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齊心協力,保衛家園1(1 / 3)

第七章齊心協力,保衛家園1

一、防範外來天體“侵犯”地球

1撞擊: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

設想未來某一瞬間,一個巨大物體正在朝向地球飛馳而來,並將與地球相撞,人們怎麼辦?人們能夠采取什麼措施?地球史一開始就是一部宇宙撞擊史。太陽係的形成過程對地球有極大影響———它的形成、月亮的產生以及生命的進化。更重要的是,人們終於清醒地認識到白堊紀末葉的那次碰撞徹底改變了地球上的生命。也許曆史的悲劇將會重演,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地球將會再度遭遇到一次毀滅性的撞擊。

但我們人類並沒有生活在大碰撞前後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框架內。盡管從統計角度,我們知道未來確實存在著發生碰撞的機會,但它畢竟微乎其微。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人們對地球遭撞擊放鬆警惕,相反,在地球和人類不能麵臨的所有災難中,天體撞擊的後果將是徹底的毀滅性的。

人類社會正麵臨著許多其他更緊迫的重大威脅:人口過多,全球變熱,臭氧耗竭,森林被毀,營養不良,疾病汙染,核擴散,種族衝突,民族糾紛,等等。離得遠遠的、宇宙大碰撞所產生的全球性破壞的作用好像是在提醒我們:在人類居住的這顆行星上存在著更為緊迫的直接威脅。人們會認識到,契克蘇勒伯撞擊把大量二氧化碳釋入大氣層,引起了全球性升溫,這與現代工業社會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氣候變遷是基本類似的;在K-T界層可看到的,因撞擊而生成的羽狀氣體與塵埃,導致臭氧層的剝離,也使人馬上聯想到目前冬季南極地區上空臭氧空洞的擴大。還有,K-T碰撞把塵埃驅入大氣層而造成的全球嚴冬模型,也不禁使人想起核戰爭所引起的各種“核冬”模型。總之,即使不存在巨大的隕石衝擊可能,上述這些環境災難與威脅也是實際存在的。

由於外來天體襲擊而死的風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從統計學角度看都存在著。但對一個財力有限的世界而言,究竟拿得出多少開銷來識別與防備一個潛在的撞擊物?許多天文學家建議,投入的財力應與風險大小相對應。對任何個人來說,死於癌症的機會遠遠大於因隕石墜落而致死,所以更多的錢應當用於研究和征服癌症,而不是用於對隕石的防衛。民航機失事的致死幾率大體上同隕石撞擊差不多,所以這兩方麵的投入應該基本相等。

為了慎重起見,天文學家應繼續普查天空,搜查出潛在的襲擊者。如果對一個來自天外的威脅非要采取一項防衛措施的話,訪問近地小行星,提供各項數據,弄清它們的運行軌道將對我們有所幫助。此項舉措還能為我們帶來意外的“紅利”,因為有關太陽係的一些基本問題有可能以不太高昂的代價,通過訪問這種迄今所知甚少的天體而得到澄清。

但是,長周期彗星的問題就很不一樣了。由於其特殊性人類不可能在其撞擊地球之前的有限時間內發現它們,而任何能使彗星變為無害的係統都是十分先進的,要發展這種技術決不止僅僅幾年時間。也就是說,有很大可能在急需這種技術時它還不成熟。如今,各國政府有著不斷出現的種種緊迫問題亟待處理,怎麼有可能拿出一筆基金來對付這種事先難以正確預報的威脅?難道我們現在就得研製一種對付威脅的防衛係統而去耗用一些為數可觀的核彈頭?

假如從這個方麵來考慮和衡量的話,絕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不必要。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社會一直就是生活在風險之中的。我們每天駕駛私人轎車,在街上行走,甚至吃一個幹酪漢堡包,都有風險。據說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有許多居民都感覺自己生活在不祥的地震預兆中,但隻有極少數的人想遷出去。話雖如此,人們仍然感到苦惱,因為迄今為止,對付一個潛在的長周期彗星的惟一辦法是把居民撤出可能的撞擊地區。當然,如果撞擊物大得足以引起全球性災難,那是救不了任何人的。如果撞擊不可避免,情況又怎樣呢?樂觀一點地想,它會不會帶來點好處?當新的一輪計算表明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不會與地球發生碰撞,而不是像1992年所預報的那樣,它將在2126年帶來世界末日時,天文學家凱思·諾爾深感失望。他不斷提問題:“要求齊心協力對付天外重大威脅也許能使民族矛盾、種族糾紛與各種政治問題鬆一口氣,也許我們會暫停一下相互之間的殊死鬥爭,而一起合作以拯救地球———我們大家的共同避難所。”2 全世界聯合起來保衛地球

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地點與地域無關,因此,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麵臨著同樣的撞擊概率,都存在同樣的危險。尤其是當直徑達1千米~2千米以上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時,所產生的“星擊之冬”全球效應將危及地球上的每一個地區,所以,如何預防“天外來客”的突然來訪,就成了全人類共同麵臨的問題,小行星撞擊地球問題早已成為國際的熱點話題。全球的科學家們都早已行動起來了,自1991年以來,科學家們已舉行了八次國際性的會議,研究如何防範宇宙天體的來犯以及如何減少其危害性。

1993年1月初,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在美國圖森市召開了“彗星、小行星撞擊地球危險性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美國宇航局國際近地小天體探測小組提出“空間警戒搜索網”的建議,建議在全球範圍內建造6架2米~3米口徑反光望遠鏡,並配以CCD探測器,專門用於近地小天體的發現和跟蹤。1993年4月28日至5月4日,在意大利埃裏斯又召開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參加會議的有美、俄、中、英、法、日、印等十多個國家的60位天文、物理、空間科學、全球氣候和環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政策的製訂者,與會者討論並通過了關於小行星或彗星碰撞地球問題的埃裏斯宣言,其要點是:

①近地小天體的碰撞對地球環境和生命的演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從長遠看,近地小天體的碰撞有可能結束人類的文明史;從近期看,它們的威脅並不亞於其他小行星撞擊地球問題已成為國際的熱點話題。1995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王思潮先生在“國際保衛地球討論會上,呼呈全球合作對付來自太空的威脅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及其他氣象災害)。

③較小質量的近地小天體在國際緊張地區上空的爆炸,有可能被誤認為核攻擊而導致錯誤的反應。

④無論是對科學界還是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加強對近地小天體及其對地球的碰撞效應的研究都是有重要意義的,這種努力應在國際協同下進行,應發展類似已提出的空間警戒網的專門國際天文係統。現在全球核戰爭危險性已經減少,過去冷戰時期軍事防禦係統的地麵和空間的觀測技術可充分利用於對近地小天體的搜索研究。

由此可見,人類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極為認真地對待天體碰撞問題了。3在“拜訪”中摸清撞擊物的“脾氣”

地球遭遇外來天體撞擊,最關注的人群莫過於科學家們了。科學家經過研究和探考,認為防範空間襲擊者,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足夠的認識。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科學家們需要測定潛在撞擊物體的位置並最終掌握它們在地球附近的行動。除了以地球為基地的普查外,許多科學家更看好前往近地物體(簡稱NEO)的遠征計劃。在人們打算使其中之一偏離其軌道以前,必須更好地了解它們。另外,這樣做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太陽係。

更有一些科學家建議對小行星作友好訪問。他們認為,早在人們判明一個空間殺手以前,人們即應學會利用小行星的資源與保護作用。例如,空間旅行者應能開采出遙遠小行星上的金屬礦物與水,並利用小行星為太空飛船與空間移民點提供防護,以避開太陽輻射與宇宙射線。

另外,宇宙飛船與NEO的會合行動將搜集到有關質量、密度、內部結構等重要信息,這一切對準確地偏轉一個向地球疾馳而來的物體是非常必要的。采訪得來的信息同樣有助於科學家們製訂一項快速而有效的防範措施,以對付一個事先未經勘查的襲擊者。在完成采訪任務時,人們也可以做一些攔截、分解以及在小行星上著陸等試驗。

許多科學家都一致認為,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科學家們能夠在一定的時限內識別出一個空間殺手,並有時間對它安排一次出征。在徹底掌握該物體的成分與密度之後,他們能判明其威脅的嚴重程度。比如說,它是否會在大氣層中爆炸,還是要撞擊地麵。如果需要采取防衛措施,在決定最有效的反擊方案時能夠用上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