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森發明的這種備好的繃帶使他工作的美國J&J (強生公司,Johnson &Johnson)公司發達起來。公司的主管凱農先生將它命名為Band-Aid。Band指的是繃帶,而Aid是幫助急救的意思。以後,J&J公司就把Band-Aid作為各種急救和手術繃帶產品的名稱,後來也成了繃帶的同義詞。戒指的發明
饋贈鑽石婚戒作為對婚姻的承諾的象征,起源於15世紀,當時的人們認為鑽石具有某種魔力,能令丈夫愛護妻子,甚至傳說愛神丘比特的箭頭也鑲嵌帶有魔力的鑽石。1477年,奧地利大公麥西米倫與法國勃艮地瑪利公主定親前,公主接到了對方的書信,要求公主在定親之日戴上麥西米倫送給她的鑲有鑽石的黃金指環。從此,鑽戒成為了定情信物。
17世紀時,結婚戒指多戴於大拇指。如今人們習慣將鑽戒戴在無名指,這其中的演變也有一個浪漫的傳說。古埃及的人們認為無名指的血脈直通心髒,這條筋脈被人們稱為“愛情之脈”。如今,璀璨生輝的鑽戒作為訂婚的最佳信物,被人們認為是恒久愛情的象征。
剪刀的發明
剪刀已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刀、鏟等工具使不上力的時候,剪刀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小刀為古人切、削、裁、割之用,然而,在對切割棉帛絲線之類細軟之物就會感到不便。於是古人在實踐中就用兩把小刀相對而切,這樣絲帛之類就容易斷開。就這是“剪”的動作起源,剪刀的雛形也這樣形成了。漢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還有一把刀”。到了唐代,剪刀的運用已十分普遍,材質也從青銅發展到銀、銅、鐵皆有。而後剪刀的造型發展成為剪刃末端相疊,由一顆銷釘相連,每片剪刀都有獨立的圈形柄,以便兩指套進,用手指開合而剪。這就是現代常用的剪刀了。有另一種說法則是達·芬奇發明了剪刀,但這種說法無據可查。
梳子的發明
梳子的發明,早在4600百年前的上古時期就完成了,據說梳子是炎帝身邊一個名叫赫廉的人發明的。
赫廉是巧手匠人,他看到人們頭發亂蓬蓬的不好看又礙事,便找來獸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一把五指梳獻給炎帝。炎帝一試之下發現頭發順了驚喜不已,命令赫廉進一步改造以便推廣民間。後來戰爭爆發,北方的部落首領軒轅大舉進攻,赫廉也被俘。但他不泯創造之心,夜深人靜還在研究梳子。監工後發現上報首領,說他私造“怪物”圖謀不軌,赫廉就這樣被打入死牢。看守皇甫同情赫廉,提議將梳子製作出來送給軒轅的妻子螺祖娘娘,也許有救。
赫廉連夜趕製了一把木梳,由皇甫冒著生命危險送給了嫘祖娘娘,並說明梳子的用途。縲祖娘娘欣然而試,順勢挽了一個發髻。軒轅見之非常驚訝妻子如此的美麗,對之讚歎不絕,當即下令釋放赫廉並重賞他,但可惜赫廉已經被斬首。
軒轅為挽回自己的過失,追封赫廉為梳子的始祖。並且命令皇甫承傳梳子手藝,推廣民間,而使梳子傳世至今。訂書機的發明
最早的訂書機不是一種辦公室裏的用品,它是為印刷工業而開發的。
裝訂圖書的傳統方法是按照“貼碼”將書頁縫合起來。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工序,許多裝訂工人都試圖尋找用小段彎鐵絲來進行裝訂的辦法。
1869年,美國馬塞諸塞州的托馬斯·布裏格斯發明了一個能擔當此任的機器。他的機器將鐵絲軋斷並使它彎成U形,然後用它來釘穿書頁,最後再彎一下將書恰當地固定好。
因為操作步驟太複雜,布裏格斯又將製造工序做了改進。首先將鐵線軋斷並弄彎,做成一串“U”形訂書釘,這些釘子又被裝進一個簡單的機器裏,可以把釘子嵌入紙張中去。這個機器就是如今人們常用的訂書機的原型。
牙簽的發明
牙簽其實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有人認為它可能與佛祖釋迦牟尼給弟子們傳授衛生有關。牙簽與牙刷在早期都被稱為“楊枝”,起源於印度。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向弟子們講道時,發現圍在他四周的弟子們在開口說話時都有口臭的毛病,於是釋迦牟尼給他們另外教授了衛生課。他說:“汝等用樹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覺,可得五利也。”釋迦牟尼當時在菩提樹下弘揚佛法,順便教導弟子們消除口臭的方法。由此推算,早在兩千年前,印度人已經懂得用樹枝或木片,當作牙刷來清潔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