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1 / 1)

由經至典,微化支行,大千九種,九經造營。

《易》有三,首曰《連山》,其次《歸藏》,後而《周易》,亦曰《易經》,乃道教萬法宗本。

《阿》即《阿含經》,乃原始佛教根本之經。

《逆》含三本逆,其一《體逆》,其二《運逆》,其三《返重》,是妖族自誕生之時便孕育而出的無上之經。

《相》亦曰《大象經》,乃冥族從輪回之根本體悟出的至高之經,其內蘊含生死輪回,大千萬界存在之根本義。

《闕》乃《無生闕》、《無魂闕》、《無欲闕》、《無我闕》,乃魔道之根本經。

《玉》全稱為《玉光經》,後世有人亦稱其為《聖經》,為神族第一要義之經,萬法之源泉。

《衍》非經非典非書非籍,相傳人族誕生後浩劫無數,先祖聖賢耗費無數天材地寶,凝聚人族九成氣運於其內,成以《衍》,乃人族至高之寶。

《喪》有喪天喪地,喪萬物之根基,喪氣運之彌長,喪大千之生死之意,為巫族從不現世之經。《喪經》相傳內含兩經,其一曰《濁》,其二曰《支行》。

《劫》為靈族之經,有《順生劫》與《逆靈》兩部分構成。

此九經自太初之末,天地浩劫來臨之際,便消失不見。其後九大種族或宗門間因傳承之基消失,便分割成無數支脈,此後諸族之間氣運分離,群雄逐鹿的世代就此展開。

九經消失後,分化出去的各大種族宗門為保傳承不斷,便以自身修行及無數天材地寶凝練出與九經相似的存在。

得偽經者當可成立大教、種族皇脈或帝國。

得殘經者當可成立教、種族王脈或王國。

得典者當可成立宗門、種族支脈或諸侯國。

得偽典者當可成立頂級門派、頂級種姓。

得殘殿者當可成立高級門派、高級種姓。

得書者當可成立中級門派、中級種姓。

得殘書者當可成立低級門派、低級種姓。

得籍者當可成立塾院、世家。

且說這方世界,乃是一方大千世界,名曰法元界。此界分三紀九轉,以此為一輪回。

太初、太始、太古為道生紀。

遠古、近古、九劫為衍道紀。

繁運、大消、末法為轉輪紀。

一轉為三百六十五法紀,一法紀孕育一法劫,法劫過而法紀消。

此時乃是轉輪紀大消轉第三百四十七法紀,天道明朗,法劫之機未生,各大勢力都在有條不紊地積蓄著實力,為看似遙遠實則轉瞬即到的末法轉做準備。

十萬大山位於法元界正中,仙道、妖族、魔族以及人族都生活在此處。

十萬大山的極東之地與東海相接,海中有一小島名曰泰一島。

這座小島有方圓千裏之大,毗鄰十萬大山,身處東海之內,又北接大荒林,東隔焚漠。

按理說地理位置特殊,應是各方勢力必爭之地,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泰一島內僅有一塾院存在,已有數萬年的曆史了。

泰一島內有峰嶼六座,高度皆在千丈之上,萬丈之下。島之北側因受大荒林地脈影響,生長著許多擁有萬年樹齡的古樹,靈氣皆被古樹吸取,是以並無除開古樹以外的生靈存在。

島之南部受焚漠影響寸草不生,雖說靈氣濃鬱,卻不適合生靈生長,除非是修行火屬性功法之人才可長居於此。

島之東側常年累雪,寒冷之極,卻無人知曉其原因。在南部與東側交彙之間,孕育一活泉,泉中孕育一神奇魚類,被島中塾院之人稱為水火魚。

島之西側乃是塾院建立之處,這間塾院名曰泰一院,建立於此已有數萬年,卻始終停留在塾院的級別,院中弟子門人極為稀缺,從未超出過十人之數。

至於島之中央,則未有人知,哪怕是生活在此地數萬年之久的泰一院,也從未涉足其中。

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講起,從一個名叫玄微的少年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