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期飲食營養1
判斷母乳不足
嬰兒的生長發育是需要有充足乳汁的,母親的乳汁是否充足是很難辨別的。一般的辨別方法有以下幾種:
1觀察孩子體重,這是判斷母乳是否充足的最簡單辦法。孩子出生後1周至10天為止的時間裏,體重減少屬生理性體重減少階段。這以後,體重會不斷增加。因此,第10天以後要每周稱一次,將增長的體重除7而得到的值如在20克以下,則表明母乳不足。體重增長不快,必然是母乳不足所致。盡管如此,在滿月以前,尚不必過分神經質地憂慮重重,應該繼續觀察。如果過了1個月,體重增長情況依然不佳,再采取混合喂養的措施也還是時機,但再也不能拖延了。
2可以用哺乳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正常的哺乳時間約為20分鍾。如果超過30分鍾,孩子吃奶時總是吃吃停停,而且吃到最後還不肯放奶頭,那麼就可以判斷母奶不足。
3如果出生兩周後,授乳間隔依然很短,嬰兒隔兩小時或個把小時就哭泣要奶吃。這種情況可在喂完奶後馬上喂牛奶試試,如果嬰兒一個勁兒地喝,而且精神很好的話,或者大便量少,有時則為綠色泡沫便,小便次數不足6次,就可以肯定是母乳不足。
4如果嬰兒總是沒精神,睡不好覺,連續好幾天便秘或腹泄,那麼說明母乳不足。
5媽媽經驗判斷法:乳房是否發脹,脹得是否厲害?一般在產後2周左右就可知道。如果乳房總顯得幹癟,那麼說明缺乏奶水。
6如果奶水充足,那麼當孩子吃奶時,可以聽到“咕嘟、咕嘟”的咽奶聲音。吃奶嬰兒表現愉快、舒暢、很少哭鬧、睡覺踏實、安穩、大便性狀是黃色的軟便,很少發生消化不良、嬰兒體重按規律增長,這說明乳母的乳汁充足。
7若奶水不足,則孩子吃奶時聽不到連續的咽奶聲音,即使能聽見,咽奶的聲音也很小;吮奶時總是吃吃停停,或吃奶中突然放掉奶頭哭啼,或吃到最後還不肯放奶頭,或剛喂奶不久,孩子就哭鬧起來,喂奶前母親也沒有奶脹的表現,在吸吮時也沒有噴奶的感覺,那麼說明母乳不足。
開始喂奶的正確時間
嬰兒喂奶最好是在出生後半小時,這樣做的好處:1防止新生兒低血糖症的發生。2防止新生兒出生後生理性體重下降過多。3減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防止黃疸過深或發生核黃疸。4及早使新生兒獲得初乳中的抗體、免疫細胞、溶菌酶、乳鐵蛋白。
新生兒不要采取定時喂養
過去一直認為,初生到7天內的新生兒應定時喂哺,要求每3小時喂哺一次。有的乳母為了規定時間哺乳,寧可讓小兒饑餓著拚命哭鬧,非到3小時後才哺乳。其實這樣定時喂養的缺點很多,嬰兒饑餓時吃不到乳汁,饑餓感過了再喂就會影響食欲。另外,乳母乳房脹得厲害時不哺乳,會反射性地使泌乳量減少,所以不主張這樣的方法。應當按嬰兒需要哺乳,隻要嬰兒饑餓或母親感到乳房中有乳汁就可以進行喂哺,隨時需要隨時喂哺,叫做按需喂哺,且要做到勤喂哺。一般來說,出生後第1~2天的早期新生兒,哺乳時間為每1~3小時一次,每天可哺乳8~12次。
新生兒最好不要用奶瓶喂養
用奶瓶喂乳或喂水有兩個害處:一方麵是用奶瓶可造成“乳頭錯覺”。所謂“乳頭錯覺”是指新生兒吸過了橡皮奶嘴後,不願意再吸吮母親的乳頭了。因為橡皮奶嘴軟,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可以吸到乳汁,而吸吮母親的乳頭要費較大的力氣才能吸出乳汁。乳母的乳頭不經常吸吮,減少了對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影響泌乳反射、噴乳反射,使乳汁分泌量減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麵,奶瓶、橡皮奶嘴不易洗幹淨,易被細菌汙染,使用後易引起腸道感染。如果實在必須要喂時,也應用小匙、小杯喂,因為小杯、小匙容易洗幹淨。正確方法是在嬰兒0~4個月內(母乳量充足在6個月內)用母乳喂。
嬰兒人工喂養的方法
如果母親沒有奶或者因母親生病不能、不宜喂奶時,那麼就隻有采用人工喂養了,喂嬰兒鮮牛奶或全脂奶粉。
必備器具
①奶瓶2、3隻:最好選擇口大圓型、耐熱玻璃做的,容易洗刷,用開水煮也方便。
②奶嘴3、4個:選擇不太硬、大小與母親乳頭相同的。奶嘴上的眼兒不要過大或太小。把奶瓶倒過來,乳汁以5~6厘米的間隔滴落的就可以。
③奶嘴罩:需能用開水煮的。
④計量勺和刮平刀。
⑤瓶刷。
⑥長筷子和瓶夾子。
⑦消毒器:蒸煮器也可用鍋代替。
⑧食品盒:將衝調用具放置在一起,用起來方便。
⑨碟子或盆、搪瓷盤。
⑩擦拭布。
奶瓶用的洗滌劑。
小型奶瓶:用來喂果汁和涼開水。
奶粉盒。
器具消毒
嬰兒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照顧嬰兒者和穿帶在身上的用品必須清潔。特別是調乳器具是直接入口的東西,更需充分注意,每一次都要認真地消毒,雖然麻煩些,但在出生後3個月內必須實行。
消毒方法有開水煮、藥品消毒、熏蒸等形式,最常見的是用開水煮消毒。具體消毒方法如下:
①喂奶後立即用專用洗滌劑把奶瓶和奶嘴洗淨,仔細涮一涮。
②在消毒用的鍋裏盛滿水,將奶瓶、計量勺、刮平刀、瓶夾子放進去,點上火,在開水裏煮5~6分鍾。用蒸煮器要10分鍾。
③奶嘴的消毒有3分鍾就行,以停火前3分鍾放進去。
④如果馬上就要調乳的話,不管消毒用的是鍋還是蒸煮器,都應在盤上鋪上擦拭布,用長筷子將器具夾出放在上麵,把水控幹才可使用。
調製方法
鮮牛奶的調製——主要有稀釋、加糖、煮沸三個步驟:
稀釋
新生兒2周內按2:1(2份鮮牛奶加1份溫開水或米湯);3周內按3:1;4周內按4:1稀釋;滿月後可不稀釋。若當地市售奶質較稀,寶寶吃奶後不久便有饑餓表現,可適量少加水或不加水以大便正常,無奶瓣為準。
加糖
100毫升稀釋好的鮮牛奶加5~8克糖(約半湯匙)。
煮沸
把寶寶全天吃的奶按喂奶次數定量分裝在奶瓶內蓋上奶瓶,將奶瓶置於加冷水的鍋中,水麵稍高出奶麵,煮沸3~5分鍾後取出,將奶瓶放在冷水中冷卻,然後放冰箱中保存。喂時將奶瓶置熱水杯中加熱即可。
按容積稀釋的比例為1:4,即1平匙奶粉加4匙水。調製時,可先用少量開水將奶粉化開,再加適量水調勻即配成與鮮牛奶相同的濃度,再按調製鮮牛奶的方法加糖煮沸。全脂甜奶粉則不必再加糖。
喂養方法
1選用直式奶瓶,橡皮乳頭孔大小須適宜,一般以奶瓶倒置乳汁能一滴一滴地連續滴出為宜。
2溫度適宜:哺乳前滴乳汁於手腕內測試溫度,以不燙手為宜。
3哺乳姿勢:母親的坐姿要像母乳喂養一樣,體位舒適,肌肉放鬆,抱起寶寶置半坐位,並使寶寶身體和母親身體密切接觸,讓寶寶依偎在母親裸露的乳房上吸奶瓶,使寶寶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
4乳汁要充滿乳頭以免吸入空氣。
5哺喂完畢應抱直寶寶,用手輕拍寶寶背部,將吸入空氣排出以防溢奶。
喂哺次數
一般每天喂奶6~7次,每次持續約5~20分鍾;2周內的新生兒每次喂量約50~100毫升,2周後每次喂量約70~120毫升。
注意事項
①配乳及哺乳前必須洗淨雙手,奶粉配製必須用開水。
②每個寶寶對牛奶的需要量個體差異很大,應靈活掌握,以吃飽並能消化為度,不必嚴格限製。
③奶液的調製量和濃度要適宜,過稀過少、過濃過多均可引起寶寶營養不良或消化紊亂。兩次喂奶之間應補給適量溫開水、鮮果汁及菜汁。奶瓶中剩餘乳汁不能再喂,可由母親飲用。
④要特別注意奶瓶、奶頭、匙、碗、杯等食具消毒。每次用後應刷清洗淨,置鍋內煮沸消毒。橡皮奶頭煮沸3分鍾即可,其他食具應煮沸10分鍾。可多備幾隻奶瓶、奶頭,每天集中消毒一次備用。
⑤奶粉要在每次喂奶前現調。
⑥奶粉罐不要放在冰箱裏。
⑦奶粉開罐10天以上的不要再使用。
⑧奶粉罐要蓋嚴實,不要把勺一直放在罐裏。
⑨不能用煉乳、麥乳精、糕幹粉、米麵糊等食品來代替母乳或牛羊奶。這些食品都以含糖為主,蛋白質含量不足,長期用這些食品喂嬰兒會使嬰兒虛胖,發生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下降等現象。
嬰兒人工喂養如何進行限量
人工喂養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在客觀上限製了母乳喂養,而隻好采用其他乳品和代乳品進行喂哺嬰兒的一種方法。人工喂養相對前兩種喂養方法複雜一些,喂養效果也不如母乳喂養。
新生兒期奶量(指牛奶)可按每千克體重計算。因牛奶不易消化,新鮮牛奶可加適量的水,一般新生兒可按2:1,即2份奶加1份水,另加糖5份。喂奶前要把牛奶煮開5分鍾,這樣既有利於嬰兒吸收,又可以將奶中的病菌殺死。新生兒一般每天要喂7~8次,每次喂奶間隔時間為3~35個小時。如3千克的孩子,則需給奶為100毫升×3=330毫升,再加上150毫升水,總量為450毫升,分7~8次吃,每餐為60~70毫升。如消化功能好,大便正常,生後15天到滿月可給純奶吃,可按每千克100~150毫升計算,每頓約吃60~100毫升。
鮮牛奶的營養及喂養方法
如果母乳不足或因其他原因母親不能哺乳,就得實行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人工喂養的首選食品是鮮牛乳。鮮牛乳在我國城鎮供應較普遍,價格也較便宜,故人工喂養多選用。但牛乳與人乳有較大差別,牛乳中含蛋白質較高,且以酪蛋白為主,遇酸易凝成堅韌的乳塊,不易消化,食用時應加水稀釋,加熱煮沸或加乳酸,使凝聚的乳塊變小變軟。牛乳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較人乳少而脂肪球大,不易消化吸收。牛乳中礦物質濃度高,也需要稀釋。人乳中含較多的酶、乳鐵蛋白及各種免疫成分,而牛乳中含量少,並難以補充。牛乳的糖分較低,不如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