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戰列艦
早期的戰列艦也稱鐵甲艦、裝甲艦等。在航空母艦出現以前,戰列艦成為主宰海洋的巨型戰船達數百年之久。
17世紀~19世紀中期,是風帆戰列艦主宰海戰的階段。戰船為木質船體,最大為3桅帆船,通常設2~3層甲板,帶有輪子的火炮置於甲板之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17世紀,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門火炮,艦員600~700人。18世紀,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上設3層甲板,裝120~140門火炮。火炮多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從炮口裝填實心炮彈。19世紀中期,戰列艦排水量已達4000~5000噸,裝有120~130門從炮尾裝填爆炸彈的火炮。由於炮塔不能旋轉,所以作戰時必須將戰列艦一字排開,用舷側艦炮進行射擊。
英國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風帆、采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至此,戰列艦的發展趨於成熟,各國開始向大噸位、猛火力、重裝甲、高航速方向發展。
有史以來,戰列艦噸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達69萬噸,航速達27節,續航力為7200海裏;裝有9門主炮,口徑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還裝有12~20門中口徑副炮和100門左右小口徑副炮。戰列艦在水線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揮塔等部位都裝有裝甲防護,一般為150~400主毫米厚,個別部位達400~500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戰列艦曾作為海軍之魂稱雄於世長達200多年,主宰著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日英國當時最新型的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駛離新加坡,阻止日軍在馬來西亞半島北岸登陸。12月10日,英國這兩艘軍艦被日本海軍岸基轟炸機發現。盡管英國軍艦向飛機猛烈開炮掃射,也抵擋不住日本飛機的狂轟猛炸,很快被擊沉了。事實證明,用戰列艦和巡洋艦奪取製海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二戰後,由於核動力、艦載機、導彈及電子裝備的大量裝備使用,使戰列艦的優勢所剩無幾,很快處於從屬地位,並被航空母艦取代。
各國戰列艦
戰列艦
戰列艦裝有大口徑艦炮,帶有裝甲防護和較強突擊火力,能在遠洋作戰,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它主要擔負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20世紀30年代,戰列艦的發展達到頂峰。二戰後,戰列艦的地位逐漸被航空母艦取代。各國均不再建造戰列艦,艦隊中的戰列艦也紛紛退出現役;一時間,戰列艦幾乎銷聲匿跡。現代的戰列艦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經過多次現代化改裝。
“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艦長241.55米,寬36術,吃水10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最大航速30.1節,續航力為1.5萬海裏。全艦火力較強,裝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重型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中型高炮、40門機關炮,以及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艦上還搭載有4架“阿拉多-19”式水上飛機,以及18艘小艇。該艦的裝甲厚實堅固,舷側有魚雷防護係統。
“依阿華”級戰到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艦長270.4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改裝後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安裝了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管127毫米火炮、4座“密集陣”近程武器防禦係統。艦上設有直升機起降平台。
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戰列艦,是除了航空母艦外,威力和噸位最大的水麵戰艦。由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於1943~1944年間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即“依阿華”號、“新澤西”號、“密蘇裏”號和“威斯康星”號。
依阿華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5.8萬噸,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台汽輪機組成,采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為212萬馬力。其航速可達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1.5萬海裏。人員編製為1651人。本級戰列艦有的是5座四聯裝40毫米炮,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水線處307毫米,重要部分達430毫米厚,是世界L裝甲最厚的水麵艦艇,遠遠超過小型艦艇和中型艦艇。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擊在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會彈回去,爆炸衝擊波隻能劃傷裝甲。
該級艦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裝了反艦、防空、反潛武器裝備和電子設備。拆除了4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改裝了4座八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3架“拉姆普斯”輕型多用途直升機,保留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後來還計劃在後甲板上加設一層飛行甲板和增設機庫,可載12架AV—SB“鷂”式垂直起降飛機或拉姆普斯輕型直升機。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主要戰艦,也是世界上僅有的4艘現役戰列艦之一。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1944年在美國海軍服役,曾於1958年3月8日退役,80年代初經現代化改裝又重新服役。
本戰艦滿載排水量5.73萬噸,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深116米;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為1.5萬海裏;艦上人員1518人,其中軍官為65人。
艦上有重裝甲防護,舷裝甲厚度307毫米,甲板裝甲厚35~121毫米,炮塔裝甲厚432毫米,指揮塔側部裝甲厚440毫米,頂部裝甲厚183毫米。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原裝備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0座四聯裝40毫米多管自動高炮,49門20毫米自動高炮。改裝後的主要武器有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架,4座四聯裝“捕鯨叉”導彈發射架,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火炮,4座156管20毫米火炮。406毫米艦炮是當今世界上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艦炮,射程可達38千米以上,每發炮彈重達1225千克,全艦共載有1220發炮彈。“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曾發射了大量的“戰斧”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境內的目標,其攻擊性強、命中率高、突然性大。
此外,本戰艦還有先進的雷達、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和電子戰係統。
“君主”號戰列艦
世界上第一艘鋼質戰列艦是英國樸次茅斯工廠於1892年開始建造的“君主”號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1.4萬噸,全長125米,航速165節。
裝備有雙聯裝343毫米炮兩座,152毫米炮10門。該艦水線處的裝甲帶厚457毫米。該艦建成後,人們就發現其航行性能極佳,武器配備合理。
很快,英國人在兩年內建成了7艘同級艦。後來,“君主”號的主副炮布置、防禦方式、動力配置、高幹舷設計等均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標本。因此,船史學家們甚至將“君主”號稱為“近代戰列艦的鼻祖”。
巡洋艦
通常來說,巡洋艦應是一種比驅逐艦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強,在海戰中起骨幹作用的用於遠洋作戰的較大型水麵艦艇。在沒有航空母艦的艦艇編隊中,巡洋艦是編隊的核心;在航母編隊中,巡洋艦負責航母的側翼掩護,並可擔任旗艦。必要時可單艦進行戰鬥活動。巡洋艦常作為突擊兵力用於海上攻防作戰、登陸編隊和運輸船隊護航、支援登陸或抗登陸作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