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學生的答案評價時,要作出及時、適度的評價。否則學生不知是否正確,這往往會使他我們感到模糊不清,甚至會挫傷他我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評價實踐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表揚,如“Good”,“Great”,“You are clever.That’s right.”等:也可以對學生表示感謝,如“Thank you.”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表達會使學生,特別是成績差或一般的學生信心倍增。因為他我們覺得受到了老師的尊重和認可,這可以激起他我們更大的學習熱情。
同時,對於學生錯誤的回答應盡可能地給予體諒,給予幫助。有些學生雖然回答問題積極,但是站起來後卻吞吞吐吐。此時我們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如:“It doesn’t matter,I think you will give me a good answer next time.”這樣的做法會促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寬宏大量及對他的期盼,這樣會使他我們更加努力。
創設一個能夠讓學生展示水平的舞台
(1)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
在英語教學中堅持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充分相信學生,可以使他我們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潛能,並對自己的學習持樂觀向上的態度。例如,在講“job”這個話題時,教師就可以充分信任,利用學生這個資源庫。開講時,教師提問:“Do you know my job?”學生很自然的回答“Teacher”教師把“job”寫在黑板上,並把這個單詞圈起來。“Do you know more jobs?”教師請學生把他我們知道的職業寫在“job”這個詞的周圍。
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差異決定了詞彙的豐富和多樣。教師可將學生總結出的多種職業進行歸納,並趁機對個人或班級進行適度的評價,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地學習。
(2)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
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媒體使課堂變得活躍,從而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例如,教學“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一課時,可以利用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出與交通有關的內容。人的情感和智慧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教師要善於運用教學媒體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形成激昂的情緒,主動體驗和探究情境中蘊含的道理,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3)搭建激發探究的語言情境的平台
語境對語言學習與運用非常重要。語言如果能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現,就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努力創設語言環境,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例如,教學”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一課時,可以首先播放部分國家交通狀況的影片激發學生興趣,然後提出問題:
What did you see on the screen just now?
How many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did you see?
學生作答後趁機導入課文內容: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does your father/mother get to school?課後讓學生圍繞交通問題進行探討,並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便給了學生一次探索學習的機會。
創設夯實學生基礎的自主學習機會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他我們所掌握的許多知識並不是老師和家長教的,而是他我們通過自身的探尋得到的。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留給他我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我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尋找規律,那就一定會為他我們將來的發展和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的基礎不同,能力不同,學習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必須了解每個學生,激發其興趣,挖掘其潛能,使他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才是教育的成功。
例如,在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口語訓練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下達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以充分調動他我們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口語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初期隻要求他我們會跟讀錄音,然後是熟讀,最後到會背說,能夠與同學進行簡單交流。
對於基礎稍好的同學,教師可以把原文進行擴展及替換,使學生通過口語訓練逐步達到熟練交流的程度。
對於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如一些尖子生,教師可以把已學舊知識與未學新知識結合起來編成對話,使學生通過訓練達到熟練交流的程度。
創設樂於學習的文化環境
在班級課堂活動的方式應以3至5人活動小組為主。小組活動旨在鼓勵學生的合作性學習。實踐證明,合作學習鼓勵並支持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學習者在小組活動中進行交流時的焦慮程度遠遠低於當著全班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焦慮程度;合作學習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學習者獲得更多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同時,也向其他學習者提供類似的語言輸出;小組活動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學習有助於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得到更多的積極反饋和幫助,從而激發他我們的更強的學習動機。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組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促進有效的課堂學習。要作的工作就是要把預期的目標轉化成學生內在的需要,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興趣點。
在此基礎上,教學活動會在學生“渴求知識”的狀態中順利開展。在課堂上,學生的身心才能始終處於舒展狀態,他我們的自主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也才能真正的實現有效地課堂學習,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