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2(1 / 3)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2

遊泳行家

它的前肢裸出並彎曲,尾巴扁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肢又扁又闊,從外表上看好像魚的鰭,可內部卻沒有鰭的結構,而是由趾骨構成。海獺也有5個趾,第一趾最長,骨頭外邊包裹著皮膜,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劃水槳片。當它們在水中遊動時,流線型的身軀像魚一樣起伏運動,身體十分柔軟,同時再用兩個後肢交換著劃水,拖在後邊那扁平的尾巴隨時起著槳和舵的作用,因些轉身穿浪都十分靈活。海獺不僅是潛水和遊泳的行家,而且是優秀的跳水運動員。它們常常爬到岸邊岩石上,縱身跳人大海,其空中動作非常優美;然後以螺旋形的軌跡悄然人水,甚直沒有什麼水花飛起。若是哪個國家的跳水運動員達到這個水平,那肯定得到滿分。

使用工具

海獺的攝食方式非常巧妙,以海膽、鮑魚、貽貝、牡蝸等動物為食,有時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動緩慢的底棲魚類。牡蠣、海膽等的殼很堅硬,海獺用牙齒是咬不動的,所以它將潛水覓食時找到的食物挾於前肢下帶回,在前肢下鬆弛的皮囊裏一次可裝下25隻海膽,同時揀回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當它浮出水麵時,仰遊水麵,將腳部當飯桌,用短胖的前肢夾住海膽等食物往石頭上猛擊,待殼破肉出時再吞而食之,吃飽後它把剩餘食物和石塊放置胸前休息,雖經濤卷浪打而不失落一個。它可以一連幾次潛水,出水後都用同一塊石頭砸食物,因而被稱為巧用工具的動物。它不僅能使用工具,而且還會保存工具反複使用。海獺每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體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說明海獺的新陳代謝功能是很強的。

毛皮

海獺全身披有剛毛和絨毛,絨毛致密而柔軟,剛毛起著保護絨毛的作用。我們知道,生長在海水裏的哺乳動物必須有一種防寒。保暖的機製,因為海水的溫度總是低於海獸的體溫,而海水的傳熱比空氣的傳熱要快4倍。有些海獸靠著厚的皮下脂肪保暖,散熱很少,如鯨魚,身上幾乎沒有毛。海獺的皮下脂肪僅占它體重的1.8%,與鯨魚和海豹的脂肪層相比,微不足道,起不到絕緣、保溫的作用,因而它“必須”有一層天衣無縫的厚厚的皮毛,同時全身皮毛上不時塗有一層脂肪,以達到滴水不沾的程度。

打扮

海獺十分喜愛梳妝打扮,它在飽食之後要花上很多時間用爪子梳理皮毛。梳理時從頭至尾.十分仔細,其實這種打扮並非為了漂亮,而是因為毛皮蓬亂汙髒之後,如不疏理清潔,就會失去絕緣、保溫作用。此外,梳理毛皮時的機械運動還可以刺激皮膚下的皮腺,加強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保持塗有豐富的脂肪層,以達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智商

海獺是一種高智商動物,善於利用周圍的環境條件。海洋潮起潮落,並受海流和海浪的影響,是永遠也不會寧靜的;而海獺卻總是選擇有海藻的海區睡覺過夜,它們用海藻纏繞住自己的身體,這樣就不會在睡著時被海浪和潮流衝走。

水獺

食肉目鼬科,頭寬而稍扁,眼小,耳短而圓。鼻孔和耳道生有瓣膜,潛水時能關閉。四肢短,趾間有蹼。全身毛短而密,背毛深咖啡色,有油亮光澤,腹毛色較淡。妊娠期約2個月,每胎產1~5仔,多數為2仔。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目前數量銳減,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水獺別名“懶貓”。棲息於河流、湖泊、水庫和溪流中,它們在靠水邊的樹根、蘆葦、灌木叢下或岩石縫中挖洞穴居,洞穴有幾個開口,其中一個開口通到水中。白天隱匿於洞中,黃昏後至淩晨外出活動。多獨棲,嗅覺發達,擅長遊泳和潛水。水獺皮毛密絨厚,富有彈性,禦寒性好,瀝水不濕,是珍貴的裘皮原料。

43、靈貓科

靈貓科屬於食肉動物,它以捕獵而聞名。這些像貓一樣的動物通常在夜間出來活動,捕食昆蟲、蠍子和小型脊椎動物。

小靈貓

食肉目靈貓科,全身棕色,背部有5條連續或斷續的黑色縱紋或斑點。四肢和足深褐色,尾棕黃色,有6~8條棕黑色尾環。雌性有乳頭3對,多在5~6月產仔,每胎產4~5仔。我國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小靈貓別名“香狸”、“筆貓”。因它的針毛堅挺,富有彈性,適於製筆,故而有“筆貓”之稱。棲息於茂密的山林、平原、灌叢和農田。過獨棲生活,常晝伏夜出,以地麵活動為主,但也善於攀緣。活動時十分機警,以鼠類、鳥、蛇、蜥蜴、蛙和昆蟲等為食,也吃野果,有時還會盜吃家禽。它的會陰部香腺發達,其分泌物即“靈貓香”,是上等的香料,在藥用上具有開竅、行氣、止痛、安神等作用,可作興奮劑和鎮痛劑。

大靈貓

食肉目靈貓科,全身呈棕灰色,頭、額及唇灰白色,頸側至前肩有3條黑色橫紋,背中央至尾基部有1條黑色鬣毛,兩側自背中部各有1條白色細紋,體側有黑色斑點。腹部毛色淺灰,四肢黑褐色。尾毛為白色狹環和黑色寬環相間,尾端黑色。妊娠期2個月左右,每胎產2~4仔。我國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靈貓別名“九節狸”。生活於林緣灌木叢或草叢中。過獨棲生活,晝伏夜出,食性雜,以小型獸類、小鳥、魚、蛙、蟹及昆蟲和野果為食。雌性大靈貓的會陰部以及雄性的睾丸與陰莖間有隆起的分泌腺,其分泌物為“靈貓香”。這種分泌物在未經處理前具有一種惡臭味,當它們遇到敵害時,就大量分泌用於禦敵。靈貓香經過人工精煉,即成為昂貴的香料,而且,靈貓香在醫藥上的功用與珍貴的麝香相似,具有開竅、舒經通絡、活血化淤等作用。

斑靈狸

食肉目靈貓科,體灰棕色或黃褐色,體背有棕黑色大小不一的圓斑,頸側有2條黑色頸紋。尾部有8~10個黑色環紋。尾尖白色。前足4趾,均具爪鞘,後足爪有皮膚瓣保護。每年4~5月產仔,每胎產2~3仔。分布於我國四川、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目前數量稀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斑靈狸別名“斑林貓”、“彪”。棲息於亞熱帶闊葉林中,常夜間單獨活動,行動敏捷,善於在樹上攀爬,也能在地麵上疾走。主要以鼠類、蛙、蜥蜴和昆蟲為食。斑靈狸毛皮的針毛短而細,呈絨毛狀,斑點明顯,輕柔而美觀。

果子狸

食肉目靈貓科,頭部、頸背黑色,由鼻端向後至前背有1條白紋。眼下及眼後具1小塊白斑,下頦黑色。體背、體側、四肢上部及尾部的前方呈暗棕黃色。腹部毛色稍淡,呈灰白色,4足及尾端黑色。妊娠期70~90天,每胎一般產2~3仔,幼仔全身被毛、肛門腺不發達。分布於我國山西、陝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蘇等地。

果子狸別名“花麵狸”。體形略大於家貓,棲息在森林中,特別是野果豐富的環境中。穴居在岩石縫隙和樹洞中,善於攀爬,常在樹冠上活動,也到地麵覓食。常晝伏夜出,主要在晨昏活動。食性較雜,夏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野果為食,也吃鼠類、蛙、蛇和昆蟲等小動物。果子狸的皮毛細而軟,色澤光闊,絨毛製裘。它的肉味鮮美,是傳統的美味佳肴。

椰子狸

食肉目靈貓科,全身毛色棕黃、頭部黑色,眼下、眼後有1小塊白斑。下頸和喉黑褐色,體背有3~5條黑色縱紋,體側有黑色斑點連成斷斷續續的縱紋。腹部棕灰色,四肢和尾黑色。具肛門腺,雌性具3對乳頭。全年都能繁殖,每胎產2~4仔,幼仔產在樹洞中或石縫中的巢內。分布於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等。

椰子狸別“棕櫚貓”、“椰子貓”。棲息於多樹的山地,喜棲生活,善於攀緣。晝伏夜出,喜單獨活動,常隱匿於樹幹間或樹洞中,很少下地麵活動。遇敵時,會從肛門腺射出難聞的分泌物,作為禦敵武器。主要以鼠類、小鳥、鳥蛋、蜥蜴和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等。毛皮可製裘,針毛可製筆。

熊狸

食肉目靈貓科,全身黑色,雜有淺標色,體毛濃密而長,頭、吻、眼周、前額和下頦呈暗灰色。耳前緣白色,耳背有黑色長毛組成的簇毛。腹部黑褐色稍帶棕黃色。尾黑色,雜有淡棕色,尾尖有纏繞和把握的功能。每年5月中旬產仔,妊娠期84~99天,每胎產1~6仔。我國僅分布於雲南南部和廣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44、鬣狗科

鬣狗的外形與狗相似,但習性與靈貓和貓科動物卻更為相似。鬣狗長有大大的眼睛和耳朵及長長的茸尾,頜極為有力,堅固的牙齒能咬碎大骨頭。它們的前腿頻長,每足有4趾。鬣狗常常是單獨或成群出沒,晝夜活動,通常它們是以大型食肉動物吃剩下的殘餘為食。鬣狗平時獨居,如果實在找不到現成的食物,饑腸轆轆的鬣狗有時也會組成一支同盟軍,由雌性鬣狗領導,發動一場大規模的狩獵活動。

獵食

鬣狗捕捉的對象多為虛弱或者有病的動物。鬣狗中斑鬣狗的群獵技巧比較出名,它們經常集體協作來捕獲體形較大的獵物,如斑馬等。斑鬣狗的速度也非常快,是非洲大平原上最為成功的獵食者。捕獲獵物後,它們將會吞吃動物屍體的每一部分,連骨頭也不剩下,所以被稱為“草原清道夫”。鬣狗有著極強的消化功能,可以將骨骼的有機物質和一些堅硬的組織消化掉,而別的動物卻做不到。奇怪的是,它們還像牛羊等食草動物一樣,具有反芻的功能。

長長的腿

生活在南美開闊草原上的鬣狼長著長長的鬃毛,喜歡獨來獨往。它長長的腿並不是為了跑得快,而是為了在自己領地內行動時,視線能越過高高的草。鬣狼主要在夜間活動,捕食一些小動物如小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昆蟲、蛋和水果。它們和狐狸一樣,常常悄悄地溜到獵物身旁,然後一躍而起,把獵物撲倒在地。

斑鬣狗

食肉目鬣狗科,是鬣狗中體形最大的一種。軀體結實,全身呈黃色或金黃色,布滿大小不一的黑斑,頸和背脊有呈反向或直立的鬣毛。兩性均有肛門腺。雌性有乳頭1對,妊娠期110天,每胎產1~3仔。分布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斑鬣狗是棲息在非洲草原上的食肉性動物,有時也出現在沙漠地區。白天隱藏在洞穴中,性喜獨居,有時也結成小群。性情凶猛,常跟隨在獵豹、獅子等動物後麵,偷食它們的“殘羹剩飯”,並伺機掠奪食肉動物的獵物充饑,它的奔跑速度非常快,時速可達60千米。

45、貓科

貓科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厲害的獵手。這種食肉動物主要以脊椎動物為食。它們在進攻前,總會靜悄悄地接近獵物。許多野貓都喜歡獨自活動,十分隱密。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在黑暗中有很好的聽力和視力。37種貓科動物一般被分為2類——小型和大型貓科動物。小型的貓科動物總是蹲伏著吃東西,休息時總把爪子縮在身下,隻會鳴鳴地叫。大型的貓科動物總是躲起來吃東西,休息時把爪子伸向前,會發出嚎叫聲。世界上有7種大型的貓科動物——獅子、老虎、美洲虎、豹、雪豹、雲豹和印度豹。

生理結構

貓科動物長有柔軟、強壯的身體,可以快速靈活地移動。和狗不同,它們不具備長距離奔跑的能力。大多數貓科動物都生活在森林中,是出色的爬樹能手,這得歸功於它們強壯的前肢和胸肌以及像刺刀一樣鋒利的爪子。它們用強有力的後腿跳躍,長長的尾巴則用來在跳躍和爬樹保持平衡。

牙齒和頭蓋骨

貓科動物的牙齒和頭蓋骨結構使它們有很強的撕咬能力,下顎隻能前後移動,靠強壯的肌肉來控製,可以像老虎鉗一樣牢牢咬住獵物。尖尖、長長的牙可以一口咬進獵物的脖子,小一點的牙齒可以把肉從骨頭上撕下來或者像剪刀一樣把肉切碎。

視力

貓科動物在夜裏有良好的視力,有昏暗中,它們的眼睛比人類的眼睛靈敏6倍,晚上,它們的瞳孔放得很大,以攝入更多的光線。白天,瞳孔縮小成一條線,以防止眩目的太陽光。

伸縮自如的爪子

貓科動物的爪子一般都能縮進鞘內以保持爪子的鋒利。當貓科動物發動攻擊的時候,爪子就會伸出來,由特定的肌腱來固定伸出的爪子。貓科動物也用它們的爪子來爬樹和防禦敵人。

偽裝高手

貓科動物的毛皮給它們提供了偽裝,可以防止被敵人發現。比如說,獅子土黃色的毛皮可以使它們隱藏在非洲草原的幹草中。和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美洲豹貓身上長著條紋和斑點。它們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當它們保持靜止時,身上的斑紋和太陽投射下的光斑極其相似,幾乎無法察覺它們的存在。

群居性的貓科動物

獅子是一種群居性動物,雄獅有長長的鬃毛,一眼便可以認出。獅子曾經在歐洲、非洲、亞洲廣為分布,但如今隻能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草原和印度西北的森林保護區中才能發現。它們捕食一切可以殺死的獵物,包括大的食草動物如斑馬、羚羊。獅子一般白天休息,晚上才出來捕食。

捕食

大多數貓科動物捕食時,總是身子貼著地麵,悄悄地靠近獵物。當獵物還沒有警覺時,它就快速地移近獵物,足夠近時,它就一躍而起,撲到獵物身上,在獵物還沒反擊時,就在脖子上給它致命的一擊。大型的貓科動物通常都會咬住比它們大的獵物的喉嚨或嘴巴來置它們於死地。

墜落

貓能從很高的地方摔下而安全地落地,這種本領使它可以爬到很高的樹上去捕捉獵物,或是躲避危險。如果貓從樹枝上摔下來,它可以在空中保持平衡,然後兩足安全降落,這可以保證頭和軟組織部分不受傷害,也可以使它們從高處摔下而不至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