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瞪大眼睛,咽著口水,看著媽媽洗瓜、切瓜。可是當媽媽切下去,隻聽“嘩啦”一聲,紅紅的西瓜水濺了一地,大懶和小饞一看,全都傻了眼。唉,隻怪他們懶,在地上滾著西瓜走,兩兄弟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41.鯉魚跳龍門

在鯉魚家,鯉魚奶奶特別愛講故事,每天她都給鯉魚們講故事,小鯉魚就是在美麗的故事的陪伴下長大的。一天,一群頑皮的鯉魚正在大河裏玩耍,領頭的鯉魚記得奶奶講過,在大河和大海的交界處矗立著一座龍門,誰能跳過去,誰就可以變成一條大龍。大家便決定一起去跳龍門。

大家朝著龍門的方向遊著遊著,發現河麵變寬了,河水也變深了。領頭的鯉魚奮力一跳,高興地叫起來:“我看到龍門啦!”鯉魚們都跳了起來,隻見那個高大的龍門像一座橋,上麵還插著許多紅旗。

他們都相信,這就是真的龍門,可是誰能跳過去呢?領頭的鯉魚想先試一試,他像箭一樣地衝向龍門,然後猛地躍起,可離龍門還差好遠呢!這時,他被一股強大的水流衝進了龍門旁邊的一個長洞裏,並隨著水流遊到了洞外。

鯉魚浮出水麵,發現兩岸有粉紅色的桃花和碧綠的柳樹,岸邊還長著許多水草。接著,他的小弟兄們也都勇敢地衝了過來。最小的鯉魚問:“咱們都過了龍門,怎麼沒有變成大龍呢?”

正在大家都覺得奇怪時,一隻小鳥飛來了,領頭的鯉魚就遊過去問:“小鳥姐姐,我們都跳過了龍門,可我們為什麼沒有變成大龍呢?”小鳥聽後笑了,她說:“這裏不是龍門,這裏隻是一個大水庫,再說即使這裏是龍門,跳過去也不會變成大龍,那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鯉魚們聽了都點點頭,仿佛真的明白了似的。

42.瓜瓜臉紅了

有個小朋友,他生下來的時候,胖墩墩、圓滾滾的,就像個西瓜。於是,爸爸媽媽便叫他瓜瓜,瓜瓜可愛吃西瓜了。

一天,天熱極了,瓜瓜又要吃西瓜。媽媽拿出一個小西瓜,對瓜瓜說:“先吃這個,一會兒外婆要來,會給你帶個大西瓜哩!”

瓜瓜拿起一塊兒,咬了一口。哎,一點兒也不甜。他吃完一塊兒,心裏生著氣,一甩手,把西瓜皮從窗口扔了出去,掉在胡同裏的路上了。剩下的幾塊兒,瓜瓜也扔到了窗外。要是外婆真的帶個大西瓜來,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趴在窗台上,一個勁兒地往胡同口望著。喲!來了個人,慢慢地走近了,是一位老奶奶。沒錯兒,是外婆來了。真的,還抱著一個大西瓜呢!

瓜瓜大聲嚷嚷:“外婆,我來接你。”說完就連蹦帶跳跑下樓。外婆聽見了,心裏一高興,加快了腳步。走到垃圾箱旁邊,不小心,一腳踩在西瓜皮上,滑了一跤,手裏抱著的大西瓜摔了個粉碎。

瓜瓜出了門,看見外婆坐在地上,連忙跑去把她攙起來。他心想:該死的西瓜皮,哪個壞蛋扔的。咦,西瓜皮怎麼這麼小——壞了,這不就是他自己扔的嗎?

瓜瓜吐了吐舌頭,趕忙把摔破的西瓜扔到了垃圾桶裏。

外婆見瓜瓜這麼乖,就不停地誇他是個好孩子。瓜瓜的小臉紅紅的,他看了看外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43.甘甜的不隻是井水

在通往某旅遊區的路旁,住著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老人有一口井,據說那口井打到了泉眼上,不僅水量充裕,而且特別地清澈、甘甜,來往的過路人喝一口他的井水,總忍不住要喝第二口。

在旅遊的旺季,那些來自遠方城市的大小車輛,總會在老人的小屋前停下來。那些遊客中偶有一人喝了老人的井水,總會驚訝地大聲地呼喚同伴快來品嚐。

於是,眾人就擁到老人的井旁,痛快地喝著井水,不住地讚歎,說那井水比他們隨身攜帶的高級飲料還好喝,有的遊客幹脆倒了飲料,灌上井水;有的遊客喝完覺得不過癮,就向老人借個壺裝上滿滿的一壺井水,帶在身上。

老人看著那些城裏人暢快地飲著井水,聽著不絕於耳的讚美,心裏美滋滋的,嘴裏不斷地讓著:“好喝,就多喝點兒,這井水喝不壞肚子,還能治病呢!”

看老人如此熱情,又聽說井水還能治病,遊客們喝得更來勁兒了。有不少人臨走時,還沒忘了用大壺小桶裝得滿滿的,說帶回去給家裏人嚐嚐。

遊客中有人就嬉笑說:“老人家,喝你的井水,你應該收費啊!”

老人就搖頭:“喝點兒水,還收什麼費呢?願意喝,你們就管夠喝。”

看到老人如此慷慨,很多遊客就把身上帶的好吃的、好喝的,爭著、搶著往老人手裏塞,說讓老人品嚐品嚐他可能沒吃過的城裏帶來的東西。

老人一再推讓不得,就像欠了遊客許多似的,忙著跑到園子裏,摘些新鮮的瓜果塞到大家兜裏,看著他們高高興興地吃著、喝著,他也興奮得跟過年似的。

就這樣,不知不覺過了好幾年,老人和他的那口井不知接待了多少遊客。

有一年,老人病了,被他的兒子接到縣城裏了,他的一個侄子來替他看屋。

遊客又來喝井水了,他的侄子見此情景,覺得發財的機會到了,就灌了許多瓶井水,擺放在路口,標價出售。

奇怪的是,竟無人問津。

老人的侄子就埋怨:這些城裏人真摳,光想不花錢喝水。遊客們則議論紛紛:井水都拿來賣錢了,這人掙錢也真是掙絕了,再說他那瓶子幹淨嗎?水裏放別的東西了沒有?

於是,老人的小屋前,再沒了往年熱鬧的場麵,人們下車也隻是方便方便,沒人去討水喝,更沒有人給老人的侄子送東西了。似乎人們忘了或根本不知道眼前還有一口清泉,那清澈、甘甜的井水,足以讓人陶醉。

老人病好歸來後,又開始免費供應井水,遊客前來喝水的又漸漸地多了起來,遊客們紛紛地給老人帶來很多物品,有的還很貴重,老人推都推不掉,還有不少人真誠地邀請老人去城裏做客……

道理就這麼簡單:一樣清澈、甘甜的井水,慷慨地饋贈,得到的是真誠的感激和酬謝;而一味地貪圖回報,則收獲的是無端的懷疑和必然的冷落。如那句俗語所言“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多給他人一些滋潤,自己也必將得到滋潤。

44.說實在話

宋朝時候,有一個神童叫晏殊。他從小天資聰穎,加上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從牙牙學語時,就聽懂了《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蒙養讀物;五六歲時,便開始熟讀儒家經典,能寫文章,做詩賦。在七歲時,被舉為“神童”。

晏殊超人的聰明傳到皇帝宋真宗那裏,破格準讓晏殊參加進士科考試,與舉人們共同殿試。考進士,當時也稱之為“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出題的最高一級的考試。誰料,在殿試中,七歲少年晏殊竟然率先交卷,且文章出眾,脫穎而出。真宗喜出望外,破例賜予他進士出身,成為有進士科以來年齡最小的進士。

宋代進士科考試,要先考詩、賦、論,合格之後,方能參加殿試。而晏殊為了證明自己確有真才實學,向皇帝提出進行單獨補試。宋真宗正擔心孩子的文章有偶然性,便欣然同意。

兩天之後,“賦”試題目發了下來,晏殊一看,此題太熟,就對皇帝說:

“萬歲,這賦我已經做過多遍,草稿還在。請換個題目。”

宋真宗聞聽此言,不由得喜上心頭,覺得這孩子太誠實可愛了。

考試完畢,晏殊交上答卷,宋真宗一看,果然文筆流暢,字句工麗,對晏殊讚不絕口,說他人小才高品德好,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梁。於是,便委派他擔任秘書省正字,同時讓他在“秘閣”讀書。晏殊如魚得水,長了不少的見識。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一個人的品德才學,不是短時間就能定論的。因此,宋真宗密派史館官員陳彭年,時刻關注小晏殊的行蹤愛好。晏殊不失皇帝所望,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每天都埋頭讀書,孜孜以求,待人謙和,擇友慎重。宋真宗更加喜愛這小小的少年,還不時給予獎勵。

恰巧,此時東宮缺少一名官員,是陪太子讀書的官員。皇帝親自點名晏殊去陪太子。

聖旨一下,上上下下不少人擔心讓晏殊陪太子讀書會誤國事。認為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應派一位德高望重、滿腹才學的長者去引導太子、教導太子;晏殊雖才高八鬥,但畢竟是個小孩子,孩子見孩子,還不玩個天翻地覆!明天的國家如何治理?

皇帝看透了官員們的心思,就直截了當地說:

“我已經觀察晏殊多日,他雖年幼,但卻謹慎、厚道,喜歡讀書,很有才學,不隨便與人交往;更不像史館、秘閣的其他官員,一個個不是賞花遊玩,就是舉行宴會,不思進取。派晏殊到東宮去任職,我是很放心的。”

按常規,一般人聽到皇帝的稱讚,就馬上磕頭謝恩;但晏殊卻對宋真宗說:

“萬歲,小臣也並非不想到郊外賞花遊玩和參加宴會,隻是因為手中的錢少不能那樣做。如果我有許多錢的話,大概也會遊玩賞花和舉行宴會的。”

晏殊這番話,既說明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又為同事們開脫,使他們不至於太難堪;而真宗皇帝聽了,不但不生氣,反倒認為這孩子誠實,不說假話,因此,對他更加信任和關照。

晏殊到了東宮,性格仍然十分耿直,與當時同在東宮的蔡伯郗成為鮮明對照。蔡伯郗與晏殊年齡相仿,也是個神童。但他沒有真才實學,一生中一無建樹,隻能靠拍馬獻媚勉強維生,處處是一副奴才相。最後,隻能落得個潦倒終生。

太子心中也明白,晏殊為人正派,誠實、謙遜,與蔡伯郗人品不同。所以,在他即位後,特意委任晏殊為當朝宰相,而讓蔡伯郗當了個一般的官員。

45.揭開冰川神秘的麵紗

據說有一牧羊人在一條冰川邊小憩,他隨手把已戴破的帽子扔在冰川上,就離開了。幾個月以後,這位牧羊人又回到了老地方,這時候,他驚奇地發現被他扔掉的那頂破帽子已不在原處,而是在下遊方向,離原處有一段距離。此時,這位牧羊人才意識到眼前這巨大的白色冰體不是停滯不動的,而是以很緩慢的速度向下移動。也就是說,冰川移動得很慢,以至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它是不動的。

不同地理環境下發育的冰川,其移動速度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在美國西部、挪威中部、冰島南部、新西蘭西部等地,降雪量比較大,氣溫也不是很低,使得冰川底部與岩石基底之間有水膜存在,利於冰川下滑,這一類冰川移動較快,大約每天下移1米。新西蘭西部有一條叫做弗蘭茨·約瑟夫的冰川(FranzJosefglacier),其下移速度達到每天5米。但是,即使是這種移動較快的冰川,人們也很難用肉眼覺察它的移動。因為每天移動5米大約相當於每分鍾移動035厘米,這種移動速度是難以憑肉眼看出來的。