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地震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殼內部。外界的一些因素隻是起誘發作用。彗星的體積雖大,但質量很小,是一個大而空的家夥。它真有本領擾動地殼發生震動嗎?人們雖然對彗星會引起地震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但對它的懷疑,依然很大。
彗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疑團,但它究竟從何而來呢?
有一種假說是荷蘭天文學家奧樂特提出來的。他推測在離開太陽係很遠很遠的邊緣區,有一個彗星冷藏庫——彗星雲。其中聚集著大量的彗核,估計彗星是從這裏來的。
據計算估計,彗星雲大約位於離太陽10萬億千米處。在那裏,大約有一萬億顆彗星。在眾多的彗星中,由於受某種力的影響,有少數彗星就能從太陽係邊緣跑到太陽係裏麵,成為我們看得到的彗星。
有一種假說則認為,彗星本不是太陽係的成員,它們來自恒星際空間。在那裏,有許多塵埃和氣體混和的星雲,由於引力不穩定,它們被分解為許多小氣體塵埃團,凝結而成小晶粒,這些小晶粒聚合成彗核。太陽在銀河係裏運行時,把這些小晶粒吸引到自己的周圍,變成了彗星。
也有的科學家說,彗星來自太陽係內,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未能吸住的小星子,在大行星的引力下,小星子跑到了太陽係的邊緣,形成了一種彗星雲。
關於彗星的身世,眾說紛紜,至今還是個疑謎。總而言之,有關彗星之謎還有待於科學家進一步去探索。
宇宙誕生之謎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現在的樣子又是如何演變而成的呢?在很早以前人類就提出了這些疑問。這個使人類困惑千年而未能破解的重大問題,直到70年前愛因斯坦完成了一般相對論學說之後,才首次提出符合科學邏輯的解答。
一般相對論提出宇宙有可能發生膨脹,後來研究的結果證實了這一點。科學家們發現遠方的銀河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和我們的銀河拉遠距離,這說明宇宙正在逐漸地膨脹著。另外,還發現宇宙空間到處充滿著3度K的雜音電波,這證明宇宙曾經是一個超高溫,高密度的大火球。在以上事實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大爆發宇宙論”已被公認為是當前最標準的宇宙進化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推算,宇宙誕生的時間在150億年之前。宇宙剛剛誕生時它的直徑僅有l/1033厘米,但它的溫度和密度卻高得讓人無法想像。由於物質的溫度和密度驟然下降,使這個宇宙之卵以爆炸性的速度猛烈膨脹。在“大爆發”中誕生了各種元素和支配它們運動的力,也因此形成了星球和銀河,傾刻間宇宙之卵便演變成了“成年”的宇宙。
“大爆發宇宙論”提出,宇宙可能是從既無空間也無時間的“虛無”之中以驚人的速度迅猛膨脹而瞬間誕生的。這種理論還提出,宇宙常常是周而複始地從誕生到消亡,再誕生、再消亡的輪回,我們現在的這個宇宙隻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個宇宙中的一個而已。但到目前為止,對於宇宙的起源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這還需要人類待進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宇宙也會死亡嗎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宇宙也會有完結的一天嗎?會以怎樣的形式完結?會是瞬間爆炸嗎?
根據科學家利用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最新觀測結果,宇宙最終不會變成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而是會逐漸衰變成永恒的、冰冷的黑暗。這聽起來似乎太駭人聽聞了。然而地球人或許沒有必要杞人憂天,因為地球人暫時還不會被宇宙“驅逐出境”。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宇宙很可能至少將目前這種適於生命存在的狀態再維持l000億年。這個龐大的數字相當於地球曆史的20倍,或者,相當於智人(現代人的學名)曆史的500萬倍。既然它將發生在如此遙遠的未來,對地球人今天的生活就不會有絲毫影響。
與此同時,科學家又指出: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遠存在的。宇宙也許不會突然消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會讓人覺得越來越不舒服,並且最終變得不再適於生命存在。
這種情況將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呢?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呢?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問題。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凡夫俗子來說,這些問題卻有另一種冷酷的魅力。
自從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哈勃發現宇宙正在膨脹以來,“大爆炸”理論一直沒有擺脫被修改的命運。根據這一理論,科學家指出,宇宙的最終命運取決於兩種相反力量長時間“拔河比賽”的結果:一種力量是宇宙的膨脹,在過去的100多億年裏,宇宙的擴張一直在使星係之間的距離拉大;另一種力量則是這些星係和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質之間的萬有引力,它會使宇宙擴張的速度逐漸放慢。如果萬有引力足以使擴張最終停止,宇宙注定將會坍塌,最終變成一個大火球——“大崩墜”,如果萬有引力不足以阻止宇宙的持續膨脹,它將最終變成一個漆黑的寒冷的世界。
顯而易見,任何一種結局都在預示著生命的消亡。不過,人類的最終命運還無法確定。因為目前,人們尚不能對擴張和萬有引力作出精確的估測,更不知道誰將是最後的勝利者,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這種不確定因素又是什麼呢?科學家指出,這一不確定因素涉及到膨脹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宇宙始於一個像氣泡一樣的虛無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最初的膨脹速度要比光速快得多。然而,在膨脹結束之後,最終推動宇宙高速膨脹的力量也許並沒有完全消退。它可能仍然存在於宇宙之中,潛伏在虛無的空間裏,並在冥冥中不斷推動宇宙的持續擴張。為了證實這種推測,科學家又對遙遠的星係中正在爆發的恒星進行了多次觀察。通過觀察,他們認為這種正在發揮作用的膨脹推動力有可能確實存在。
倘若真是這樣的話,決定宇宙未來命運的就不僅僅是宇宙的擴張和萬有引力,還與在宇宙中久久徘徊的膨脹推動力所產生的渦輪增壓作用有關,而它可以使宇宙無限擴張下去。
人們不禁要問:人類能夠避免這場可怕的災難嗎?人類已經在越來越快地改變著地球,操縱著自己的生存環境,也許到那時,人類將會以高度發展的智慧在宇宙中立於不敗之地。誰知道呢?且讓未來的地球人和地外一切生命拭目以待吧。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永遠沒有終極,認識窮盡的那天也許就是人類或宇宙毀滅的那一天。正如愛因斯坦在寫給一個對世界的命運感到擔憂的孩子的信中所說:“至於談到世界末日的問題,我的意見是:等著瞧吧!”
宇宙範圍之謎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宇宙大小,是指可見的宇宙,也就是以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為一個球體,它的半徑是從大爆炸,即宇宙作為一個點誕生,並開始向外迅速膨脹以來光所通過的空間。從整體上看,宇宙很可能比這個可見的宇宙大得多。
“光年”是天文學采用的計量單位,也就是光在一年中經過的路程。光的速度大約為每秒30萬公裏,一光年大約是94600億公裏。銀河係的直徑約為十萬光年,而且還有另外的星係在銀河係之外,離我們有數10億光年。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邊緣,最新發現了類星體,與地球相隔約100億到200億光年,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知最遙遠的天體。
這樣遙遠的距離簡直無法想像,但天文學家的職責就是準確地計算、測量出宇宙的大小和範圍。
假如天文學家可以找到一支“標準蠟燭”,也就是某個類星體,它有穩定亮度,特別顯眼,遠隔半個宇宙也能夠看見,那麼這個問題便不再是謎。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家公認整個宇宙可通用的“標準蠟燭”還沒有找到。因此,天文學家運用這一基本方法時通常采取一種分步方式,這就是設立一係列“標準蠟燭”,每一步的作用就是測定下一步。
近幾年,遠紅外線觀測造父變星、行星狀星雲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托裏的成片星係,3種不同的“標準蠟燭”使大多數人認為宇宙並不古老,僅有110-120億年。
但是,並不能肯定這就是正確答案,至少有另外3個天文學家小組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其中的一個小組是以哈佛大學天文學係主任羅伯特·柯什納為首,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宇宙並不古老,可能有150億年。
但傑奎琳·休特及她的學生們,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埃德·特納,都測定宇宙有240億年。
總而言之,到現在為止,宇宙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具體統一的答案,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