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過程中,托爾斯泰經常不斷地作筆記。在莫斯科、在亞斯納亞·勃良納、在基輔公路上散步、在和客人圍坐喝茶——無論在什麼地方,他都用銳利的、好奇的眼光注視著一切,為他的長篇小說寫下一些零散的筆記,積累一些原始材料。
有一次,他的新婚妻子塔吉雅娜·別爾斯忍不住問他:
“你老是往你的小本子裏記些什麼東西呀?”
“記的就是你們。”
“我們有什麼可記的呢?”
“這就是我的事了,真實總是有趣的。”他回答。
還有一次,他對妻子開玩笑地說:
“你以為你在這兒是白住的嗎?我把你的行動都記下來了。”
確實是這樣,他在妻子塔吉雅娜·別爾斯身上找到了《戰爭與和平》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莎·羅斯托娃的原型——自然而爽直、富有樂觀精神的俄羅斯婦女的典型。他還從他的先人和親屬中尋找作品中的人物:如書中的伊裏亞·安德烈耶維奇·羅斯托夫伯爵的原型是作者的祖父;彼拉格雅·尼古拉耶夫娜·羅斯托娃的原型是作者的祖母;尼古拉·羅斯托夫的原型是作者的父親;瑪麗雅公爵小姐的原型是他母親;老公爵尼·安·鮑爾康斯基的原型是他的外祖父;安德烈·鮑爾康斯基公爵的性格,很象作者的哥哥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
不過,托爾斯泰從來不描繪絲毫不改變的肖像。有一個朋友問他:鮑爾康斯基公爵的原型是誰?他在信中回答:“如果我的全部創作都在於依樣畫葫蘆……我是沒有顏麵發表出來的。”有一次談論他的人物姓氏時,他說道:“假如直接根據一個什麼真人來描寫,結果就根本成不了典型,隻能得出某種個別的、例外的、沒有意思的東西。而我需要做的恰恰是從一個人物身上擷取他的主要特點,再加上我所觀察過的其他的人們的特點,這才是典型的東西。”
在描寫戰爭的時候,作者結合著他曾參加過高加索的戰爭和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的感受,極力想從“流血、苦難、死亡”中表現真正的戰爭,而不加任何掩飾。
小說《戰爭與和平》就是在不斷地刪改、斟酌中誕生了,小說一出版就受到了各界讀者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部雄偉壯麗的史詩巨著。
59.秋菊落英
宋仁宗時,22歲的蘇軾中了進士後,即以詩、詞、文章知名於世。宋神宗時任宰相的大文學家王安石,對他的天資聰穎,才氣橫溢,也十分讚賞。蘇軾少年氣盛,又自恃聰明,因而就難免要鬧點小亂子出來。
有一年秋天,蘇軾從湖州任滿回京,到丞相府去拜望王安石。他在書房等了許久,仍未見王安石回來。這時,他忽然發現書案上用硯匣壓了一張寫了字的素箋,便取出來看,原來是王安石的《殘菊》詩,隻寫了開頭兩句,墨跡尚未全幹。蘇軾邊看邊念:
黃昏風雨打園林,
殘菊飄零滿地金。
蘇軾念完之後,暗自想道:“王荊公這首詩太不真實了。菊花其性屬火,深秋開放,最耐嚴霜。它與春天開花的桃、李不同,隻會在枝上枯萎,決不會被西風吹落,更不會花落滿地,一片金黃。詩中說‘殘菊飄零滿地金’,豈不是太不切合實際了嗎?”想到這裏,蘇軾詩興勃發,技癢難熬,就提筆在王安石詩的後麵續了兩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為報詩人仔細吟。
續完後,蘇軾又等了許久,仍不見王安石回來,便離開了王府。不久,蘇軾就因這兩句詩的緣故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執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這年重九佳節,好友陳季常來看蘇軾,蘇軾十分高興,便邀陳季常同往後園賞菊。
他們來到後園,但見秋菊盛開,景象萬千。蘇軾觸景生情,便與陳季常談起王安石的《殘菊》詩:“王荊公說‘殘菊飄零滿地金’,這菊花不比春花,隻會在枝頭枯萎,哪會落瓣呢?”
誰知陳季常卻說:“王荊公的詩有道理,黃州的菊花就是要落瓣的。”
蘇軾不信:“我可沒有見過落地的菊花!”
話剛說完,突然刮來一陣大風,盛開的菊花紛紛落地,一刹時,滿園都是飄落的菊瓣,一片金黃。蘇軾看得目瞪口呆,方才明白“殘菊飄零滿地金”確是事實;自己學識不廣,批評王安石是批評錯了。從此以後,他就注意仔細觀察生活,對自己未弄清楚的事物,決不隨便寫入詩中。
60.錦囊
唐代著名的大計人李賀,雖然隻活了短短27年,卻寫下了大量的詩歌,而且後人稱他為“鬼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李賀7歲便能作詩。有一次,大文豪韓愈來到他家,叫他當場賦詩。李賀早已胸有成竹,詩興大發,揮筆而就一首《高軒過》的詩,使韓愈驚歎不已。從此,李賀便名聲大振。然而李賀並不滿足,相反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了。為了搜集、積累創作材料,尋覓佳句,李賀經常大清早就背上一隻錦囊,騎上一匹白馬外出遊曆。他一邊走一邊觀察,每當觸景生情偶有所感時,便及時寫下來,投入錦囊中。一天下來總能寫上幾十條。晚上回到家,再把那些即興寫下的紙條掏出來,整理成一首首完全的詩,投在另一隻錦囊裏,而那隻空錦囊,又將是他明天外出的伴侶。他的母親見他從錦囊裏掏出來這麼多紙條,不禁心疼地說:“我的兒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呀!”
李賀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嘔心瀝血,寫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他的成功與錦囊是分不開的。
61.半船書
明朝有個文人叫陳濟,在江浙一帶頗有名氣,人人都知道他讀過半船書的故事。
陳濟15歲那年,父親讓他帶一批貨到外地經商,臨行前囑咐道:“這是我多年積累下的貨物,是咱們的一部分家產,你要認真替我做好這樁買賣,讓家裏人放心。另外,派兩個可靠的師傅與你同雲,幫你當參謀,打理生意。”
“知道了,貨物賣完後我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呢?”
父親說:“你自己看著辦吧,看咱家看缺什麼,你就帶什麼,但千萬要長些心眼,貨比三家,千萬不要讓人騙了。”
6個月以後,陳濟順利歸來。全家人都十分高興,稱讚他有出自己,能夠繼承你業了。家裏有趕緊從船上卸貨,一看陳濟買的物品,大為光火,頓足漢息道“你都買了些什麼啊!”原來陳濟買了半船書回來。
陳濟說:“這正是咱們家裏缺少的啊!不讀書積累知識,談何做學問。”
從那以後,陳濟每天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一本一本地讀他的書。天天如此,一連讀了七八年,終於讀完了他買回來的半船書。書讀得多了,積累的知識也多了,他就開始試著寫些辨偽論真的文章,此時他文思如泉湧,幾年積累下來的知識都用上了。他寫的文章不講究詞藻的華麗,隻求簡捷明快,疏通事理。他常說:“好文章應該像布帛菽粟一樣,要有益於世。”
有人表示疑惑,說:“你讀了半船書,文章又寫得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謀個一官半職?”
陳濟笑笑:“我讀書是為了寫點我願意寫的文章,當今謀取功名的人那麼多,不少我一個人。”
陳濟不求功名,但卻出了名。
後來,經人,陳濟與解縉、姚廣孝參與了修纂《永樂在典》的工作。這全得益於他產時的大量和積累。
62.謎戀昆蟲的法布爾
法布爾是一位科學家,在生物學方麵頗有造詣,為寫好這《昆蟲的故事》這本書,天天起早貪黑地去觀察昆蟲,從不想當然地下結論。
一天清晨,法布爾起床後,又照例去觀察昆蟲。他的妻子拉住他說:“昨晚,你不是產今晨有客人來嗎?”
法布爾這才想起來,忙腳回書房去了。
一會兒門前來了一輛馬車,法布爾看見一位達官顯貴從馬車上下來,急忙迎了上去,此時他穿著一件布滿破洞的衣服,引領客人進了書房。
一會兒,客人走了。
法布爾的妻子問道:“這位客人是誰?”
法布爾說:“教育部長!”
“啊呀,你怎麼穿著有破洞的衣服見客人啊!”
法布爾笑笑說:“我哪有沒有破洞的衣服呢?”原來法布爾為了寫好關於昆蟲的書,到處觀察昆蟲,樹枝、荊棘剮破了他許多衣服。
說完法布爾又去觀察昆蟲了。
法布爾到一個大花盆前,一大堆昆蟲正向花樹上爬,等第一條蟲子剛爬到頂,法布爾就用刷子把下麵的全部痕跡刷幹淨,又用抹布把花盆四周擦幹淨,不讓蟲子吐的絲留在上麵。為什麼呢?原來,前幾天法布爾看見一群蟲子正列隊一邊吐絲一邊向上爬,等天黑後好順鋪好的路回家。法布爾想,如果切斷絲路會怎樣呢?於是他擦斷絲路,毛毛蟲果然迷路了。法布爾為這事在花盆前整整觀察了一天一夜。後來他終於依據自己的細心觀察寫出了《昆蟲的故事》。
63.酒醉醒
相傳,古時候有個叫儀狄的農夫。一天傍晚,他見禹王治水辛苦,就把自己釀造的米水給禹王喝。禹王一喝,感到醇香可口,就把一罐米水都喝光。不一會兒,他感到頭重腳輕,便倒在地上了。衛士們以為儀狄用毒藥毒死了禹王,要治他死罪。醫官診斷:禹王呼吸正常,隻是脈搏快些。
第二天早上,禹王睜開眼,見大家神情異常,就問發生了什麼事。醫官一說,禹王聽了哈哈大笑。禹王請回儀狄坐下,問他給自己喝的是什麼?儀狄就請禹王起名。禹王說:“我是昨天酉時喝的。酉時的水,就叫‘酒’吧!”醫官站在一旁說:“您喝酒後不省人事,大家都以為您已卒了,但您又沒卒,這該叫什麼?”禹王說:“酉時喝酒,喝多了像卒,就叫‘醉’吧!”醫官又說:“那麼,您是昨天酉時喝酒醉倒,今天清晨太陽升起來時複生,這該叫‘醒’啦!”
“酒、醉、醒”三個字,就造出來了。
64.數字詩
數字是抽象的,詩歌是要用形象思維的,然而這兩者結合,同樣有佳作產生:可以是豪放的,“黃河入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可以是細膩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可以是感傷的,“六朝如夢鳥空啼”;可以是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可以是誇張,“孤臣霜發三千丈”;可以是諷刺,“三千寵愛在一身”;也可以是歡快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