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號伊卡魯斯,在這場比賽中也顯得身手不凡,它的軌道半長徑是108天文單位,這是一個僅比地球軌道稍大一點的數字。

已經有4顆小行星打破了這一記錄。而且這4顆中有3顆的軌道甚至比地球還要小。最小的是2100號賴-夏洛姆(Ra-Shalom)。這個名字有些古怪,實際上“Pa”是埃及人的太陽神,它象征生命與文明,而Shalom則是希伯萊語祝願和平的意思。這顆小行星於1978年9月10日被海林在美國帕袼瑪天文台發現。當時正值埃以領導人舉行爭取中東和平的會談,便起了這樣特別的一個名字。它的軌道半長徑隻有083,介於地球和金星之間。隻是由於它的偏心率較大(044),才使它有些時候可能跑到地球的軌道之外,而不至於成為完全地道的“內小行星”。也幸虧如此,才使人類有機會一睹它的尊容。因為對於內行星而言,它與地球最近時,正好以黑暗麵對著我們,而其他時間也因它始終在太陽的身旁又太小太遠而不易被人發現。離太陽最遠的小行星

正像有些人喜歡到兩極去探險一樣,也有些小行星生性孤僻,寧願飛到天高太陽遠的廣漠空間去過離群索居的生活。

開始時,人們自然會想到讓脫羅央群小行星當作候選人,其中較遠的有588號阿基琉斯(其遠日距為594天文單位)和617號帕特羅克勒斯(遠日距為596天文單位)。這是它們沾了偏心率大的光。因而在遠日點時比木星還遠約1億千米。

1920年10月31日,巴德發現了944號小行星希達爾各(Hidalgo)。這顆小行星能夠走到離太陽有969天文單位的地方。如果不是希達爾各有很大的軌道傾角(42°4),那它差不多就要撞上土星了。944號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墨西哥的一個民族英雄希達爾各。1923年德國一個日食遠征隊去墨西哥觀測,為感謝墨西哥政府的友好接待,便以這個名字命名了德國人發現的這顆小行星。

希達爾各的最遠記錄一直保持了足足半個多世紀,直到1977年10月18日,才被美國天文學家科瓦爾的發現所破,那天他在帕洛瑪天文台發現了2060號小行星喀戎(Chiron),它以1885天文單位的驚人距離輕易奪標。這個記錄差不多比希達爾各遠了1倍,幾乎到達了天王星的軌道。軌道最偏與最扁的小行星

保持軌道傾斜記錄最久的是2號小行星智神星。它自問世以來,就以348°的最高紀錄稱霸了100多年。一直到1920年,944號小行星希達爾各以424°的成績超過了它。

如今的紀錄是2102號坦塔羅斯(Tantalus)在1975年創造的640°。希達爾各的成績已退居為第三位,智神星則已降到第11名。

在軌道方麵可以還有偏心率e這個參量。我們知道,偏心率越大軌道便越扁,到e=1時,就變成了拋物線。如果我們把04作為小行星參加軌道偏心率比賽的達標條件,那末第一個獲得比賽權的是本世紀初發現的699號小行星海拉(Hela)。海拉是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的死亡女神。該小行星的偏心率為041。以後,上麵提及的944號希達爾各榮登寶座,它的偏心率是066,爾後是1936年發現的阿多尼斯為076。

創離太陽最近記錄的伊卡魯斯,偏心率達083。這樣扁的軌道,使得它的遠日距竟是近日距的10倍半!

伊卡魯斯是1顆不平常的小行星,可以說是小行星“奧林匹克”的全能冠軍。它保持了多年近日距、偏心率、最小半長徑以及最快速度的記錄,在接近地球和軌道傾斜上,它的成績也很出色。

伊卡魯斯的偏心率記錄保持了將近30年。1978年,前蘇聯克裏米亞天文台發現了2212號小行星赫淮斯托斯(可譯為火神星),以084微弱優勢超過了它。2212號的軌道偏心率之大,使它的遠日距達到近日距的11倍多,如圖所示。最有名的超新星

在恒星世界裏,有時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一顆本來較暗的恒星,突然變得很亮。這種亮度發生劇烈變化的恒星,在天文學上稱為變星。古代人把變星作為“客星”。

變星有多種,其中亮度變化最劇烈的變星叫超新星。一般認為,恒星所以會突然變得很亮,主要是由於這顆恒星發生了猛烈的爆發,放出巨額的能量。這種爆發是這樣產生的:恒星內部較輕的元素(氫、氦)通過熱核聚變反應,不斷燃燒。當較輕的元素全部用完之後,引力和斥力之間的平衡被破壞,恒星會產生收縮。恒星收縮的結果使內部溫度繼續升高,開始另一種新的熱核反應,聚變為更重的元素,同時放出熱能,從而處於新的平衡狀態。但是,恒星演化到後期,到了鐵元素形成之後,再繼續聚合成更重的元素的核反應過程,同前麵的反應過程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它們不輻射出能量,反而要從外界吸收大量的熱量。這樣,恒星的引力和斥力得不到平衡,恒星就迅速塌縮,中心的壓力猛增,電廠被壓到原子核內,同核內的質子結合成中子,形成中子核。當大量物質向中子核塌縮時,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出驚人的能量,發出強烈的光。這些能量足以使恒星的外殼爆炸破裂,並將它們拋向宇宙空間。

超新星爆發時釋放出來的能景為1047~1052爾格,相當於三秒鍾內爆炸了1018個一百萬噸級的氫彈;亮度增加千萬倍,比太陽亮幾億倍。

根據曆史記載,最有名的超新星是我國1054年記錄到的金牛座超新星。它是一顆最明亮的超新星。這次超新星爆發記載,以我國《宋會要》中的記錄最為完整、精確:“嘉佑元年三月,司天監言:‘客星沒,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可見,這顆超新星是十分明亮的,它在明亮的白天尚且芒角四射,1054年7月4日起的23天中,人們都能清楚地看到。

這顆超新星爆發時拋射出來的氣體殼層,在18世紀由一個英國人首次觀測到。它呈一團模模糊糊的雲霧狀的東西。因它的外形象一隻螃蟹,所以稱它為蟹狀星雲。

爆發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重要現象,因此超新星的研究在天文學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

夜晚,在恒星世界中,看上去最亮的星星是天狼星。它位於大犬星座之中。春季,它在西南方的天空中熠熠發光。它的質量是大陽的23倍,半徑是太陽的18倍;它的光度是太陽的24倍。天狼星不但本身比較亮,而且離我們比較近,隻有865光年,因此,看起來它特別亮。

天狼星在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古代埃及人認為大狼星是一位掌管尼羅河泛濫的女神,每當這位女神與太陽同時在地平線上升起時,尼羅河就要泛濫了。他們把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1718年,哈雷把自己測定的恒星的位置與托勒密的觀測作比較,發現天狼星等4顆恒星的位置有微小的變動,從而發現了恒星並不是紋絲不動。1834年,白塞爾研究天狼星的運動,10年以後推測出它有一顆看不見的伴星;1862年,美國天文學家克拉克發現了這顆伴星。這顆伴星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的奇異天體白矮星。離我們最近的恒星

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太陽係的一個普通成員,太陽則是銀河係中一顆普通的恒星。銀河係中約有1000億顆恒星,其中離我們太陽係最近的一顆恒星叫做比鄰星,它位於半人馬座,離太陽的距離是422光年。光年是天文上表示距離的單位,是指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約94605億公裏。422光年相當於399,233億公裏。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宇宙飛船飛得最快的要算“旅行者”號,它的速度是每小時52000公裏,如果我們想乘“旅行者”飛船到比鄰星去旅行,來回一次就得17萬年,以我們短暫的生命,目前根本不可能實現這個願望。宇宙之大,雖說是比鄰也遠在天涯啊!

上麵是說離太陽係最近的一顆恒星。至於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就是太陽。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裏,天文上把這個距離當作1個天文單位。

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要算月球了,它是一顆衛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1公裏,“旅行者”號飛船要不了8個小時就可以從地球到達月球。這在空間時代的今天,詩人們再也不必發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感歎了。七彩星光射太陽

如果你非常仔細地觀察星星的話,會發現有許多恒星呈現某種顏色,如紅、黃、藍等。恒星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呢?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都是電磁波,隻不過波長有所不同。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藍光波長最短。而波長較短的光由於有較高的頻率,其光子能量較高,因為光子能量與頻率成正比。按照物理學中的維恩位移定律,發光體的溫度越高,其光強最大值處所在的波長就越短。因此,恒星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代表了它們表麵所處的不同溫度。例如,藍色的星溫度較高,大約在10000K左右;紅色的星溫度較低,大約在3000K左右;黃色的星溫度居中,大約在6000K左右。我們的太陽就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