《海底是遮不住的》、《兵器科技解密》、《人體從裏看到外》共10冊。
本套作品知識全麵、內容精煉、圖文並茂,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培養我們的科學興趣和愛好,達到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啟發性和知識性,是我們廣大讀者了解科技、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素質、激發探索和啟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第一章草木奇葩1
千年古蓮開花
1955年,中國的植物學界有一條重要的新聞:千年古蓮開花了!
這些古蓮的種子是1952年我國的科技人員在遼寧省新金(原名普蘭店)縣附近的泡子屯村一個舊池塘底下挖出來的。當時挖出來的蓮子的外皮已經變得很硬,簡直像小鐵蛋。
1953年,科學家曾把它們浸泡在水裏20個月,可這些古蓮子依然發不出芽。後來,科學家給古蓮子做了個小“手術”:用錐子在古蓮子的外殼上鑽了一個孔,然後再泡在水裏,結果僅過2天古蓮子就抽出了嫩綠的幼芽,而且發芽率高達95%。
1955年的夏天,古蓮開出了淡紅色的鮮花。當時人們在北京的香山植物園可以欣賞到古蓮的風采。其實它與人們常見的蓮花很相似,隻是花蕾更長些,花瓣更紅些。
科學家用放射性C14測定,它的年齡為835~995歲。
據報道,日本千葉縣曾發掘出2000多年前的古蓮子,而且經過培育,也發芽、開花了。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蓮怎麼還會開花呢?
這與蓮子的結構有關。蓮子的外皮堅硬致密,像個小小“密封艙”,把種子密閉在裏麵,可防止外麵的水分和空氣滲入。也可防止種子內的水分和空氣散失,因此蓮子的生命極為微弱,相當於休息狀態。這是古蓮子還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與古蓮子所埋藏的環境也有關。這些蓮子是被埋在深約30~60厘米的泥炭層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層的上麵又有很厚的泥土覆蓋,因此古蓮子幾乎處於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蓮子不具有生根、發芽的條件,便得以長期保存。
葉子的奇異功能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在自然界裏,確實有能做無米之炊的“巧媳婦”,它能夠用水和空氣裏的二氧化碳為原料,借助陽光,製造出人們所需要的糖、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是誰會有這麼大的本領呢?說起來大家都熟悉,它就是植物的綠葉。世界上如果沒有這些“巧媳婦”製造出大量的糧食、蔬菜、水果和飼料,那人類根本就無法生存了。世界上綠色植物的葉子多種多樣,千姿百態。葉子從外表看起來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隻要太陽一照射到這些葉子上,它們都能夠在陽光的作用下將從空氣裏吸收來的二氧化碳和根部送來的水分,合成為有機物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植物的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