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陸雲公與來訪高手下棋,八歲的陸瓊站在一旁觀看。在下棋過程中,或許是為某步棋有了爭執,不慎扯動棋盤,結果亂了棋子。兩人想把棋局恢複,繼續對弈,可是在場的人誰也記不得原來棋子的位置,無法複局。兩人很是掃興,正準備收場。這時,站在一旁的陸瓊略想了想,對父親說:“我可以恢複原來的棋局。”陸雲公和在場的人聽了,半信半疑。陸瓊擺正棋盤,憑著記憶,把棋子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不一會兒,就擺好了。陸雲公和在場的棋藝高手,看著棋盤,計算走過的步數,證實和散亂前的棋局一樣。大家無不驚歎陸瓊的記憶力。
梁武帝蕭衍知道後,不大相信,便把陸瓊召去,讓人擺出一個棋局,令陸瓊看過;然後,再讓陸瓊到另一張桌子的棋盤上重擺。陸瓊擺畢,也是一子不差。
20.祖瑩將錯就錯
祖瑩,字元珍,範陽遒(今河北淶水)人。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一位著名學者,初為中書學士,北魏孝文帝時拜太學博士。東魏時期,因建議遷都鄴城有功,封文安伯。
祖瑩小的時候,有一個上學拿錯課本而將錯就錯的故事,顯示了他的聰慧和機警。
祖瑩的祖輩都是學者名士,曾在朝為官。父親祖季真,才華出眾,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巨鹿太守。
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他還是嬰兒時,便喜抓書本玩。父母從他學說話起,便開始教他識字。長到五六歲時,父母已要限製他的學習時間,否則,他會廢寢忘食,累壞身體。據說,母親為了讓他早點休息,早早便把油燈拿走。小祖瑩便在全家人入睡以後,再偷偷起來把爐火捅旺,借著炭火的亮光讀書。父親為此與他長談數次,告訴他做大事也要好身體的道理,小祖瑩才開始注意勞逸結合。到八歲時,他已熟讀詩書,能夠寫出文句漂亮的文章來了。祖瑩“將錯就錯”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有一天晚上,小祖瑩讀書過晚,第二天醒來遲了。他怕趕不及上課,早飯也顧不上吃,匆匆拿上書本,就跑去上學。
這天,老師講《尚書》,小祖瑩拿出自己的書本一看,頓時傻了眼,原來他錯拿了《曲禮》。偏偏事有湊巧,老師講課之前,竟點名要祖瑩先把課文朗讀一遍。他的同桌李孝怡知道他帶錯了書,現見老師點名讓他朗讀,不禁為他擔心起來,悄悄地拉了一下他的衣襟,示意讓他換過自己遞給他的《尚書》。隻見小祖瑩並不驚慌,沒有理睬同桌的好意,而是手拿《曲禮》,口中卻從容不迫地念出《尚書》的內容來。念完三篇課文,老師表揚他一字不漏,還稱讚他讀出了原文表達的感情。
祖瑩手拿《曲禮》背誦《尚書》,當時隻有他的同桌李孝怡知道。下課後,李孝怡忍耐不住對小祖瑩佩服的心情,便向老師和同學說明了此事。老師和同學聽了都驚得目瞪口呆。
中書監高允聽說這件事後,發出感歎:“這孩子的才智,絕不是一般孩子所能達到的啊!”
從此,小祖瑩的名聲越來越大,12歲便為中書學士,後又以才學被孝文帝所知,召入朝中,封為太學博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21.趙隱悲中明誌
趙隱,字彥深,生於公元507年,山東平原人,但他後來自稱是南陽宛人。他曆經北齊六朝,官至宰相,是北朝時很有建樹的一代名相。
趙隱的父親為洛陽縣令,在趙隱五歲那年便過早病逝,拋下他和母親二人。孤兒寡母,甚是淒苦。母親終日淚水不幹,常常在趙隱睡覺以後,呆坐在趙隱的床邊,兩眼發直。她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一天晚上,母親照顧趙隱睡下後,又是在趙隱床邊呆坐。趙隱並沒有睡著,想到母親的擔心,心中陣陣酸楚,閉著的眼中也滾出了豆大的淚珠。母親正輕輕用手給他擦去,趙隱騰地從被窩中坐起,緊緊抓著母親的手說:“母親,不要難過。我今後一定發憤讀書,將來幹一番大業,重振我們趙家門風。”母親先是被兒子嚇了一跳,聽到年僅五歲的兒子說出來這樣有誌氣的話,一下子把他摟在懷中,充滿信心地說:“好孩子,母親一定要把你養大成人!”
趙隱說到做到,不僅用功讀書,還擠出時間幫助母親做些事情。不多久,他便以年少有誌聞名鄉裏。
趙隱十歲那年,名聲傳到了北魏丞相崔光的耳中。崔光亦幼時家中貧窮,靠晝耕夜讀成才。他便把十歲的趙隱召來,經過測試,將他留在了身邊。幾年後,趙隱在尚書令司馬子如府中,有了一個寫字的差事。司馬子如見他辦事認真,便多次舉薦。終於,趙隱層層升遷,直至做了北齊的宰相。
22.太史季少年斥權臣
太史季是齊國莊公時的史官,出身於史官之家,自幼養成了主張正義、正直無私的良好品德。當他怒斥權臣,寧死不說假話,使一向權尊勢重的崔杼也奈何不得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