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薦3(1 / 3)

第二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薦3

28.陶淵明賦《歸去來辭》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所處的時代,危機四伏,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十分混亂。

公元405年8月,他迫於生計,又出任彭澤縣令,每月薪水隻有五鬥米!陶淵明上任以來,也沒有大的作為。公務辦完之後,就到後衙院子裏賞賞菊,喝喝酒,吟吟詩,不覺秋去冬來,天氣漸冷。一天,他剛處理好一樁案子,準備到房間裏休息一下。這時,有個縣吏前來稟報:

“本郡刺史李大人派督郵張大人來我縣視察,已到城外驛站了。請老爺趕快到城門口迎接,不可怠慢!”

渾身疲乏的陶淵明納悶了半晌,縣吏急得團團轉,再三催促他束緊腰帶,整好帽子,穿戴整齊,見到督郵大人後必須恭恭敬敬,笑臉相迎。陶淵明向來為人正直,蔑視權貴,不習慣於在上司麵前打躬作揖,點頭哈腰。他躊躇片刻,就對縣吏說:

“煩你轉告一聲,我陶淵明怎能為了五鬥米的俸祿而出賣自己的人格,向那個鄉裏小兒張督郵低頭彎腰呢?”

說完,他毅然摘下烏紗帽,脫下七品官服,取出官印綬帶,一並放在桌子上;回房裏換了一身布衣,卷起鋪蓋往背上一撂,大踏步跨出了縣衙門,辭職不幹了。他從中秋就任彭澤縣令,到初冬辭職還鄉,在官隻有80多天,從此永遠離開了官場。

回家之後,雖然住房擁擠一點,生活清苦一點,可是陶淵明的心情十分舒暢,逍遙自得,無拘無束。喝幾口淡酒觀賞花木,讀書彈琴,走親訪友,散步遣心,有時還種種地。第二年春天,萬物複蘇,欣欣向榮。他喜歡坐著柴車,或者劃著小船,遊山玩水,吟詩作賦,就像籠子裏的鳥兒,一旦飛向天空,投身於大自然,真有說不出的自由快樂。

晚上,陶淵明突然來了靈感,他走進自己的書房,磨好墨,鋪好紙,奮筆疾書。他把白天醞釀好的一篇韻文一揮而就,前麵還加了一段序文,寫完後讀了3遍,改了幾個字,終於定稿。這就是表白詩人潔身自好,蔑視富貴,酷愛自由,被傳誦千古的名篇《歸去來辭》。

29.範仲淹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不但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

宋仁宗時期,巴陵太守滕子京重建了馳名遐邇的嶽陽樓,並想請好友範仲淹寫篇《嶽陽樓記》。他先請了當地一位畫家,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然後寫了一封長信,詳詳細細地介紹了嶽陽樓的建築結構、外貌特征、地理位置、附近的湖光山色,氣候環境以及與此有關的曆史人物和文章詩賦。信寫好之後,立即派人送到鄧州(今河南省南陽市),交給範仲淹。

範仲淹讀了好友的信,看了圖畫,盛情難卻,就決定起草;可是剛一舉筆,就想到難度極大:一是自己畢竟沒有親臨其境,必須借助於想像力,不能出一點差錯;二是嶽陽樓之大觀、洞庭湖之勝景,早已被前人說盡了,如果單是寫景,意思不大。他想,要寫好這篇文章,必須即景抒情,有所寄托;而且必須寫人,通過對遷客騷人和古之仁人的對比襯托,頌揚後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隻有這樣寫,才不至於停留在單純的景物描寫上麵,才會使文章高超,境界開闊,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和熏陶。

主意打定之後,範仲淹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終於正式動筆。筆力千鈞,一揮而就,幾經修改,方才定稿。

滕子京讀後大喜過望,傳給僚屬們觀看,一個個都歎賞不絕。於是,滕子京立即請書法家將《嶽陽樓記》全文抄寫一遍,再命工匠把它刻在由12塊檀木板組成的屏風上,黑底綠字,筆力遒勁,刀法蒼老。從這以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成了千古傳誦的名篇。嶽陽樓也因此而馳譽四海,聞名天下。

30.王勃寫《滕王閣序》

唐朝初年,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作家名叫王勃。有一次,他從山西南下,路過江西南昌,參加了都督閻公在滕王閣舉行的宴會。宴會上,閻公讓所有到會的名士文人為滕王閣作序,其實他事先已暗地通知自己的女婿孟學士打好草稿,到時候當眾露一手,顯一顯才能。但在宴會上,他還是假惺惺地拿出紙筆,逐個傳遞下去,請賓客們作序。大家都客氣地推辭了。當紙筆傳到王勃手裏時,他竟毫不謙讓,揮筆就寫。閻公氣得直瞪眼睛吹胡子,板起麵孔退到另一個房間去,隻派了個小吏跑到王勃跟前,看他寫些什麼,並隨時來報告。

第一次報告說:“文章開頭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說:“這不過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意。”第二次報告說:“接下去兩句是‘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了,不禁陷入沉思,半晌說不出話。

後來又報告說:“現在是這麼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聽了,大吃一驚,猛然從座位上跳起來,說:“這後生可真是個天才,他的文章必將永垂不朽!我剛才怠慢了他。”說完就急忙到宴席上,看王勃把《滕王閣序》寫完,並向他道賀,眾賓客也一致稱讚這個青年的才能。大家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31.長安米貴

白居易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很早就展露了才華。一年,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唐代有這麼個風氣,舉子為了爭取考上進士,在正式考試前,往往拿著自己的詩文稿子向當時有名望的前輩作家請教,希望他們向主考官作有力的推薦。

一天,白居易也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訪當時的老詩人顧況,希望得到指教。顧況看過名片,覺得“白居易”這個名字有點特別,與眾不同,就馬上接見了他。

顧況審視著眼前這個身材瘦長、口舌生瘡的青年人,略顯文弱,貌不出眾,猜不透他肚子裏究竟有多少學問,就帶著一種半開玩笑半教訓人的口吻,慢條斯理地說:“長安的大米一向很昂貴,新近又漲了價,你想要在這兒白白地居住下去,可不那麼容易啊!”說話時,還故意把“白”、“居”、“易”3個字音讀得很重,然後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白居易還是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稿獻上去,請他指點。顧況接過詩稿,翻開第一頁,一邊捋著胡子,一邊輕輕地吟誦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萎萎滿別情。

顧況反複讀了幾遍,細細體會一番,感到確是一首好詩。他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格外欣賞,禁不住拍案叫絕!

“你今年幾歲?”顧況問道。

“虛齡29歲。”白居易答道。

“你寫這首詩的時候幾歲?”

白居易略一沉思,回答說:“16歲。”

顧況大為驚奇,接下去又一口氣讀了10多首,感到每一首都寫得既通俗易懂又情真意切,有獨特的風格。他拍著白居易的肩膀,嚴肅地說:“你寫出這樣好的詩,要在京城裏‘居’下去就不難了。我剛才不過是跟你開了個玩笑,請你不要見怪!”

這一年,白居易因考試成績優異,加上顧況的熱心推薦,所以一舉考中了進士。

32.抱佛腳

傳說古代,在雲南省南部地區有一個小國。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都信奉佛教,所以,那地方寺廟多,僧侶多,信徒也多。

有一次,一個罪犯逃跑,由於官府追得急,犯人幾乎無處可逃。眼看就要被抓到了,那犯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最快的速度,拚命地跑向一座寺廟。跑到廟裏,他趕緊跪倒在一尊大佛之前,抱著大佛的腳苦苦哀求。一邊嘴裏喃喃地念誦佛經,表示認罪和悔過,一邊不停地磕頭。追捕的人趕到廟裏,看到這犯人正在虔誠地懺悔,淚流滿麵,額頭青腫,覺得他確有悔改之心,於是將他赦免了,沒再逮捕他。這件事後來傳開了,在民間就產生了一個俗語叫做“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與這俗語有關的,還有這麼一件事。

北宋時,宰相王安石有一次與賓客們閑談,談起關於佛學的一些問題,王安石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且官場坎坷,於是感慨地說道:“我老了,也該跟和尚去作伴了!”說完之後,隨口吟了一句:“投老欲依僧”。不料,身旁的一位賓客卻順口接了一句:“急時抱佛腳”。王安石一聽,笑了笑說:“我這句可是古詩呀!”那賓客毫不退讓,也笑著說:“我這句也是俗諺啊!”眾人一聽,連連點頭。

笑聲中又有位賓客說:“你們這兩句各省去一個字也很不錯。上句去頭(實際上是‘投’字),下句去尾(實際上是‘腳’字),就更有意思了。這樣就變成了‘老欲依僧,急時抱佛’,豈不更妙?”大家一聽,笑聲不止。

後來“抱佛腳”就成了一個慣用語,它往往比喻平日毫無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去應付的那種情況。

33.“寸陰”的來曆

日晷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據史書記載,我國早在漢代以前就已開始用日晷來計時了。日晷由晷盤和晷針兩部分組成:晷盤為石質,四周刻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個度,用來表示時辰;晷針為銅質,立於晷麵正中垂直於晷麵。晷針的影子指向晷盤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白天的某一時刻。“寸晷”指一寸長的影子,借指時間。“一寸光陰”,就是晷盤上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距離所耗費的時間。

漢唐以後,在一些詩文中開始出現“寸陰”、“寸晷”、“分陰”等詞語。唐末詩人王貞白,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讀書時,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中一首中就有“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句子,這也是“一寸光陰”的最早出處。

34.問津

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坐車去外地,來到了一條不知名的大河邊,隻見那河水滔滔,奔流不息,卻看不見一個渡口,怎麼辦?隻好派子路去“問津”(即打聽渡口)。這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他常常陪伴著孔子,是一個很受信任的弟子。

子路離開河邊後,看見兩個人正在一起耕地,於是趕忙來到他們的麵前。子路恭敬地向其中一人問道:“請問先生,這條河的渡口在哪裏?”

這人沒有直接回答,卻望著前邊的馬車問道:“那坐在車上,握著韁繩的人是誰呀?”“是孔丘。”子路回答說。

“是魯國的孔丘嗎?”這人又問道。

“正是,正是!”子路高興地說。子路心想既然知道夫子,那就很好辦了,他一時覺得更親近了些。

不料,那人卻皺起了眉頭,很有些不滿意地說:“既然是魯國的孔丘,他周遊過各國,自然應當知道渡口在哪裏呀!”說完,他照樣耕地,不再理睬子路了。

子路隻好向另一人打聽。

另一人看了看子路問道:“你是誰呀?”

“我是仲由。”

“是魯國那個孔丘的弟子嗎?”

“是,正是。”

子路剛剛說完,這另一人卻感慨地說:“整個天下就像洪水泛濫一樣,亂糟糟的,誰能夠變呢?你與其跟著孔丘逃避那種無道的君主,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逃避亂世的人哩!”他說完,便頭也不抬,繼續在播種。

子路碰了個釘子,隻好如實地告訴孔子。孔子感歎地說:“我們不能同山中的鳥獸在一起呀。我們不同世人在一起,跟誰在一起呢!天下要是清明,我自然也就不用費心了。”說完後還感慨了一番。

故事中的“問津”二字後來就成了一個常用詞。“津”是渡口,“問津”的原義就是打聽渡口。引申以後常用比喻探問途徑或詢問情況,甚至表示某種關注。現在常用於否定句式中。如:無人問津;不敢問津。

35.問鼎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莊王帶領軍隊去攻打一個叫陸渾的少數民族部落,軍隊來到了洛水一帶。

楚莊王為了向周王朝炫耀自己的實力,就在洛水附近,周朝(這時期周王朝已經衰落,實際上相當於一個諸侯國)管轄的一個地方,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楚王神氣十足地檢閱軍隊,實際上是向周朝示威。

在這情況下,周定王就派大夫王孫滿帶著禮物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在與王孫滿交談時,十分關心周朝的九鼎,一再問起它有多大,有多重。

對楚王的過分關心,詳細的詢問,王孫滿心中極為反感,但在這種場合下,隻好耐心解釋。他回答楚王說:“鼎的大小,輕重是在於德,而不在於鼎的本身。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就讓九州的長官進獻銅器,後來鑄造了九鼎。以後夏桀(夏期末代君主,是位暴君)昏亂無道,致使夏朝滅亡,九鼎就傳到了商朝,前後長達600多年。由於商紂王(商朝末代的君王)荒淫暴虐,商朝滅亡,九鼎又到了周朝。可見,隻要德行好,鼎即使小,但影響還是很重要的;反之鼎既使大,也會是輕的。上天賜福給有德之人。周朝現在德行並未衰落,天命也沒有改變啊!”說到這裏,王孫滿看了看楚王,然後嚴肅地說:“對九鼎的輕重可是不能問的啊!”很委婉地批評了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