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加強心髒功能鍛煉

選擇合理的鍛煉強度、時間、頻率和類型,能加強心髒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鍛煉的強度

在整個鍛煉過程中心髒要保持一定水平的活動,幼兒在鍛煉時隻要保持心率和呼吸加快,並伴有微微出汗、麵色紅潤,則表明鍛煉強度較適宜。

鍛煉的時間

每次鍛煉心率和呼吸加快的持續時間應因人而宜,一般為15分鍾左右,以不過分疲勞為度。

鍛煉的頻率

每周進行上述強度和時間的鍛煉3~5次。

鍛煉的類型

2~6歲寶寶常見的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的鍛煉類型有:跑步、騎車、遊泳、踢球、跳繩、跳舞、溜冰。

嬰幼兒期應主要培養寶寶鍛煉的興趣、愛好的習慣,鍛煉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循序漸進

開始鍛煉時,宜采用隻引起身體最低限度變化的鍛煉強度和時間。在寶寶習慣了這種強度和時間後,才能逐漸地、小心地增加。鍛煉時要隨時觀察寶寶的心率、呼吸及精神狀態。如孩子心率、呼吸加快,精神狀態好,麵色紅潤,說明強度較合適;如呼吸急促,麵色蒼白,說明強度過大;鍛煉後睡眠好,食欲佳,情緒穩定,說明鍛煉強度適宜;若食欲減退,睡眠不安,情緒低落,頭暈頭昏,說明強度過大。鍛煉的時間,開始每次可持續2~3分鍾,逐漸增加到10~15分鍾。

待之以恒

每天都要進行鍛煉,沒有特殊原因不要中斷。若中斷,鍛煉的效果可能會消失。倘若中斷時間短,可繼續按以前的鍛煉強度和時間進行,中斷時間長,則應從最小的鍛煉強度和最短的鍛煉時間開始。

綜合多樣

在進行專項鍛煉時,要與日常生活中各種增強體質的措施相配合。如:戶外散步、早操、室內定時通風、三浴等等,進行綜合性多樣化的鍛煉,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如與促進幼兒大動作發育的走、跑、跳、攀登、踢球等鍛煉項目相結合;散步、遊泳、跑步、騎車等項目相結合等。

注意個別差異

選擇鍛煉項目時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時間和強度。要采用遊戲的方法,使孩子在遊戲中鍛煉身體、得到成功和樂趣。以利於培養寶寶鍛煉的興趣、愛好和習慣。

不能剪眼睫毛

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為眼睫毛的生長與頭發一樣,剪一剪有利於睫毛長長,所以為了讓自已的孩子眼睛漂亮,就把眼睫毛剪掉。

其實,一根睫毛的壽命不過三個月左右,因此,給孩子剪眼睫毛,並不會使眼睫毛長得長。另一方麵,剪眼睫毛也不利於健康。眼睫毛具有防止灰塵進入眼內,保護眼睛的作用,如果剪掉了眼睫毛,眼睛失去了保護,灰塵等容易侵入眼睛裏,從而引起各種眼病。

“O”形腿擔心

腿仍然呈“O”形的也不少,但不用擔心,過不多久,腿就會變直。有些孩子到了2~3歲,膝蓋以下的部分還不會向外側叉開,走路時呈“X”形。一般到了4~5歲孩子兩腿才能筆直地走路,所以不必擔心孩子長大了以後腿會彎曲。區別“O”形腿或“X”形腿是生理性還是缺鈣引起的,方法很簡單,讓小兒仰臥,兩腿並攏,觀察兩膝蓋和兩腳踝部是否能並攏就可以了。病理性的,同時還伴有多汗、易驚、方頭、雞胸等症狀,因此,是否異常很易區別。

注意1歲多還不會走路

1歲半的小兒還不會走路,屬於發育落後了,一般弱智兒在大運動方麵也都表現出發育落後,如走得晚。小兒不會走路其原因很多,首先應考慮孩子大腦的發育有沒有問題,腿的關節、肌肉有沒有病,再有,家長有沒有訓練過孩子走路,孩子是否爬過,站得好不好,曾否用屁股坐在地上蹭行過,是否過早地用了“學步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兒學會走路或推遲走路的時間。

小兒一般在1歲左右就會走了,如果到了1歲還不能站穩,可以看看他的腳弓,是不是扁平足。扁平足是足部骨骼未形成弓形,足弓處的肌肉下垂所致,家長可以幫他按摩按摩,並幫他站站跳跳。有的是腳部肌肉無力,無法支撐全身重量,大人要幫他增加肌肉力量。如果到了1歲半還不會走路,最好請醫生檢查一下,對症治療。

預防家庭事故

1歲半以後的寶寶,逐漸能走、跑、跳,獨立性和好奇心也日益增長,他是個小小的“探險家”,喜歡到處走動、攀高爬低、東摸西瞧。然而,很可能損壞東西和傷害自己,為此您應該重新布置家庭擺設,以消除傷害寶寶的任何隱患。

把體積較小的東西和食品收起來,以免讓寶寶吞咽到食管和氣管裏或塞進鼻孔、耳朵等器官內造成意外傷害或窒息。例如:鈕扣、硬幣、小玻璃球、小珠、花生米、黃豆、瓜子、布娃娃的玻璃眼睛等較小的、圓形、而又光滑的物品。

把銳利的東西放在安全處,以免寶寶玩耍時傷害自己。如刀片、剪子、毛衣針、錐子以及小木杆、筷子等。寶寶行走時,不要將筷子、匙、叉和木杆含在嘴裏或拿在手上,以免跌倒後造成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